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

陳建宏

海德堡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課程

其一

記得“安娜與國王”最後一幕是周潤發與茱蒂佛斯特共舞,鏡頭慢慢拉開,黃昏時刻,遠遠地望著他們,是本片最好看的一幕,雖然心有不忍,卻不得不告訴自己,這部片裡的周潤發還是遠遠看比較迷人.拍愛情戲周潤發不是第一次,但拍得這麼令人傷心恐怕是頭一遭.

戲中他雖貴為國王,卻像隻呆頭鵝般被茱蒂斯特帶著團團轉.親情戲不夠深摯,愛情戲輕描淡寫,連最能表現周潤發英雄氣概的戰爭戲都拍得有氣無力;想當年小馬哥槍林彈雨,飛來飛去,何等氣概,今日卻淪落至此,不禁讓人有英雄末路之嘆.整部戲除了茱蒂佛斯特喋喋不休地數落那個王國的種種不是之外,實在不曉得導演要表達什麼.空有好的故事架構及優秀的演員,卻被活生生地糟蹋,實在可惜.

同樣以愛情為主題,二年前的“鐵達尼號”就好看多了.拍動作片起家的詹姆士柯麥隆拍起愛情片來,依然有板有眼,著實令人佩服.整部片在製作班底的巧思與電腦動畫的協助下,拍出了一幕又一幕的神奇視效;不論是小巧的海豚破浪前行或者氣勢磅礡的沈船驚人場面,均將人們的觀影視野提昇到新境界.作為一部好萊塢劇情片,“鐵達尼號”也提供了所有能給觀眾的:奢華而講究的場景,富麗的設計,扣人心弦的海上求生,及永遠最動人的-愛情.一椿空前的災難史,透過鏡頭中老太太詳盡的描述,我們彷佛也從鐵達尼號劫後餘生般.而那一段患難中刻苦銘心,如大西洋上瞬時激起又消逝的浪花般感情,感動了曾愛過,被愛過及正期待愛情的人們,他們的淚水,泛濫了世紀未.

薄弱而缺乏的角色及人性刻劃是本片不足之處,這也暴露出擅長動作片的詹姆士柯麥隆的侷限.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傳統門戶之見及上流社會中的人物角色,在片中雖均有鋪陳,但也僅只於淺嘗輕酌,點到為止.讓整部片無法更上層樓,只能在轟然沈船後,留下靜靜的感傷.但我們也無所苛求,畢竟詹姆士柯麥隆不是另一個伍迪艾倫,而我相信,好萊塢電影公司也不會笨到拿二億美元去拍一部刻劃人性的電影.

僅管如此,落幕之後,我還是想再看一次.

其二

在一片昏昏欲睡的台灣電影市場中,總算有一部不會讓人在戲院中哈欠連連的國片-吳念真的“多桑”.

這部由候孝賢掛名監製的影片.很明顯地受到他的影響,特別是長鏡頭單拍的影像風格極為類似.但畢竟初學乍用,與候孝賢化繁為簡,平凡處見偉大的純熟技法有所差距.但也因為這步距離,讓我們對吳念真有期待的空間.

自民國七十一年“光陰的故事”問世,開啟了台灣新電影世代以來,出現了不少自傳性的影片.這類電影以個人真實的生活經驗,重建台灣的過去,生命裡的獲得與失去,透過鏡頭,成了觀眾共同的台灣記憶.候孝賢是此類型影片的大師.“冬冬的假期”是編劇朱天文的兒時回憶;“童年往事”是候孝賢的青年自傳,至於“戀戀風塵”則是吳念真的青澀過往.候氏長拍鏡頭下的影像美學是台灣新電影的極高成就,配合他獨特的敘事風格,中,遠景的深刻構圖及空鏡頭的巧妙運用,使得他的自傳性電影一直享有崇高的聲譽.人與土地間的自然感情,在影片中處處可見.“戀戀風塵”的結尾令人回味再三,主角阿遠退伍後回老家,與阿公在田裡聊天,祖孫倆其實也沒聊什麼,只有阿公一直抱怨這年頭氣不好,收成會很差;在此同時,鏡頭慢慢後拉,緩緩往上拍,幾朵白雲浮現,阿公的聲音迴盪四周,將人與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編劇起家的吳念真,則有極高的說故事能力,透過影片他對多桑的深刻描寫,拍出了有別於候孝賢的自傳性電影,也成功地使本片不至於淪為候氏的翻版作品.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是蔡振男主演多桑此角色.在以往候孝賢的電影中,“整部片”才是主角,因此有時為了顧及影片完整性,不得不犧牲角色性格.反之,在片中,蔡振南所飾演的多桑是真正的主角.他唱作俱佳的表現,相當突出,甚至可以說,沒有蔡振南的演出,不會有多桑的成就.

影片中對台灣人日本意識的包容,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那一批在中日文化衝突夾縫中求生存的台灣人,如何在其截然不同中尋求一種平衡,影片裡有真實而動人的描述.至於吳念真本人在片中的口白,稍嫌過多,是個敗筆.電影是用來看的,偶而一兩句口白,可收畫龍點睛之效,太多則顯得嘮嘮叨叨,破壞觀影的樂趣.

或許有人覺得他拍的不夠深刻,但作為一部回憶性的影片,如何真實地呈現當時印象,遠比那些企圖言志,影以載道的片子來得動人而深摯!

其三

沒看過香港電影的台灣人,恐怕真要屬於異類了.香港每年電影生產量超過150部,並且大量的輸出;種類包羅萬象,有恐怖片,劇情片,動作片及色情片等.就像好萊塢掌握了歐洲市場般,香港的電影工業也擁有自己的亞洲市場-台灣,日,韓,東南亞及中國.即使因為歷史及文化因素,使得香港電影很少觸碰嚴肅敏感的主題.但他們那種以小市民為立基,毫不矯情的人性描述與直接的情感表達,倒能真切地反應出香港庶民文化.比起那些沈溺自我,完全不顧觀眾觀影感受的影片,香港電影著實可愛多了.

周星馳是一個例子.我想大概不會有人看不懂周星馳的電影.他的電影向來不“高級”-髒話及賤招無所不用其極,通通搬上銀幕.影片中也不會有什麼微言大義及獨特藝術手法.形式簡單,電影語言容易,配上一些無厘頭的橋段,而能迎合廣大觀眾喜好,引發笑聲共鳴.

周星馳的電影當然不是所謂一流的喜劇.但他的電影一直都能緊跟時代及反映電影界的最新噱頭;只要好萊塢一有新點子,周星馳馬上便使用嘲諷的手法重新詮釋.例如“逃學威龍2”及“百變金鋼”裡就溶合了不少賣座電影的情節.在這些似曾相識的橋段中,可以發現,其實他也不只是一昧地抄襲,有些點子經由改革創新後,其至比原片更佳;而在嘲諷戲耍裡,也透露了部分港片對好萊塢主流片的解讀與扭曲.

在他影片中的主角,不會是拳腳無敵的大俠客或重情重義的熱血英雄,反而是一些只顧本身利益與見錢就眼開的訟師或小官吏.雖然片中,好壞清楚分明,善惡終將有報.但好人使用的致勝武器,不會是什麼道德正義,而是一些必然的小奸小惡,或者不登大雅之堂的卑鄙手法.這種完全顛覆好人特定形象的表現方式,卻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雖然我也喜歡看英勇的黃飛鴻與可愛的十三姨,但周星馳片中的人物是不是更像生活在你我周遭的人們呢?

其四

王家衛呢?總該談談他吧!

談什麼?

過了期的鳳梨罐頭,六十年代的某一天下午三點零一分,還是慢慢留瀉的春光...

其實跟他最近的距離也不過才0.1公分.

所以,我寧願像COP223或COP236在失約的加州咖啡館裡等待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