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像真滑翔機平地試飛記錄
作者:蔡進
2004.5.30
今年的3月7日,等燕子等到十點毫不見蹤影後,抱著練習起降的預期,卻看著這架4.5公斤3.75米的蜻蜓號在幾分鐘內就被熱氣流抬到剩下一點,在約五百公尺的高空上高速且隨意劇烈的操縱而高度不降,還可以清楚的聽見滑翔機加速的呼嘯聲,強烈感到大型滑翔機的飛行效率與高速翱翔的樂趣,十五分鐘的狂飆飛行,也做了觔斗與失速轉,已非常滿足的降落,最後滑翔機在跑道上滑行100公尺後停止,我興奮的擁吻我的助手-我的妻子。在此也希望將整個過程給有興趣的人分享與參考,藉我的經驗也能夠輕易的體驗相同的翱翔樂趣。
模型製作完成後,我首先考慮到的就是這架蜻蜓號試飛的起飛方式,在原廠非常詳細的說明書裡就包含了試飛這個重要課題,其建議先找個淺斜坡(Shallow
slope)來試,有信心後再利用斜坡或空拖起飛。我立刻想到國外的斜坡畫面,就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傾斜約三十度以內,而且有著微微的海風,在足夠的風速下,只要迎著風投擲,在飛行特性不熟悉時,有任何狀況還能直接降落在有長草的緩坡上。我想到墾丁也許找得到這樣的斜坡,但風向風速是否合適就需要再找或再等,我目前沒有把握短時間找到這樣的條件,於是決定還是參考之前林寬明的DG1000平地“離地起飛“的試飛經驗(參考http://www.oocities.org/tarcg/DG1000.htm)。
在此,我將起飛分成“離地起飛“與“高空起飛“,所謂“離地起飛“只要讓滑翔機離地滑行一段距離,目的就是在試飛時,若有危險性極高的情況下,能立刻安全降落,讓飛機在大約1公尺左右的高度直線滑行100公尺左右。在很短時間內測試出基本飛行特性,包括離地速度、巡航速度、翼面扭曲、重心位置或升降舵靈敏度、舵面控制力等,若有任何錯誤,1公尺高度的迫降應不會造成嚴重受損。此外,此高度直飛的距離也不至於要用未試過的空氣煞車,或飛太遠而看不清楚。其他的飛行特性像失速、翼端失速、煞車、高速飛行及最佳下滑角等只能用“高空起飛“測試了。
理論上,平地“離地起飛“若用小馬力動力機空拖應該是很安全的方式,因為可以方便調整離地速度不至於突然飛太高。另一方面,用空拖曳做“高空起飛“,
則需要熟悉滑翔機特性的拖機飛行員配合,此外,考慮到絞盤約有80公斤拉力,相較於同拉力的動力機,準備絞盤是方便多了,因此目前試飛最方便的搭配應該是“離地起飛“用空拖,“高空起飛“用絞盤。但基於更方便且已有DG1000的橡皮筋“離地起飛“經驗,此兩種起飛的試驗,我直覺的都選擇用絞盤。
像真機要用絞盤拖曳起飛,最危險是拖勾在機腹的位置所造成的突然抬頭,這是因為當滑翔機沒有速度或速度很小時,尾翼向下的升力無法抵消拖曳對重心的力矩,因此,對離地1公尺高度的“離地起飛“試飛過程,機鼻的空拖勾拖曳是較安全的方式。
首次試飛選擇在賽嘉400公尺的輕航機跑道進行,利用Graupner練習用絞盤及返回滑輪,有足夠的直飛距離及風速不大的條件。
當絞盤拖曳約2秒鐘就釋放,因拖曳力量太大,滑翔機已經快速離地3公尺以上,很快的飛行200公尺以上距離,幾乎在快到終點的情況下緊急打開擾流器,讓它重落地,加上輪架沒有伸展到定位而內縮,導致機腹著地而磨損,所以用絞盤沒有橡皮筋“離地起飛“來的容易控制速度。但此時還是可以確定絞盤的拉力足夠讓蜻蜓號“高空起飛“,且其他相關的飛行特性皆如預期正常,所以準備第二階段試飛。第二次試飛準備完整時間的拖曳,結果爬升不到20公尺,連調頭進場幾乎來不及,還差點撞上跑道護欄。檢討原因是200公尺拖曳線長度不足,且有些微順風。此外發現明顯翼端失速現象,也就是像真機的拖鉤在太下方的原因造成。在後面的試飛就改成400公尺拖曳線長,在2m/s的逆風下,高度約有150公尺,足夠繞場一大圈來找氣流,也就是說風速對此種滑翔機爬升高度影響很大。此外,起飛前的推下舵,讓速度建立起來再拉昇舵,已證明對避免翼端失速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注意機翼水平,以免翼端觸地。再經過約十次以上的起降後,此種起飛模式感到方便及安全,幾乎每週皆可享受大型像真機翱翔樂趣,值得大家嘗試。
試飛照片(1)離地起飛、(2)機腹拖鉤裝置、(3)降落、(4)靜態特寫
後記:感謝蔡東成、林寬明在試飛中的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