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明心生信
當時阿難,以及與會大眾,蒙佛如來,這樣微妙高深的開示,莫不身心泰然,坦坦蕩蕩,了無滯礙;各皆自知:(A)敘心蕩然
1 悟心遍十方
心遍十方,不再受四大假合的身體(六根)所局限,及六識所禁錮,親見十方虛 空,如觀手中的貝葉,脈絡分明。2 悟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所現,原來一切世間,森羅萬象(身、心、世界),皆是出自這菩提妙明的本心。
3 悟心包萬法
這妙明的真心,惟精惟一,原即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涵裹十方虛空。
(B)敘身蕩然
由是再反觀自己父母所生的血肉身體,宛如無際的虛空之中(喻法身廣大),吹起一粒微塵(喻生身渺小),實在似有似無之間。也如湛然的大海之中(喻法身),偶起一浮漚(喻眾生身),倏起倏滅,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僅是虛妄的幻象而已。因此了然明白,悟解本覺妙明的真心(本有法身),原自常住不滅。
於是以從未有過的慶幸心情,敬禮佛陀之後,於如來前,合掌當胸,說偈讚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衹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無動轉。
經 文 |
解 釋 |
妙湛 | 讚佛 1.讚佛法身--法身德 法身為諸法所依之理體,即眾生本有之佛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眾生在迷,法身埋沒於五陰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覺湛然之真心;依此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得證離垢妙極法身,是謂成佛,故讚曰“妙湛”。 |
總持 | 2.讚佛報身--般若德 報身以智慧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人人本有。眾生迷此,全智成識;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徹心源,惑盡智圓,轉識成智,得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總持一切智,是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復起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總持無量相好莊嚴,能為眾生,作外薰之緣,故讚曰“總持”。 |
不動 | 3.讚佛應身--解脫德 應身乃應眾生機,所示現之身;隨機應現,不動本際,普應十方,自在解脫,任運無礙,故讚曰“不動”。 |
尊, | 由佛從因剋果,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兩足,九界稱尊。為世間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 |
首楞嚴王1 | 讚法 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此三即定之別名),最初方便,後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即三定之總名);今以總名讚之。前說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會歸如來藏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嚴定也。此定為定中之王,能統百千三昧。阿難聞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讚之。 |
世希有! | 雙讚佛和法 世所希有的,難逢難遇! 1 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
銷我億劫顛倒想 1 ,不歷僧衹獲法身。 |
悟獲法身 銷除我無量億劫之顛倒妄想, 不必經歷三大阿僧衹劫,而獲法身。 1 顛倒想:迷真認妄,執妄為真,真妄顛倒。迷心在身內,惑法在心外,身心萬法,各有自體,妄認身心為實我,萬法為實法,我、法二執顛倒重重錮蔽。將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則非失似失,若一旦開悟,親見本來面目,則無得為得矣!今聞如來,循循善誘,破緣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見翻顯;更會四科,即妄即真;復融七大,全相全性;將本有法身,和盤托出,如雲開見日,冰化為水,億劫顛倒妄想,一旦銷除矣! |
願今得果成寶王1 , 還度如是恆沙眾 2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
發願報恩 發願自今以往,精進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佛寶法王, 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度脫如是恆河沙數之眾生。 願將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剎土,諸佛眾生 3,是則名為報答我佛,微妙開示之深恩。 1 此句乃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2 此句乃運悲,下度眾生以利他。 3 於佛則常隨受學,以求慧足;於眾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莊嚴成佛國土。 |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 1 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2 。 |
誓度眾生 俯伏啟請世尊為作證明,(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滿斯弘願) 在五濁惡世中,誓願先入濁世度生, 如有一眾生未成佛道, 終不於此取證涅槃--二乘及佛之涅槃。 1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參閱15B.2) |
大雄大力大慈悲1 , 希更審除微細惑 2 。
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 |
求除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大悲之佛陀, 希求更為審除微細惑。 速成正覺 令我早登無上之覺道--佛果究盡覺, 於十方世界,應機示現,現坐道場,說法利生。 1 大雄:佛智能破微細深惑。大力:佛智能拔無明深根。 大慈:佛智能與眾生究竟之樂。 大悲:佛智能拔眾生生死之苦。 2此惑有二分別: (a)界內思惑--煩惱障細分。 (b)界外無明--所知障細分。 阿難雖悟獲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為開示審除。第四卷佛答滿慈,兼示阿難,即審除也。 |
舜若多性1 可銷亡, 鑠迦羅 2 心無動轉。 |
申述不退 縱使空性,可以銷亡, 而我堅固之心,決無動轉。 1 舜若多性:即空性。2 鑠迦羅:即堅固。 |
本講義是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Kuala Lumpur SUNWAY COLLEGE Buddhist Society 師生共同努力所完成,歡迎廣為流傳,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若有借用,請載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