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簡史

聖約翰面對九七的轉變

九七後只肩章有變

特區負責七成經費

神聖任務永遠延續

最後的港督檢閱

聖約翰機構起源(NEW)

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簡史

未重建之舊總部外貌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始創於一八八四年,雖然與救傷隊之工作無任何分別,但自一九零零年救傷會正式成立後一直至一九一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內,香港並無應付意外之急救設施。

一九一六年為應付急變起見,羅富士先生被委任為香港助理總監,成立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當時成員衹有一百名男隊員及十二名女隊員。

一九三零年,羅富士先生退休,由摩利士先生接任為助理總監,當時成員已增至二百五十名。一九三二年摩利士先生擢升為總監,一九三四年再升為救傷總長。由於他不屈不朽精神,救傷隊不斷地發展,隊員增至六百名,女護士亦達至一百五十名。摩利士先生更加刻意改進,因此他在一些無醫療設備及貧乏之新界區域創立免費診所及育嬰院。

當時新界有三個機構負起醫療工作,計有新界醫療福利、聖約翰救傷隊新界醫療支隊及政府公立醫局。為免新界醫療工作互相重疊,上述第一及第二兩機構合併成為救傷隊新界醫療福利會。當時共有醫療所育嬰院九間,對新界大部分居民之醫療服務有所貢獻。

摩利士先生在任期內得周文志先生慷慨捐出現時大坑道之總部以紀念其父親周雨庭先生,慈善家胡文虎先生及胡文豹先生昆仲捐出長洲之聖約翰醫院及救護車兩部,並負擔在禮頓道救護車站之經費。

 

現在的長洲醫院前身為聖約翰醫院

一九三九年摩利士先生退休,由雷文先生接任總監。當時之救傷隊及救傷會由一執行委員會管理。救傷隊除執行經常之工作外,並須為預防戰爭到臨而加強訓練隊員對防空及防毒之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攻打香港,香港聖約翰救傷隊之長官及隊員,在防衛香港之工作佔極重要地位。五十五位前輩在此戰役壯烈犧性,而香港黃泥涌峽道公園之紀念碑,亦為此而建。

香港聖約翰戰爭殉職隊員紀念碑

為紀念戰時犧牲的隊友,香港聖約翰戰爭殉職隊員紀念碑在一九五二年由聖約翰救傷隊員建立。紀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戰爭期間殉職的五十五位救傷隊長官、隊員及一九四一年至四五年間被擄的戰俘。紀念碑在九五年由鬧市搬到黃泥涌峽道油站對面,每年的和平紀念日,隊員都到場向死難者致敬。

香港光復後,重組之執行委員會,商議如何復興救傷隊,而所有設備,包括救護車等,因戰爭已蕩然無存。會議決定,香港政府應負責供給新界適當醫療服務,救傷隊應集中訓練急救人員,重組救傷隊及護士隊。不幸雷文先生逝世,由夏高理先生繼任總監。

夏高理先生白手興家,得各長官及隊員之合作及社會熱心之人士支持及贊助,將大坑道總部重修。胡文虎先生再次捐贈香港區一部救護車,及承擔該車之日常經費。九龍總商會亦捐出一部救護車與九龍區。經費則由救傷隊負擔。至此,救傷隊已恢復向港九市民提供二十四小時之免費救護車服務,使新界各偏僻地區及離島鄉民能接受難得之醫療服務,包括牙齒護理。此舉不特是香港的創舉,亦為英聯邦救傷隊之首創。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成立香港聖約翰機構委員會,主席一職由麥景陶先生出任。統籌救傷隊與救傷會事務。麥景陶先生在夏高理先生榮休後接全總監。

麥景陶先生在任期間隊員人數已增至一千四百一十八人,改組救傷隊為港島分區及九龍分區,由香港區總部管轄。救傷隊之制服、裝備、文具等亦改為標準化,重新修改比賽及覆考章則,九龍分區得當時之香港賽馬會捐建一新總部於九龍窩打老道。

一九五三年麥景陶先生因離港而退休,繼任者為現時之馮芬爵士,直至一九五八年六月由蔣法賢醫生接任。蔣醫生將急救學書翻譯成中文,為隊員帶來更多方便,馮蔣兩總監更為香港區總部建成於麥當奴道,而大坑道之建築物亦成為港島分區總部。

一九六三年盧樂夫先生接任總監,任內元朗及上水鄉紳捐贈救護車兩輛,要求其中一輛專為此兩區服務。並獲批准,駐於元朗,後因經費及地點問題而告停辦。

一九六六年六月何鴻章先生繼任總監,於一九六八年八月布迪盧上校接後,隊員人數超過二千人。布迪盧任內恢復港島分區之免費救護車服務,由胡文虎基金捐贈及負擔該車之日常經費。而九龍及荃灣之救護車經費則由聖約翰機構委員會負責。因經費問題引致短時間免費服務衹限於晚上七時至翌晨七時。但在一九八二年六月一日起已全部恢反復二十四小時服務。

由於香港政府醫務衛生處接管所有醫療服務,因此巡迴醫療服務隊改為牙醫隊,每星期出動服務一次。另每逢星期三、六及星期日,該牙醫隊在區總部專為貧苦及弱能兒童治理牙患。
布迪盧上校在聖約翰服務十一年多後榮休,由趙公輔先生接任,於一九七九年八月上任。在趙總監領導下,救傷隊事務在新界積極拓展,在何東慈善基金、新界鄉議局、商業總會及當地社會人士贊助下,六所訓練中心及支隊總部相繼建成。計有荃灣、屯門、元朗、沙田、大埔及上水。

二零零零年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總監為陳焯生先生,現有男女隊員約四千七百人,包括男女見習隊員,而此等見習隊乃始於一九五三年,隊員接受急救學及護理學訓練,經常被派與成人隊員共同服務。

聖約翰面對九七的轉變

“我們沒有政治背景,沒有政治立場,九七年之後,聖約翰救傷隊仍然抱著救傷扶危的精神,為香港市民服務,和今日沒有兩樣。”

九七後只肩章有變

九七後聖約翰救傷隊的組織和編制基本上保持不變,部分高級人員例如總監、副總監、高級助理總監和助理總監在制服肩章上,有些少改變。和其他紀律部隊的編制、職階均一樣,九七後仍然保持不變。而高級人員制服上的「交叉帆布床」肩章,原本是在英國本土的聖約翰救傷隊沿用的徽號,搬來香港用是第一次。

制服肩章

特區負責七成經費

九一年聖約翰救傷隊代表曾前往北京,會見了港澳辦副主任陳滋英,並與中華醫學會、衛生部、紅十宇會及北京急救中心交流,獲中方官員高度讚賞;陳滋英當時表示,九七後聖約翰救傷隊的工作,除了獨立於英國,首腦不是英女皇,而改為香港行政長官之外,其餘工作與現時完全一樣。

至於經費問題,國務院答應過,特區政府會贊助百分七十經費給救傷隊,餘下百分三十經費,則由救傷隊本身自行籌得。現時,聖約翰救傷隊的常年經費,大約在七百至八百萬元之間。

神聖任務永遠延續

我們的宗旨是匡病扶危,無論是戰時或平時,均盡一切能力拯救災難和急需救援的市民,例如二次大戰時期,救傷隊被分派到各個醫療站工作,不幸犧牲的也有,我們這種服務人群,不分敵我,救死扶傷的犧牲精神,是會永遠延長下去的。

最後的港督檢閱

一九九七年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周年大會操及檢閱儀式,假銅鑼灣加路連山南華會球場進行,有一千三百多人參加,這是救傷隊最後一次向港督及英國國旗致敬。前港督彭定康在致辭時高度肯定及讚揚聖約翰救傷隊的服務精神。他表示,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法團條例草案的制定及新總部大褸的落成,分別為救傷隊將來的發展路向及訓練活動提供了指引和資源,並可在日後給予財政上的支援。

最後的港督檢閱

彭定康又讚揚所有志願人員竭誠為香港市民服務,貢獻良多;單去年一年,聖約翰救傷隊在公眾集會和體育賽事中,提供超過十八萬小時服務,實在勞苦功高。他續稱,在關懷杜會的機制內,聖約翰救傷隊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救傷隊在緊急事故中提供了援助,亦在家居生活中發揮效用。隊員們願意獻出自己的時間,服務人群,已為社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為未來發展及訓練活動提供資源。

聖約翰機構源於

聖約翰機構起源於十字軍東征時之耶路撒冷聖約翰莊嚴會 (Venerable Order of St. John of Jerusalem)。

在公元六世紀,一修道院長受教皇Gregory The Great之任命在耶路撒冷建造一所供朝聖者住的旅舍。公元1000-1048年,意大利南岸小國亞馬裴 (Amalfi) 的商人在耶路撒冷已毀的旅舍原址建立教堂及醫院,並探用亞馬裴的白十字徽號為院徽,此乃聖約翰徽號的起源。當時的工作由自稱為耶路撒冷醫院貧院士支持。

聖約翰團體命名

1087年,十字軍圍攻耶路撒冷。1099年聖城被攻陷時,該院之工作仍井井有條。院方僧侶以醫療服務來援助聖戰中的十字軍,戰後在Blessed Gerard 帶領下,便組成一支義務醫療服務團體,並獲得施洗約翰古修院為基地 (Monastery of St. John The Baptist) 並以St. John 為該團體的守護神,聖約翰團體便因此命名。

1113年天主教宗巴斯哥二世敕授獨立地位,聖約翰團體正式成為一宗教基礎之團體,即後稱耶路撒冷聖約翰機構,敕諭之原本現仍存於馬耳他島。

聖約翰徽號

1118年Raymond接管聖約翰團體,要僧侣兼習武以保護朝聖者。耶路撒冷之院士改為武士制度,並改稱為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聖會 (The Order of the Hospital of St. John of Jerusalem) 用紅底白十字作為軍旗及軍革,制服為黑袍上綴白色十字徽。該八角十字徽號之四臂代表基督四德:謹慎 (Prudence)、忍耐 (Temperance)、正義 (Justice)、毅力 (Fortitude);由四德而產生八福,善察、機警、機智、敏捷、清楚、善判、毅力及同情。白色帶來純潔生命,黑色代表忠於基督,即為基督而戰,為貧苦及受難者服務而生存。以後該等武士雖然成為基督徒國之最大軍隊,但他們仍以保留及改進人道主義而工作。

聖約翰機構傳入英國

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武士,把該院的工作傳入英國。1144年英格蘭之聖約翰機構以倫敦城外其勒近維爾修道院為中心,其大修道院長以聖約翰修道院大臣銜,位居英格蘭首席貴族。愛丁堡及都柏林之修道院屬英格蘭機構,但大部份係屬自治。1148年Priory在英國的Clerkenwell成立。

攻佔羅德島

1187年醫院武士被薩拉丁人逐出耶路撒冷而流浪至亞迦 (Acre)。1291年由於Acre的滅亡,院方僧侣被逐及逃亡到塞浦路斯 (Cyprus)。直至1310年,院方僧侶攻佔羅德島(Rhodes),該會之院士改變戰略,由陸而海。協助朝聖者由海路來往聖地。根據該會之規則,在島上設立一大醫院,便朝聖者得以休息。

1453年土耳其人攻佔干士坦丁堡,結束東羅馬帝國。1480年土耳其人進攻羅德島但戰敗。

1504年Grand Prior THOMAS DOCWRA 在英國的 Clerkenwell重建 Gate House,此乃聖約翰團體總部的前身。

1522年土耳其人再次進攻羅德島,經六個月之苦戰,Rhodes終被攻佔,院方僧侣被迫投降,而由於聖約翰武士之英勇表現,獲土耳其人准其光榮撤退。

1530年King Charles 命令將院方僧侣送往馬耳他島 (Malta) 上,其時聖約翰機構為一股海上勢力,而其醫院為世界上同類學術組織之最先進者。

宗教衝突下之聖約翰

1540年英格蘭之大修道院長為亨利八世抄家,下令解散及充公所有產業。(因宗教衝突)

1557年英國的團體被瑪麗一世復賜所有。

1558年英國的團體再次被 利沙伯女皇 (Queen Elizbath) 抄家,英格蘭機構由有名無實之大修道院院長統率,於馬耳他島掛單,歷二百多年。

國際團體 - 聖約翰機構

聖約翰機構係一國際團體,當時由八個西南歐之古國共同組成,依次為普魯雲斯、柯維尼、法蘭西、意大利、亞拉丁、英格蘭、日耳曼及加斯太葡萄牙。

耶路撒冷聖約翰軍事主權機構

1565年土耳其人繼續進攻歐洲及地中海國家,並圍攻馬耳他島四個月。當時武士首領凡爾立領軍力抗土耳其人,並於九月八日為馬耳他島解圍,而這天便成為馬耳他島之國慶日。

十六世紀後期及十七世紀,馬耳他武士主要從事殲剿海盜掠奪行為,但於1778年拿破倫進軍埃及攻打馬耳他時,武士無力抵抗。拿破倫驅逐那些在馬耳他島上的僧侣,聖約翰團體在1800年正式在歐洲解體,武士星散。其後武士於羅馬建立總部,號稱主權國,承認其地位與之有外交關係者有三十餘國。此組織係純天主教,現稱耶路撒冷聖約翰軍事主權機構(Soveretgn Military Order of St. John of Jerusalem)。

聖約翰救傷會成立

1831年法蘭西軍事主權機構屬下之牧師委員會促使英國大修道院復興。Sir Robert Peat 被選為團體的Prior。可惜當時的組織為羅馬教庭否定。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由南丁格爾之戰地護理服務開始,而且急救活動急劇擴展。1864年日內瓦協定成立紅十字會。聖約翰機構成員(以力治美亞爵士及費利爵士為主)中有認為如欲於戰時獲得有效之救傷服務及護士服務,其唯一途徑係於昇平時期提供訓練及實習。結果,聖約翰救傷會於1877年成立。

聖約翰救眼科醫院成立

1882年皇儲威爾斯太子獲土耳其王賜予耶路撒冷土地一幅。聖約翰機構於此建立一所醫院同時恢復聖地之聯繫。當時眼疾流行,醫院因而專醫眼科。

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成立

1887年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成立,在煤礦區提供救傷服務;耶路撒冷的Optholmis Hospital 團體亦在同年成立。

1888年維多利亞女皇 (Queen Victoria) 頒受皇家特許給英國的聖約翰團體,使英格蘭大修道院獲得在大不列顛之獨立法律地位,由是奉英王為宗主。大修道院院長由王室成員出任,而以聖約翰修道院大臣為其副手及首席執行官。

無上尊嚴大修道院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機構

不列顛之聖約翰機構全銜係“無上尊嚴大修道院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機構”,官方簡稱“聖約翰機構”。大修道院內有蘇格蘭、威爾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及南非等自治修道院。在非洲遠東及加勒比地區聯邦國家,有聖約翰議會在耶路撒冷之眼科醫院則由聖約翰機構-美國協會協助。聖約翰總部設於一度曾為其勒近維爾。修道院正門之聖約翰大門樓橫跨聖約翰廣場之大修道院教堂,係於1958年重建。聖約翰機構屬下之救修總部設於倫敦高士雲拿道一號。(No.1 Grosvenor Crescent, London, S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