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Your friend on Cyberspace.

ANECDOTE   home friends gallery anecdote atlantis    
  kingdom rover contact guest book

《巨龍》

中國的未來,明顯成為無人可以輕忽的課題。本書重塑完整的中國面貌,一窺這條巨龍的走向,與其散發的無限威脅。

中國,最後一個龐大的成長市場── 伯斯坦、凱澤

當華府與北京克服雙方政治關係上的負面因素時,迎面而來的是當前中國在經濟上的衝擊,因為這種衝擊與日俱增。

中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超級大國,將不尋常地廣泛影響到全球商業、金融、科技,以及它們所存在的社會及文化環境。從股票市場的漲跌、呼吸的空氣品質,美國產業的工作機會和薪資高低等等,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可以感受「中國帶來的差異」。事實上,這些情況現在已經相當明顯。如果中國人有錢到能像美國人一樣買車開車,他們消耗的汽油將很快就讓全球已知油源枯竭,他們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會使世人為之窒息。如果中國人吃的牛肉跟美國人一樣多,地球上可能沒有足夠的牧場養這麼多的牛。如果每個中國人吃的魚像日本人那樣多,全球每年漁獲量將只夠應付中國所需。這些例子還可以繼續列舉,顯示中國人將如何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也有人誤認為中國過於龐大,它的前途對世界太具有震撼性,以致於全球經濟成敗都繫於中國的演變。有些人則擔心,中國是當代最重要的問題,一切都要看美國做得對不對。另外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數位化電子革命和社會老化,皆是俯拾即是。但是,即使對中國蘊含的機會的大小和規模,做不帶浪漫色彩、實事求是的預測,都顯示中國是最重要的市場,也是美國企業從事全球競爭的主戰場。此外,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國家經濟體,將對其他國家造成深遠的影響,並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勾繪出一些重要的輪廓。

中國優勢:從市井到華爾街,從董事會到華府

中國已對全球市場發揮超級大國的規模影響力。在九六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粗鋼生產國。未來幾年,這種情況可能在一個接一個的工業產品上重演。

艾爾科(Alcoa)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歐尼爾(Paul H.O, Neill)說:「一個主要地區的經濟力量,突然一股腦地倒進整個世界經濟體系裡,這是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劇變。」尤其中國的興起對美國經濟和一般生活造成的衝擊,通常是立即、直接而又驚人的。只要看看少數幾個指標: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已成為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分析師原先預測,在 1990 年代末,美國對中國的單月貿易赤字可能超過對日本。這種可視為分水嶺的情況實際上在九六年七月即已出現。自那時以來,中國開始被視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問題。

  《華盛頓郵報》曾分析柯林頓政府直到
2000 年的任務,並直言:「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笨蛋。」與中國打交道所涉及的利害關係,可能還不及美日兩國為汽車問題攤牌的激烈程度,但是《郵報》說,美中之間的利害關係更重要:「貿易專家擔心,如果世界貿易的最大參與國繼續以不同的規則玩遊戲,全世界的自由貿易體制將受到強烈的壓力。」

大量勞力密集工業正移往中國:玩具、紡織、塑膠、消費電器、手工具,以及其他的廉價製造產品。每個聖誕季節的購物者都知道,中國製造的玩具愈來愈多,已遠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事實上,一些五歲的孩子甚至認為聖誕老人住在中國,因為他帶來的玩具都出自那裡。

中國日益強大的生產力,絕不限於製造廉價產品和低科技工業。由於文化特色和教育制度,中國在物理、電子、電腦、生物科技,以及其他尖端領域,培養出大批世界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從事研究工作的國際資料集團說,中國市場上的個人電腦,一半以上是中國廠牌的產品。

一九九五年時,英特爾(
Intel),全球最成功的微處理器公司總裁葛洛夫(Andy Grove)表示,十年內,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美國同業,也不是日本、韓國或印度,而是中國。事隔一年,再被問到是否仍持這種看法,葛洛夫答道:「不錯,但可能八年內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至少有三十五萬名資訊科技工程師,平均月薪約一百零五美元。美國工程師賺的錢是他們的二十九倍多。這對外國公司構成強大誘因,促使它們把高技術性質的複雜製造工作送到中國進行。

中國的經濟成長動力非常強大,許多美國公司在中國的作業,已經為本身財務造成直接有利的衝擊。奇異電氣希望在 2000 年時,中國的營業額能達到每年十億美元,而這個目標正逐漸接近。雖然人壽保險從一九四九年後,就從大陸絕跡,AIG保險公司在上海卻已有超過五千名挨家挨戶推銷保險的推銷員。

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營售業務,已佔該公司全球營收的百分之十二。中國在過去兩年,已超越美國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呼叫器市場。而且,摩托羅拉的呼叫器是中國最暢銷的品牌。

中國已經累積了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使它在世界各國外匯存底排名第二或第三。甚至美國政府融資聯邦預算赤字的國庫債券市場,都開始沾染中國色彩。直到九年代初期,中國還未插手美國國庫債券,九五年後,中國擁有的美國國庫債券開始像滾雪球般劇增。日本仍是美國國庫債券最大的外國客戶,中國則正迅速迎頭趕上。舉例說,在九六年上半年,中國人購買了價值一百十八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債券,使他們成為山姆大叔第三大的外國客戶。紐約一名國庫債券交易商說:「他們肯定有在市場興風作浪的能力。」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波金斯,從總體經濟的觀點來看中國人購買美國國庫債券的行動。他指出,就像日本和其他國家過去十五年的做法,「美國人儲蓄不夠,中國在為美國儲蓄,」並協助美國維持投資標準。當然,日本一旦對美國的國庫債券市場掌握強大影響力,重大的政治問題也隨之而來,而中國將來也可能造成同樣的問題。

已開發國家在退休年金和退休計畫基金普遍不足的問題,可能藉著週轉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過剩的資金而獲得解決。事實上,美國的社會安全計畫和醫療照顧計畫的財務問題,二十五年後可能得靠中國人協助解決。如果不未雨綢繆,這些計畫屆時每年將出現一兆美元的赤字。

中國市場的變化常對美國商品交易市場造成急遽波動。例如,中國在九五年突然改變貿易型態,使美國的農產品出口有如打了強心針。當時,中國一反五年來的作風,首次進口玉米,小麥進口量提高百分之二百五十,棉花進口量增加四倍,而且這些農產品大部份來自美國。黃金、石油和砂糖也都因中國的生產和貿易型態,受到強烈衝擊。

中國國內的發展,也對美國股票價格造成深遠的影響。舉例說,股市某天全面上揚,華爾商場(
Wal-Mart)的股價卻劇跌一.七五美元,因為當天的新聞報導指出,這家大零售商與一家違規的中國公司有牽連,後者的成衣標籤不實,規避美國的紡織品進口限額。一九九七年,股票市場處於歷史性的牛市之際,一個股票普遍上揚的日子,摩托羅拉公司的股價卻暴跌百分之十一,因為該公司宣布,它在中國的呼叫器銷售,「出現不正常的季節性下跌。」

香港股市與美國投資者的關連,是一個憂喜參半的故事。一九九七年夏天,香港回歸中國之時,香港股市漲升至破記錄的高峰,使美國許多共同基金投資者賺翻了天。僅僅幾個月後,香港股市崩盤,大部份的斬獲又化為烏有。一九九七年秋季一段時間,香港股市像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每天上下波動幅度高達百分之十以上,並對全球其他市場產生骨牌效應,讓美國投資者緊盯電腦螢光幕上網際網路的訊息,以及有線電視台 CNBC 的股市報導。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經由這次事件,對亞洲與美國經濟複雜的交互關係,學到活生生的一課。

因此,從市井到華爾街,從美國企業的董事會到華府,甚至到美國南部的湖沼,美國的商人、決策者,以及一般老百姓,都感受到世界另一邊出現的重大歷史性發展, 而且正日益影響自己的荷包和公司的盈虧。

※本文內容摘自《巨龍》一書。

Back


Copyright © 2001 Kingdom Shi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