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的 話
時間的意義,常常依存於它所標示的歷史。「世紀交替」或者不過如日夜更迭,歷史的腳步並未特別在此停駐。不過在「基督教的『終末論』與『千禧年論』」裡,二十世紀的更替,卻有著對上帝國的期待與恐懼。神所定的歷史終點,是人的存有的徹底改變(王貞文)。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1999年洛杉磯時報上回顧它所提出的「歷史的終結?」十週年時,坦承他文章中真正的弱點在於,只要自然科學的進展沒有終點,歷史並不會終結。我們今天所處的正是科學新發展可能毀滅人類本身的邊緣。如果自然科學持續發展,人類歷史也並將終結。因為我們今天所稱的「人類」將不復存;開始的將是一個嶄新的後人類歷史。這樣的「科技與人文的世紀末對談」在世紀末的台灣,卻是一種非理性的激情演出(伍碧雯)。
世紀末的科學思想,宣稱人類將邁入一個「新世紀」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chrift)」,而哲學過去的發展呢?運用這種類型劃分法的嘗試,或有助於我們對哲學關切與處理之問題的變遷,建立一個大致的印象(孫雲平)。「在西方哲學的典範轉移」中未及處理的實證主義,在二十世紀法學領域中曾(或仍)領有風騷。就「德國民法一百年來之回顧與展望」,本世紀初德國民法典的制訂,清晰可見法實證主義之擅場(向明恩)。從「凱爾森純粹法學對二十世紀行政法學發展的影響與回顧」中,也可以清楚看出法實證主義在「維也納學派」身上烙印的痕跡(程明修)。至於在國際政治學理論上,二十世紀中百家爭鳴,就中是否也有孔恩(Kuhn)所提的典範轉移現象,讀者亦可循著「國際政治學的世紀回顧與展望」,尋繹清晰的理路(林泰和)。
跳開世紀交替的思潮糾纏,本期另有從教育人類學觀點探索「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朱啟華)、在法學的荒漠上,執意綻放玫瑰芬芳的「稅法學簡介」(葛冬梅)以及具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徵的「合併與兼併-企業發展的趨勢」(潘世娟)等多篇學術論述。
而自本期起,視野季刊特闢國際政治學新專欄,林泰和首先澄清「外交政策」、「國際關係」及「國際政治」等基本概念。原有的敏斯特大學學系簡介,這次由吳立文為我們介紹「民族系研究所」。
原本要申請哲學系的黃敏銓終於秉持他探究真理的精神,也在世紀末達成七年前的夢想,取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並將申請博士考試的流程以及拿到學位的心情告白公諸視野。
而在藍白的希臘風情之外,張巽傑則在雅典諸神的見證下,演出一齣「希臘歷險記」。
世紀正在交替,思想卻在延續,視野也正在延伸。感謝所有的執筆者,為視野跨世紀的意義作註解。也期待二十一世紀日出之際,在視野的地平線上,更見同展視野的伙伴。
視野季刊第七期預計二○○一年二月出刊 視野專欄:「全球化」
來稿請於5. 2. 2001前寄至cherng@uni-muenste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