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景觀
墾丁國家公園的地質景觀可分為幾大類,東邊孤立的山 峰,隆起珊瑚岩洞穴、貝殼砂等,以鵝鑾鼻、龍坑與風吹最 著。中間地帶則是恆春縱谷平原;西邊以台地與珊瑚礁斷岩 地形為主,而崖下則遍佈著裙狀珊瑚礁,以大平頂、關山和 貓鼻頭最著名。由南仁灣至佳樂水的狹長海岸長約15公里, 南仁灣以南的砂岩海岸,因為海灘上的堆積物粒經大於2公 厘,又有礫灘」的別稱,在這裡到處可見球石、蜂窩岩、方 格石等特殊地形景觀。植物景觀
墾丁國家公園內有海洋與陸地兩種截然不同的地理景觀,因 此在植物族群也可以分為海岸植物與山地植物兩種類型。海 岸植物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珊瑚礁植物帶是最臨海的第一 線,以珊瑚礁石上的水莞花灌木叢為代表性植物,這也是全 省僅見的礁岩植物,主要分布於南仁灣、龍坑一帶。緊臨珊 瑚礁的是草本植物帶,多分布在砂丘地帶,以馬鞍藤和海埔 姜為主。在草本植物之後有低矮的灌木植物帶分布,是天然 的防風林,以林投樹和草海桐為主,最後的一層則是海岸林 植物帶,這類植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種子或果實能藉著海流 傳播,而後在距海極近的土地上萌芽並發育成林,以棋盤腳 樹和蓮葉桐為代表。 以地植物族群主要見於墾丁森林遊樂區之原始林,這是熱帶 雨林與季風林的混合林,以榕樹類之不定根到處伸長為最大 特色,在南仁山區有珍貴的莎草厥和瀕臨絕種的蝴蝶蘭,目 前已劃為生態保護區。而在濕地、溝渠一帶則有野孛薺、李 氏禾等水濕生植物分布。生態景觀
在墾丁國家公園內大約有鳥類190種、蝴蝶202種、爬蟲 類與兩棲動物43種、還有台灣彌、白鼻心、山羌等哺乳動物 多出沒於天然林與生態保護區內。 墾丁國家公園的鳥況最中特色是秋冬節有大批候鳥過境 ,以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等最具特色,最好的觀測地 點是鵝鑾鼻公園。此外還有烏頭翁、雁鴨、鷸科等水鳥可以 觀賞。 蝴蝶種類眾多也是墾丁國家公園得天獨厚的地方,因為 這裡氣候溫暖、四季花開,所以也是蝴蝶繁衍的天堂。擬蛺 蝶、青斑蝶等,社頂公園、南仁山區都是賞蝶的好地點。黃 裳鳳蝶是屬於墾丁國家公園的特有種,為大品種的蝴蝶,外 形極為高貴華麗,不過因食草植物馬兜鈴的數量減少,所以 黃裳鳳蝶的數量也極為稀少。 台灣彌猴是台灣特有種,可以算得上是國寶級動物,目 前在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內是台灣彌猴最大的活動區域。海洋景觀
墾丁國家公園在眾國家公園中最獨樹一幟的便是有面積 廣闊的海域,這片海域因黑潮暖流經過,因此溫度適宜,水 質清澈,形成適合各種生物生長,豐富華麗的海底世界。 由雷打石到貓鼻頭一帶的海底蘊藏有形形色色的軟珊瑚 ,覆蓋面積廣大,景觀非常壯麗。在珊瑚礁中穿返巡遊的熱 帶魚彩鮮豔華麗,為蔚藍的海水增添多種色彩,也是熱愛潛 水者探索海底世界的好地點。墾丁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光復後成為台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森,名 列世界八大林場之一,原為林業試驗所所有,民國57年整建 開放成為森林遊樂區。園區佔地435公頃,遍佈著隆起的珊 瑚礁岩,珊瑚礁是由海底之珊瑚 蟲死亡後之骨骼與貝類遺骸 、海藻等沈積所造成,因此這一帶在數千萬年前應屬於海底 則無庸置疑,後來因為地殼運動的關係才隆起成為陸地。 園區內共有17處遊覽據點,有一些是只有在墾丁才看得 到的特殊奇景,如銀葉板根、仙洞、垂榕谷、觀海樓等都是 令遊客看過便難以忘懷的。銀葉樹是因其葉背面呈銀白色而 得名,樹齡約400年左右,因為生長在熱帶潮濕多雨的墾丁, 所以根部往上發育成板狀,稱為板根,除了支撐樹幹外,還 有呼吸的作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國家公園的行政中心,推薦這個地方, 因為要到墾丁來玩,就 一定要先了解 墾丁,而這個方剛好有這些資訊,有 生態展示、古蹟介紹、人文環境 ...等 等,是免費服務的,位置在南灣到墾 丁的中間,有指示牌,上述內容就是在這取得的大尖石山
為墾丁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地 理標誌,海拔318公尺。從不 同的角度看大尖山 ,展現不同的 風貌,在鵝鑾鼻望去像尖銳的劍 鋒,從貓鼻頭看去像塊大石板, 遊客可從墾丁牧場產業道路攀上 大尖山,不過因大尖山份攀登陡 峭,登山之前請考慮天氣、體 能狀況,有心臟病或年齡太大者不要冒險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