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our friend on Cyberspace. |
|||||||
ANECDOTE | home | friends | gallery | anecdote | atlantis | |||
kingdom | rover | contact | guest book | |||||
一九九八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應邀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帝國的回憶」展覽,依雙方文化文流的約定,法國亦將籌辦展覽回饋。透過法國二十七所博物館、美術館提供的六十五幅油畫、十五幅素描,組成這項展覽─「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本展覽涵蓋的時代範圍,大約由西蒙.烏偉(Simon Vouet)於一六二七年返回巴黎,到一九O五年野獸派在巴黎崛起。這是法國繪畫的兩次轉捩點,既是法國繪畫特色最豐富、最明顯的時代,也是法國國民性格及主體意識真正呈現出明晰面貌的時代。展覽作品選擇普桑和塞尚作為兩個時間點,並為觀眾劃分為七大時期。由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達到發展的巔峰,在歐洲取代了原先由義大利繪畫所佔據的中心地位,並且如輻射般地擴散至歐洲其他區域。 大世紀 (1625~1700)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十七世紀初期的法國繪畫依然受義大利和北方法蘭德斯的影響。直到烏偉為巴黎藝術界注入活力,創造出有別於義大利的法國巴洛克樣式,而普桑的崛起,將法國繪畫導入克服此一巴洛克樣式,建立了其他歐洲國家前所未見的嚴謹理性、靜謐細膩的古典主義樣式,開啟了法國藝術的黃金時代。
喬治_德_拉突爾《聖彼得之否認》 在這幅畫裡,主要的光源來自桌上的蠟燭,衛兵的盔甲、流汗的臉上都反射出明亮的燭光。蠟燭本身被擋住了,黝黑的背景暗示當時的黑暗。就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前的那個夜晚,聖彼得向左邊的少女表示他不認識主。衛兵們聚精凝神地玩擲骰子遊戲,只有站在最右邊的衛兵抬起頭滿腹狐疑地看著聖徒。拉突爾在這裡使用了暖棕色,和他最喜愛的紅褐色。畫中人物在黑暗的襯托下突顯了出來,雖顯寧靜,隱隱約約卻透露著不安。
普桑《獲救的小皮瑞斯》 普桑是十七世紀法國巴洛克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他以羅馬為第二故鄉,並且對於研究古代建築深感興趣。在這幅畫裡,他藉由背景中對古代雕像的描繪來傳達對往昔風光的幻想。畫面上出現眾多人物變化,包括人物的大動作,人物的恐怖、驚愕,或是絕望、期待、喜悅、感恩等各種不同的情感表現,充分表現出巴洛克的激烈性和華麗感。 享受愉悅生活的時代
(1700~1789)
十八世紀法國美術的世界裡,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曾被奉為圭臬的古典主義理想開始動搖,畫家將注意力轉移至更為現實的人類和自然上;感情世界取代了學院的理性精神。 從華鐸充滿哀愁的「雅宴」,至弗拉格納敏感的感性世界,十八世紀對人性感情的表現極為洗練,夏丹、布榭雖為學院畫家,卻能從嚴格的宮廷繪畫體制中獲得相當自由的發揮空間。此時,皇室和貴族成為藝術的主要贊助者,十八世紀法國繪畫的華麗風格,交織成為凡爾賽藝術的榮光。
安端.華鐸《冒險家》 在這幅畫中,女人幾乎站在畫面的中央,一隻手插在腰上,另一隻手靠在拐杖上,氣勢不凡。左邊有一位音樂家坐在一位婦人身旁,另一邊站著一位丑角。這幅畫雖小,卻成功地表現出華鐸繪畫構圖準確、色彩鮮明、筆觸有力,以及空氣在背景中游動的特色。「魔術師」一畫與這幅畫相對稱,人物構圖相同,但位置的方向恰好相反:主要人物站在場景中央,另有三位人物或坐或站在以公園為背景處。
夏荷丹《餐前感恩》 這幅畫可說是夏荷丹最著名的油畫。畫中那年幼的女孩,在飯前祈禱時猶豫不決,雙手雖緊握在胸前,但卻不知所措地抬頭望著她的母親。另一位較年長的女孩,也以同樣的表情注視著妹妹。夏荷丹把背景處理成柔和的暗色調,讓人物穿上以淺色調為主的服裝,使人物和桌布突顯出來,並且採用厚塗和暈塗的技法,使畫面顯得厚實、粗糙,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質地。 效彷古風--英雄時代(1780~1815)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制的興起,深深地沖激了法國當時的繪畫,開啟近代繪畫的先聲。 十八世紀中葉到末葉,由於龐貝古城的發掘,歐洲知識份子對古代希臘、羅馬的興趣驟增,藝術家試圖回歸古代去尋找靈感,偶而以更強烈的方式反抗所有巴洛克風格的創作;這種古代品味從十八世紀後半到十九世紀初,產生了以大衛為中心的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追求理想美的典範,更以提供大眾美德教育為己任。
查克-路易•大衛《貝利瑟》 在這幅畫中,大衛描繪一位女子施捨食物給貝利瑟的情景。貝利瑟原本是拜占庭國王的沙場戰將,後來因為參與叛變而被捕入獄,甚至還被弄瞎了眼。畫左的士兵因為意外地遇見昔日的長官而顯露出驚訝的表情。在畫面中,大衛利用古代建築為背景,將觀眾的視線導向畫面的中央,並且清楚地刻劃出人物的輪廓線條、籠罩畫面的靜謐光線,以及凝重的色彩表現。無論是背景的建築、人物衣裳,或是左方士兵的盔甲和兵器等,到處可見當時考古學風尚。
傑昂-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傑昂-巴普提斯特.德德班》 這幅畫像的構圖簡單嚴謹、人物姿態穩重大方,臉部特寫是用寫實手法忠實地繪出。從畫中可以看出安格爾在棕色色調上所下的功夫。在棕色色調的襯托下,襯衫的白色、頭髮的深褐色,以及面容的色調,都更加搶眼而引人注意。
浪漫年代(1800~1860)
法國大革命造成價值系統的全面崩潰,畫家、詩人、音樂家因而傾向於反社會、強調個性;「個性美」取代了「理想美」,浪漫主義因而在一八二O至三O年代風靡法國和全歐洲。 珍視個人感性的浪漫派藝術家,反社會的態度有時變為逃避現實的歷史回味和異國品味,於是東方阿拉伯世界所流行的各種幻想故事,成為浪漫派最適切的題材。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是代表人物,這種態度有時則演變為革命熱情而試圖改變現實。 浪漫派繪畫重視的是栩栩如生的生命感和動感的表現,畫面講求全體效果而非細部修飾。
安端-傑昂•葛羅《在亞賀可橋上的拿破崙》 這幅畫是由大衛最好的一位學生葛羅所繪。他透過熱情的色彩表現、以及將人物巧妙地配置在具有景深空間的構圖法,成功地表現出大衛身上所無法看到的動態表現。這幅畫遠遠地脫離了古典的框框,充滿圍繞青年波那帕這個人物浪漫和絕對自由的氣氛。
傑昂-巴普提斯特-卡密•柯賀《佩戴珍珠的女子》 柯洛以風景畫著名於世,然而,他為數不多的肖像畫也相當出色。以這幅「佩戴珍珠的女子」為例,它的構圖基礎是素描,然後再使用色彩表現光影,以塑造出形體。柯洛運用上下重疊、反覆點描的筆觸,使衣服的顏色在暗色調的背景中突顯出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人物優美的姿態中,透露出一種寧靜深遠的氣氛,使人不禁聯想起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寫實主義(1848~1880)
一八三O年代以後,產業革命的成果明顯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此際活潑發展的寫實主義繪畫,完全將目光投注於周遭日常生活現實環境中,恰好與擴大現實世界的浪漫主義的戲劇性、非日常性形成對比。 「寫實主義」一詞早在十九世紀初的哲學領域即已出現,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聞記者蒲朗許使用這個名詞,才確立了寫實主義的美術基礎,一八四O至五O年代成為主張明確的「主義」。寫實主義要求正確、完全、忠實地描寫當下生活的社會環境,譬如庫爾貝等畫家利用寫實的技法,描繪當時不太被重視的農民和勞動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與學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為具有革命性的開創之舉。
傑昂-法蘭西斯•米葉《牧羊女與羊群》 「農民畫家」米葉從小就看著農民在近乎不人道的嚴格勞動中求生存,因此,當他在眺望自然時,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與大地結合為一的人類。與荷蘭風俗畫相比較,在這幅畫中毫無任何戲劇性的偶發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兒和低首祈禱的牧羊女。乍看之下顯得隨意的構圖法,透過深沉的暮色實更加深了畫面的靜謐氣氛。這幅畫意外地讓米葉在官方展覽中獲得一致的好評,也許正因為畫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實」,米葉的作品也超越時代深深地感動我們。
古斯塔夫•庫爾培《泉水》 庫爾培認為藝術必須描寫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主張結束當代那種矯柔造作的藝術。這幅「泉水」就是對安格爾等所代表的學院派女性形體和裸體觀念的反叛。他並未設法讓模特兒擺好姿勢,作出優美的動作,而是從背後畫她。她靠在畫面的對角線上,右手抓住樹枝,左手伸進瀑布裡,左腿則放在身體斜線的延伸部份,右腿往後縮。畫中的女性裸體煥發著青春的氣息,並有著農村婦女的結實。這種寫實作風招來許多不解和批評,甚至畫中維納斯的臀部也被評為奇醜無比。
印象主義之光(1860~1900)
十九世紀後半的美術,確立了文藝復興以來古典主義藝術觀的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新樣式的摸索時代。 一八七四年四月,三十位藝術家於巴黎歌劇院附近、攝影家那達的工作室二樓舉行了一次聯展,記者路易.樂華在一則標題為「印象派畫家的展覽會」的報導中,提及參展者之一莫內的畫作「印象.日出」,印象派的名稱於焉誕生。 印象派繪畫的出現,顯示了畫家擺脫傳統的意願,他們眺望自然並再現自然,捕捉的事物正是閃動的光影和色彩,同時也顯現了真實生活的現代性,為世界開啟了新視野和新道路。
艾德嘉•竇加《舞蹈課》 乍看之下,這幅畫好比一張攝影作品,給人隨性和時間凍結的感受。但事實上,透過X光攝影可以確定這幅畫的整體構圖和主角的所在位置,是畫家長時間在畫室中深思熟慮後慢慢形成的。畫家在此以仰視的角度觀察變化多端的舞者姿態,因為縮小景深的畫法,使得居於畫中的老師在比例上明顯地比幅左的舞者小了許多。竇加的畫裡没有故事,他只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來看事物,正如莫內等印象派畫家看周遭風景一樣。
奧古斯特•賀諾瓦《鄉村之舞》 這幅畫以及「城市之舞」是賀諾瓦為一巴黎畫商所繪。畫中表現出賀諾瓦所欣賞的女人是百依百順和豐滿的,畫中女主角圓圓的臉上透露著樸實無邪,她快活地傾斜著頭,並露出滿足於歡樂的笑容。賀諾瓦在此運用了兩種基色的對比:男人服裝的藍色,婦女帽子的紅色,婦女白底紅花的連衣裙;地板上黃褚色的草帽與婦女扇子及手套的顏色,有相互平衡的作用。看似平凡的畫面,其實是畫家分析物體的形狀、研究顏色及其組合的產品。
自然與理想(1870~1905) 十七世紀學院所建立的美學觀,隨著時代而逐漸改變,印象主義的出現帶來的改革加速了此種變化,並且循著兩條軸線進行:累積新經驗並加深與傳統的距離,以及將舊技巧融入新局面,創造了吸引觀眾的現代繪畫。 此時,法國畫壇分為兩大流派。一個屬於後印象和新印象主義的延伸,他們反對獨立沙龍或最後一次印象派展覽的造形與意識型態,例如塞尚,以形體結構的研究超越了印象派的課題,也為現代繪畫的發展開啟新的路線。 另一流派則包括了源於印象派技巧而採取鄉村或都市主題的自然主義藝術家,以及象徵主義藝術家。
樊尚•梵谷《銅花瓶上的皇冠貝母》 一八八六年梵谷來到了巴黎,受到最後一次印象派聯展的迴響以及點描派所主張的新理論的影響,使他改變以往晦暗的描繪方式。這幅「銅花瓶上的皇冠貝母」是他嘗試新畫法的早期作品,表現銅製圓花瓶中茂密的花卉,是梵谷作品中驟現清澈明亮色彩的證明。在其相當平面的透視中,也顯示了來自日本版畫的影響。這幅畫作的著色方式因運用橘和藍的對比色而使主體更加突出。藍色的背景充滿許多明亮的小筆觸,顯得極富活力及表現性,可以說是對點描派技法的回顧。
保羅•塞尚《玩牌者》 旁枝末節在這幅畫裡被省略了。瓶子放在桌子的中間,一束光線突顯了它的圓柱形體積。這是整幅畫的中軸線,將畫分成兩個部份,進而突出了兩位玩牌者面對面競賽的氣氛。左邊玩牌人的白色衣領和白色的煙斗,在深棕色的背景下顯得異常突出。畫中人物的色彩並非真實,而是為了配合背景所產生的,這種技巧對二十世紀的立體派繪畫影響甚鉅。
|
Copyright © 2001 Kingdom Shi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