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策劃
十九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港英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
九廣鐵路通車初期的蒸氣機車1906年,全長35.4公里的英段開始動工,而全長143.2公里的華段亦於1907年展開建築工程,滿清政府更邀得中國鐵路專家詹天佑成為華段的總工程師。九廣鐵路英段興建初期使用了軌距為610毫米的路軌,但工程中途便全面改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標準路軌。工程需要興建不少橋樑和基堤,以及5條隧道,當中包括最長的筆架山隧道。這條隧道是當時亞洲規模最龐大的工程,花了3年時間才完工。由於當時施工環境較為惡劣,工程期間有超過50名工人死於隧道內。
1910年10月1日,耗資130萬英鎊的九廣鐵路英段落成啟用。啟用儀式原本由兩廣總督和香港總督在羅湖主持,但由於中方最後決定派出次一級的官員,英方最後也只派出香港輔政司主持啟用儀式。當時英段屬單線系統,火車由蒸氣機車拖動,車站則包括尖沙咀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其後改稱大埔滘站)及粉嶺站5個車站,同年增設大埔墟旗站。另一方面,由於尖沙咀車站尚未完工,所以在1913年之前,臨時總站設於疏利士巴利道。
1911年10月5日,來往香港與廣州的直通車正式投入服務。
[編輯]
戰前發展
1920年代九廣鐵路尖沙咀站1911年4月,香港政府接納大埔理民府建議,修築一條由粉嶺通往沙頭角的九廣鐵路支線,是為沙頭角支線。興建工和所使用的物資,主要是之前於九廣鐵路英段拆下來的610毫米軌距路軌。
1912年4月1日,沙頭角支線正式落成通車。支線全線單軌行車,全長11.67公里,設有5個車站,客貨運兩用。
1913年,為方便使用上水高爾夫球場的乘客,九廣鐵路在上水增設停車點。同年直通車進行提速,來往九龍及廣州的時間縮短至3小時40分鐘。
1914年列車開始使用尖沙咀站月臺,整個車站亦於1916年全面啟用。
1919年,何文田增設了停車點。1923年發生省港大罷工,令直通車服務一度中斷,至1927年才恢復正常。
1928年4月1日,因為之前一年沙頭角公路落成啟用後,令乘搭鐵路的乘客大幅減少,沙頭角支線正式停辦。
1935年,大圍車公廟增設停車點,但於翌年停用。
1937年8月,九廣鐵路增加九龍至汕頭的直通車服務。同年抗日戰爭開始,九廣鐵路華段因些經常受到日軍空襲,在工程人員努力搶修下,九廣鐵路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
1938年10月12日,九廣鐵路華段其中一條鐵路橋被嚴重炸毀,使直通列車服務全面停頓。同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九廣鐵路華段停止運作。
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香港,英方炸毀九廣鐵路英段不少設施,以阻礙日軍前進,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方於1943年完成修理整段九廣鐵路,重新復辦來往香港至廣州的直通車。另一方面,大部份原屬九廣鐵路英段的列車和設備被運到中國大陸使用,因此在香港重光時,只剩下2部機車和幾個車卡。
[編輯]
戰後發展
九廣鐵路英段柴油機車亞歷山大爵士號,現於香港鐵路博物館1949年10月14日,由於解放軍佔領廣州,來往九龍和廣州的直通車便在政治原因下停駛。華段改以深圳火車站為終點站,成為其後的廣深鐵路。而英段則改以羅湖站為終點站。另一方面,香港政府興建了粉嶺至和合石墳場的和合石支線,並於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提供客運服務,平時則用作運送屍體的用途。
1955年9月5日,2輛柴油機車開始投入九廣鐵路英段的服務,蒸氣機車終於在1961年8月全部被取代。
1973年,九廣鐵路英段展開雙軌化的工程。
1975年11月30日,九龍總站由尖沙咀海旁遷至紅磡,尖沙咀總站在不久後便被拆卸,只保留鐘樓(現為香港法定古蹟,亦為尖沙咀地標之一),原址興建香港文化中心,而路軌原址則興建香港藝術館、香港太空館及新世界中心。另一方面,來往九龍和廣州的直通車於1979年4月4日重新運作。
1978年,九廣鐵路英段開始了全線現代化及電氣化計劃,耗資35億港元,同年和合石支線因配合工程而停止運作。
1981年4月26日,雙軌設計的新筆架山隧道正式啟用。
1982年5月6日,九龍段首階段的電氣化工程完成,九龍至沙田近郊線電氣化列車正式啟用。
1983年5月2日,沙田至大埔墟段完成工程。大埔墟至羅湖段電氣化工程於同年7月15日投入服務,並由當時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通車儀式。
[編輯]
車站增設
1982年,新旺角站啟用,取代原有的油麻地站,而可與香港地鐵轉乘的九龍塘站亦於同年啟用。
1983年,新大埔墟站啟用,舊站後來改建為香港鐵路博物館。
1985年,火炭站和馬場站先後啟用,而大圍站和太和站則分別於1986年和1989年啟用。
1982年之前,九龍段的管理屬香港政府部門,稱為九廣鐵路局,隨著《九廣鐵路公司條例》於同年12月通過,九廣鐵路公司正式成立,自此脫離政府。公司現仍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其運作則由管理局監察,管理局的成員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
[編輯]
開拓新線
1984年,公司接受政府邀請,在新界西北區建造和營運輕便鐵路。同年10月15日,東鐵接受乘客以地鐵「儲值車票」付款,有關車票改稱為「通用儲值票」。
1988年9月,新界西北區的九廣輕鐵投入服務。
1990年代,為配合香港興建西鐵,九廣鐵路公司將「九廣鐵路─英段」改名為「九廣東鐵」,九廣鐵路公司的另一條鐵路「輕便鐵路」則改名為「九廣輕鐵」。
1998年10月,西鐵正式開始施工。同時積極擴展輕鐵網絡,將之轉型為西鐵的主要接駁交通工具。
為配合政府優先發展鐵路的政策,九廣鐵路公司現已成為規劃、設計及建造大型新網絡的機構。公司應政府邀請,就多條新鐵路的興建進行詳細研究及提交建議書。
其他新項目包括3條九廣東鐵支線:於大圍接駁九廣東鐵的馬鞍山鐵路 、紅磡車站至尖沙咀東部的支線、以及作為第2條過境鐵路通道的上水至落馬洲支線。
[編輯]
近年發展
1996年3月6日,中國政府成立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月24日,政府邀請九廣鐵路公司興建及經營九龍南線。
2002年6月25日,政府宣佈九廣鐵路公司投得沙田至中環線(沙中線)的興建與經營權。
2003年12月7日,輕鐵位於天水圍區的2段新支線通車,2條新支線共長4.4公里,設有11個新車站。
2003年12月20日,歷時5年建成的西鐵正式啟用,正式名稱為「九廣西鐵」。
2004年1月3日,在與政府重新審查過九鐵整體規劃,九鐵宣佈會擱置沙中線,而會用沙紅線代替。新鐵路的走線會和原來的沙中線相若,但不會過海,而是改經黃埔再轉入紅磡站,然後經過南環線連接西鐵;而原來的東鐵會南延過海到中環,使東鐵和西鐵形成一個在紅磡轉車的十字型路線。
2004年10月24日,九廣東鐵尖沙咀支線正式啟用,列車從紅磡站延至尖東站為終點。
2004年12月21日,馬鞍山鐵路(九廣馬鐵)通車。
2005年11月6日,九龍南線正式動工。
9.1905 | 香港立法局通過興建九廣鐵路後,香港政府便開始研究定線,並派出一班英國工程人員負責鐵路測量工作。當時九廣鐵路英段有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城門河及吐露港海岸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夠經過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點是需要開鑿長達2.4公里的筆架山隧道。另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較首方案簡單得多,可是這個定線所經之處比較荒蕪,而且定線也較首方案為長。因此,香港政府最後接納第一個方案。 |
1906~1907 | 九廣鐵路通車初期的蒸氣機車1906年,全長35.4公里的英段開始動工,而全長143.2公里的華段亦於1907年展開建築工程,滿清政府更邀得中國鐵路專家詹天佑成為華段的總工程師。九廣鐵路英段興建初期使用了軌距為610毫米的路軌,但工程中途便全面改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標準路軌。工程需要興建不少橋樑和基堤,以及5條隧道,當中包括最長的筆架山隧道。這條隧道是當時亞洲規模最龐大的工程,花了3年時間才完工。由於當時施工環境較為惡劣,工程期間有超過50名工人死於隧道內。 |
1.10.1910 | 耗資130萬英鎊的九廣鐵路英段落成啟用。啟用儀式原本由兩廣總督和香港總督在羅湖主持,但由於中方最後決定派出次一級的官員,英方最後也只派出香港輔政司主持啟用儀式。當時英段屬單線系統,火車由蒸氣機車拖動,車站則包括尖沙咀站、油麻地站、沙田站、大埔站(其後改稱大埔滘站)及粉嶺站5個車站,同年增設大埔墟旗站。另一方面,由於尖沙咀車站尚未完工,所以在1913年之前,臨時總站設於疏士巴利道(梳士巴利道)。 |
4.1911 | |
5.10.1911 | 來往香港與廣州的直通車正式投入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