關羽秉燭達旦立戶外

●小說《三國演義》有段故事,劉備敗走袁紹處,張飛落難芒碭山,關羽被曹兵圍困。在這種形勢下,關羽不得已暫時歸附了曹操。他時時處處不忘兄長劉備,保護了二位嫂夫人。書中有詩:「威傾三國著英豪,一宅分居義氣高。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嘉靖本《三國演義》沒有這首詩,毛氏本不僅從李卓吾評本《三國演義》中增補了這首詩,而且還增添了重要的細節,即關羽「秉燭達旦」。「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到了許都,曹操又故意撥一府給關羽居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羽自居外宅。並且三天一次,站在嫂嫂門外,躬身施禮問候。毛宗崗在此回批寫道:「觀雲長秉燭達旦,操欲亂其上下,內外之禮,設心亦甚惡矣。忌玄德,仇玄德,故欲以此辱玄德;愛關公、敬關公,又欲此試關公。奸雄之奸,真是如鬼如域。」從毛宗崗的批語中,可以領會到其增添的細節與詩歌互為映襯,在於烘托關羽的忠義。

 小說描寫曹操為了達到「施厚恩以結其心」的目的,對關羽百般拉攏。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贈美女,饋金帛,賜名馬,送錦袍,拜爵封侯,無所不用。然關羽不為其所動,心戀故主,堅如鐵石。「豈知關羽不降曹」,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威傾三國著英豪」,忠義是關羽形象最鮮明、最主要的特徵,在三國人物廊中也是最為典型的,諸如張遼,舊事呂布;徐晃,曾事楊奉;賈詡,先事張繡;文聘,從事劉表;張郃、乃袁紹之臣;龐德,是馬超之將,一個個皆易志跳槽,改換門庭,為曹操效命。唯有關羽酬漢之忠,尋兄之義,威傾三國。關羽的忠義可以說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這使他成為一個極富文化意蘊且影響深遠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讚美關羽的詩歌有十一首,這可以看出小說家對他傾注的深情。小說將他藝術化,民間對他神聖化,統治階級也將他規範化。由此,始稱關公,繼稱關帝,終稱關聖,以人臣而位至尊者,唯關羽一人。(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