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尽快实行一语双文继续争论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优劣好象有点儿滑稽。汉语能不能拼音化的问题,也已 经没有多大意义:汉语已经部份拼音化了!国际场合,我们的人名、地名都用拉丁 字母拼写,它们不是作为注音符号、而是语言本身使用;即使在国内,使用汉语拼 音或汉语拼音缩写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我们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在某些特定场合完全使用汉语拼音文字。 汉语的拉丁化运动近百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引入拼音文字,我不相信我们现 在的条件会比当年日本引入假名、朝鲜引入谚文时差很多。汉语的拼音化,不会是 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尽早跨入一语双文的阶段。在大量的实践中,通过转型(异拼)与 转音,同音词会得到区分;要相信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些现在看来似乎“无解” 的问题,也许将来会显得微不足道。毕竟,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不相信 可以在理论上发明一种万全的方案,并在某一天突然地完全取代汉字。 对于拼音化, 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汉语的拼音化而不是汉字的拼音化; 尽管许多单字意义丰富并构成大量词汇、确实需要定型以辨义(如同欧美语言中的词 根),但对大量只在多音词中有意义,或原本是单音词、但现在主要以多音词的形式 出现的字,完全没有必要一一加以异拼定型。二、拼音化的宗旨应当是立足当代、面 向未来;没必要、也不应该去尝试将汗牛冲栋的古籍拼音化。拼音化是因为汉字已 不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字的要求,更会桎梏将来的发展;对于古籍的保存、古文与诗 词的学习和欣赏,仍可以通过汉字。现代汉语以多音词为主,而同音词的问题并没 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实行拼音化后,同音词的问题更可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举个本 人亲身经历的例子:刚上学时,始终弄不明白老师口里“期中考试”与“期终考试” 有什么不同,认识了这两个字以后才明白;但从此只用“期末”不用“期终”。使 用汉字、尤其是在书面使用时人们会忽略这类问题,若使用拼音文字,反尔会激发 人们的创造力,这对汉语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很多人已经提出,对外国人名、地名、科技新词汇等,应该用汉语拼音转写,或直 接用原文、加汉语拼音注音。严格说来这只是给拼音“正名”,使它具有与汉字等 效的地位,还不是真正的“一语双文”。我以为在下面几种场合可以使用完全的 “新拼音”文字。 首先,在小学生的初识字阶段,可以让他们用拼音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既加深他 们对汉语本身的认识和领悟--因为阅读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重要途经,又能通过拼 音文字进行自然常识、历史、地理等学科基本知识的教育。在现今只有汉字的情况 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写作、自然常识等,都要等到认识了较多汉字、通常是三年 级以后才能展开,从智力发展和教育时间上说,都是一种浪费。实际上通过拼音文 字,儿童识字、阅读的时间更可以提到学前。关键问题是要编写大量的拼音文字的 读物,让他们知道拼音确实可以作为语言使用,而不是象现在,学了拼音只能用来 查字典。 另外,可以在海外华人中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字使用,尤其是在华人后代的汉语教育 中,可以拼音文字为主,有兴趣的另外教授汉字。初听之下似乎有点“大逆不道”: 这不是让他们忘记传统文化、忘记自己的华人身份吗?其实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华人 后裔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身居海外的第一代华人都能理解华人子女学习中文的痛 苦:在学习当地语言的同时,又被父母逼着学中文,本来就不容易了,偏偏汉字又这 么难学。常常是几年下来,认识的字还不过百十来个,包括连猜带蒙的;连代着对 汉语也深恶痛绝。其实与汉字之难正相反,汉语的语法非常简明扼要;在父母的影 响下,第一代子女通常也能说流利的汉语,但由于不识汉字,不能通过阅读来深造, 对汉语的掌握最多也不过国内文盲的水平(应该说不会超过,因为没有国内的语言环 境),更不用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欣赏了。与其因为汉字而割裂他们与中华文 化的联系,不如在他们之间架一座拼音文字的桥梁。同时,这也是拼音化的一个很 好的试验。毕竟,海外华人也是整个华人社会的一部份,实行拼音化试验的成本也 要远低于国内。 与之类似的,在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拼音文字,这对扩大 汉语的影响大有裨益。我见过日本出的、教西方人日语的教材,全部用日语罗马拼 音,非但汉字、连假名也没有,是一种很好的入门手段。 总之,实行“一语双文”,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将来完全拼音化的先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