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居里先生商榷我在网上读过您的很多文章, 很多观点我是极其赞成的, 如"发展拼音文字的两个方法"中"变音"等. 但是对这篇文章的观点, 我不能赞同, 想和您讨论一下几个问题.一. 音与调是否一定要看成两个层次我感到不解的是: 既然声调对理解汉语如此重要, 是汉语语音的构成三要素之一(另两个是声母和韵母), 您为什么又在应用过程中这么"随意地"一会儿加上, 又一会儿去掉呢? 去掉了声调这一"层次", 还成其为文字么? 如果象您所说的, 在对外国人的场合去掉声调符号, 那它就不再是精确的文字, 而与目前在翻译中文专有名词时使用汉语拼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传统上将声调看作音节的附加成分, 即您所说的另一"层次", 但传统并非不能改变. 我以为这种观点多少受到非声调语言的影响, 并不能完全反映汉语语音的实质. 把思路放开阔一点, 为什么不能将普通话中的1千4百多带调音节看成是独立的音节呢? 以英语为例, 句子有声调的高低, 多音节词中也有音的强弱, 但是具体到单独的一个音节(英语中同样有大量的单音节词), 或者更乾脆点每一元音, 却完全没有声调这个东西, 你可以把它念成升调或降调, 但还是同一个元音或音节, 对单音节词来说还是同一个意思. 但是汉语中同一韵母或音节的不同声调却完全是不同的"音", 具有实实在在的不同的意义; 从辨别语义上说声调与声母和韵母同等重要. 因此, 应该可以把同一韵母的四声看成四个不同的韵母, 尽管是发音很接近的四个韵母. 大多数方言, 包括北方方言, 除了阴阳上去轻, 还有入声; 而入声发音短促, 与其他四个主要声调有较明显的不同, 有点类似英语中的闭音节, 因此从发音上看 也不应归入同一"音". 再举一个例子. 各种语言在诗歌上都要求"押韵", 基本上就是每句尾音的韵母要相同. 可是汉语中还有平仄的要求. 当然人们可以争辩说"平仄"与"押韵"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但是平仄不同的"同一"韵母, 在中国人耳朵里听来就是不和谐的. 二. 什么是汉字的"自然顺序"?您认为用字母标调会打破汉字的"自然顺序", 因为它没有一个"超然于四声之外"的拼写方式. 我不知道什么是汉字的"自然顺序"? 长期以来汉语字典是按字的笔划排列的, 大陆按汉字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也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 但直到现在, 很多书后的索引仍按笔划排列; 那么, 这两种顺序, 哪种更"自然"呢?我注意到在您的方案中同样采用异拼来区别同音字. 那么这些异拼字又将如何排列呢? 是不是也会打破汉字的"自然顺序"呢? 我猜您所说的"自然顺序"是指按音的顺序. 这当然是合理的, 但不是不能没有例外. 英语中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在词典中就隔得很远, 甚至在不同的字母之下. 再说, 如果我们认为不同声调的音节是不同的音节, 就更不存在破坏"自然顺序"之一说了. 三. 什么是一语双文?我不知道您说的"一语双文"指的是什么? 根据您文中流露出的意思, 和您喜欢在中文中夹杂拼音, 我想大概这就是您所说的"一语双文"了吧. 但好象这与大家通常说的"一语双文"不太一样. 我想一般所指的"一语双文"是说在不同的场合或者使用汉字, 或者使用拼音文字. 我不反对在汉字中加拉丁字母, 比方说外国人名, 科技术语等等. 但是在其他一些场合, 如计算机和网络上, 小范围的拼音化论坛等等, 我们主张试用一种完全的拼音文字, 其目的是为了将来全面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领域里使用拼音文字.不明白为什么用字母标调的拼音方案就不能具备您所提出的"拼音的功能"? 教育功能: 您认为国语罗马字的标调没有规律, 不代表我们就提不出一个简明, 有"规律"的方案; 已经有很多这样方案了. 本人就曾提出一个方案, 基本上就是三条规则, 不见得比记住四个外加符号代表四个声调复杂. 即使如国语罗马字, 也不见得需要记忆的东西就一定比英语中的不规则拼写多. 毕竟拼音文字不完全等同于音标. 在所有的拼音化方案中, 也包括您自己的方案, 都不可避免地用到了异拼去区分同音字(词); 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特别记忆. 文字功能: 正是因为现行汉语拼音不具备此一功能, 大家才在这里讨论, 研究. 字典功能: 前面已经提过, 这里不再赘言. 与国际接轨: 与您所称的正好相反, 用字母标调才更容易与国际接轨, 因为不用为了让外国人习惯而扔掉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的调号(如您所说), 从而保持了文字的统一性和精确性. 汉字音码: 我猜您心中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将汉字拼音化, 并建立汉字与拼音 一一对应的关系. 我不认为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方向. 如果是为了建立一套汉字输入法, 那又另当别论. 四. 关于分词连写您在其他的文章里大力反对分词连写. 看来这一观点仍没有改变. 老实说这是我对您的方案最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外加标调符号不是最主要的, 如果能找到一套既准确又"大致美观"的标调符号(您的标调符号确实影响拼音文字的美观, 很多人一开始因此而生反感), 我并不一定反对. 但是否分词连写却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我了解很多语法家对汉语中"字"这一结构的坚持和对"词"这一概念的反对; 从历史上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汉语"曾经"是以"字"为结构基础的. 但我们致力于拼音化, 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将要古籍全部变成拉丁字母; 而是因为汉语的书写系统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 大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汉语进行拼音化的时候, 必须看到, "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取代"字"的核心地位. 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 比方说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之普及, 已经到了引不起我们注意的程度, 这些外来词所表示的是我们原来没有的概念; 虽然仍用汉字来组词, 但旧瓶装新酒, 已经完全不能通过对组成词的字进行分析就得出词的正确含义了. 例如"染色体", 尽管每个字都有很确切的意思, 也很常用, 假如没有点现代生物学的知识, 你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 "色谱柱"是干什么的? "芳香性"又是什么? 不是我要考大家的化学知识, 只是想说明: 我们现在碰到的概念之多, 各概念之间分辨之细, 是古人从未经历过的. 对于这些新的概念, 我们自无法用单个的汉字去描述; 而对于描述它们的词汇, 必须从整体上去理解, 玩"拆字游戏"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对新概念常不求甚解, 这点我是到了国外以后才深刻体会到, 不知是否与喜欢玩"拆字游戏"有关?). 因此, 对这些已经占了现代汉语很大一部份, 并且将会更迅速增加的词汇, 必须作为整体来处理; 在拼音化后必须分词连写.据说其他声调语言也是简单按音节排列的. 我不懂这些语言. 但我"读"过一些不分词连写, 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拼音文字. 最深的体会就是读不懂, 必须结合上下文和前后的音节去猜. 有时觉得一连串的音节象是一个词了, 还常常不敢确定, 得再往下读. 这种所谓拼音文字, 可读性远远不如汉字: 毕竟每个汉字有较固定的意义. 为了提高可读性, 就必须将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异拼定型. 工程之大且不说, 实际上又落入了"汉字拼音化"的歧途.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我在"读"没有分词连写的拼音时, 常有读乐谱的感觉. 能够准确念出每个音节, 但却没有轻重缓急, 更象机器合成的声音. 毕竟乐谱还有小节号, 让人知道重拍子在哪; 也许以音节排列下去的文字, 也得加上小节号, 切分音, 休止符吧. 附张居里原文: PY功能(GN)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