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常見的疾病
痔瘡Hemorrhoid
誘發原因
內外痔
治療方法:
- 內科療法:飲食、便秘、蹲坐、坐浴、藥物。
- 外科非手術法:注射、結紮、冷凍、紅外線、雷射。
- 手術法:第三四度脫肛、出血、疼痛、職業、保守療法失敗。
肛廔Anal fistula and anal abscess
發生原因:隱窩腺炎
種類
手術種類:
Fournier’s gangrene
肛癢症Pruritus ani
原因:器官性、食物、心理性。
治療:肛門衛生、局部類固醇軟膏、溫水坐浴。
便秘Constipation vs. 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一談起便秘,在台灣有四種現象都統稱為便秘。大便太硬、量太少、大便困難(或解不乾淨)或好幾天才排一次,但是大多數常都是多種交替出現,這些現象也是互相影響的。排便習慣(每天排便一次)、排便時間(每次少於五分鐘)、排便時機(飯後三十分鐘)、糞便成分(種瓜得瓜) --- 纖維質、水分、脂肪。
腸激躁症:這是一種常見的大腸症候群,並不是一種疾病,只是功能不能協調。症候群是指一群症狀的組合,雖然發生的原因不明,但我們知道一些因素可以使症狀更明顯。它常伴隨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臨床上並不能找到任何器官的疾病。據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人,會受腸急躁症的困擾,其中只有約十分之一的人接受醫師的診治。在大腸直腸科門診的患者中,因腸急躁症就醫的約佔三成,女性的罹患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半,以年齡層而言青壯年居多,也許年輕人遭逢課業或工作的壓力較大。它又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打亂生活步調,造成尷尬。雖然有很多理論,也可以說沒有定論。就腸道生理學而言,大腸是吸收水分和儲藏糞便的地方。當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時,就會引發腸急躁症。當結腸痙縮時,無法儲藏糞便,感到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又上不出來),這時腸道蠕動太慢,當然這時候會感到便秘,上不出來;而後來腸道放鬆或蠕動太快時,大部分的糞便並沒有吸收足夠的水分,又感到和拉肚子沒有兩樣。右結腸是迷走神經控制,而左結腸是由薦骨神經控制。這些神經平常作用時,會引起腸道的蠕動幫助食物的消化和排空,規律而不自覺。左下腹的結腸往往是最敏感的,所以有些人這種蠕動變得不規則且不協調,常常引起乙狀結腸抽筋,左下腹最常疼痛。
AI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Retrovirus(反轉錄)
傳播:肛交、血液、針頭
5~30%有症狀、34%肛門出現症狀(CMV、Gay bowel、肛門潰瘍、淋巴癌、尖頭濕疣)
結腸憩室Colon diverticulum
結腸息肉
新生性息肉:腺性或絨毛性息肉
-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非新生性息肉:過誤性或發炎性息肉
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十大癌症第三名(男第四、女第三),Colon:Rectum = 1:3(1:1 in USA)
75%可以由肛診發現
大腸直腸癌 Dukes’ Staging system:Astler-Collier,1967 Turnbull
A(98%) ,B(75~80%),C(65%),D(<30%)
潰瘍型、息肉型、硬化型
預防:初級(致癌物、便秘),次級(篩檢),三級(手術)
擴散:直接(20%)、血行(20%)、淋巴(60%)、傷口及腹膜
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
病患術後追蹤計劃:CEA、大腸鏡檢、超音波、電腦斷層、胸部X光、骨核子掃描
肛門癌Anal cancer
麟狀上皮細胞癌70%、基底細胞癌27%
聯合療法:Nigro’s formula、73~100%治癒率、五年存活率83%
慢性潰瘍性結腸直腸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CUC)
好發於年輕或年長、亞洲或非洲不普遍、與環境、遺傳有關
由直腸起上升發展至盲腸,不會侵犯迴腸(Backwash ileitis)
靠大腸鏡檢診斷
Asacol enema or Total proctocolectomy/J-pouch
結腸扭結Colon volvulus
乙狀結腸50~74%、盲腸15~40%
固定不良、腸繫膜太長、蠕動過據、慢性便秘
順時針扭結
大腸鏡治療、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