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頁首

新加坡

種族

新加坡全國人口約270萬,其中華人佔75%,所以新加坡基本上可算是一個華人國家,中國文化的精髓左右著新加坡特有的生活形態,各種傳統藝術、民族特色及習俗,皆反映在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上。

馬來人佔新加坡人口的15.1%。他們受到早期阿拉伯商賈的影響而信奉伊斯蘭教; 其堅強、團結的民族性、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度,和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更顯了新加坡多姿多采的一面。

印度人佔新加坡人口的6.5%,則因新加坡草創初期,扮演著勞工的角色,參與獅城內的各項工程建設,故而被冠上「新加坡建設者」的美稱。而在藝術、宗教、飲食方面,印度族群亦保有其特色,加深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特質。

除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之外,新加坡人口中,另有約2.4%的其他少數民族,包括阿拉伯、猶太、亞美尼亞、葡萄牙、戈亞族後裔等,這些族群在新加坡歷史中亦曾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黛蘭,便是紀念一個受人敬重的亞美尼亞裔家族的女兒而命名; 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則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資興建;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由此可知,新加坡是外國專業人士薈萃的理想家園。

新加坡國內以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四種為官方語文,其中以英語的應用最為廣泛。

不僅在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面,新加坡三大種族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在語言、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傳統等方面,三族呈現更大的差別。且不說華族包括最大宗的福建人,及其次的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海南人、上海人,以及中國其他省籍的人,就是原住民的馬來人,也有波亞尼人(Boyanese)、爪哇人、布吉人(Bugis)、巴達人(Batak)、岷昂卡巴(Minangkabau)和馬來半島的原住民等等。這些馬來人的共同點為信奉回教和擁抱馬來文化。同樣的,南印度人亦包含淡米爾人、馬拉亞力人(Malaya-les)、特列古人(Telegus)、旁遮普人(Punjabs)、班加力人(Bengalis)和辛海力人(Singhales)。他們信仰的宗教從興都教、傑尼教(Jainism)、錫金教、回教、賽巴巴教(Sai Babaism)到基督教,可謂包羅眾多的信仰體系。

至於華族,不但有信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以及祭拜祖先的、無任何宗教信仰的這些差別,而且因為家庭背景和學校教育而分為講華語和中國地方方言(如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等)的華文教育出身,以及接受英式教育,只懂英語文(可能會講方言如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等,但不會書寫華文)的英文教育出身。華族這兩大不同的語文源流所造成的個人職業、社會地位和人生態度的區別,在新加坡尤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洪鎌德 1996:224)。在過去三大種族主要聚居之地是分散的。例如華族中的海南人聚居在布拉巴沙(Bra Basah),廣東人集中在克列塔阿耶(Kreta Ayer),潮州人集中在哈佛洛克(Havelock),福建人在中巴魯(Tiong Bahru)。馬來人喜居牙籠塞來(Geylang Serai),印度人則集中住在安順(Ansoon)和實龍崗(Serangoon)。當時星島尚未開發,到處低矮叢林密佈,這些不同的社群便分散在各個角落,彼此很少來往或雜居。

新加坡的種族關係若簡要地綜括,可說是在數目上佔有絕對優勢的華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特別是馬來族-巫族)之間受到歷史結構的影響而形成的政經與社教之差別關係(Lai Ah Eng 17)。這種受到殖民地當局分而治之的差別關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了劇烈的改變,在後殖民地的時期,也即50年代杪與60年代初期,個人、群體、國家和其他社會機構紛紛要求建立起自我認同與共同體,這就意謂著要撇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種人等在經濟上與社會上的歧異,把他們彼此間的種族界線打破,而逐漸凝聚成為國民共識,走向多元種族協和與建立新興國家之途邁進。儘管三大種族之內的次級群體之分別始終扮演重大角色,但新加坡的種族關係,仍以上述三大(華、印、巫)種族之關係為主軸,而展開互動。

像新加坡這樣一個新興的國家民族,先有國家形式,才要協調國境內語言、文化、宗教、習俗迥異的三大種族,成為萬民一心的國族(nation),這就使政府的建國工程困難萬倍。為此主政的行動黨不得不採取強調國家認同的政策,也主張「多元民族」(multi-racialism)的立國精神。此一立國精神也即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意識形態提供三大種族分開的但又平等的地位。換言之,政府固然鼓勵三大種族彼此之間通婚和居住在同一社區,但無意改變他們在種族中自稱隸屬何族,這就是分開的地位之意。至於平等則強調在法律上、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機會之平等,絕對不允許人數佔優勢的華族一枝獨秀,而任其他族群感受難以發展與不平的待遇。

教育

依照新教育制度,小學前三年的課程主要以語言學習為主,使學生在此階段能為將來學好數學、科學和其他課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小學三年級結束後,學生依分流考試成績及雙語能力分配至「正常雙語課程」(normal)、「擴大雙語課程」(extended)、「單語課程」(monolingual)。中學階段則依小學離校考試,將學生分流進入「特別」(special)、「快捷」(express)及「普通」(normal)課程,特別及快捷課程學生學習兩種語言,四年級結束時參加GCE'O' level考試,通過者可進入大學預備學校學習;能力較差的普通課程學生,四年級末接受GCE 'N' level考試,通過考試者可以再學習一年後參加'O' level 考試,未通過者則參加職業訓練或就業。以下則是逐個階段的簡介:

─小學教育

政府規定小學入學年齡為六歲以上,實行小學免費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實行「兩種語文」(英語和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民族語言)教育,基本課程有語文、算術、自然、公民、體育、美術、音樂等。1977年小學取消自動升級制,學生畢業必須參加由教育部舉辦的「小學離校考試(PSLE)」。

─中等教育

1969年起,中學教育設置共同課程,它包括第一和第二語文、文學、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公民、美術、音樂、體育、工藝或家政。頭兩年所有學生必須修完這些課程,後兩年則根據學業成績、興趣、志向進行分流,選擇學術、工藝或商科。四年畢業時,必須參加教育部舉辦的「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考試,合格者可進入兩年的大學預科班或初級學院。

─高等教育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國家行政、經濟、科技、教育以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任務。它由一所大學和四所學院組成,即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工學院、藝安技術學院和新加坡師範學院,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是國內唯一的綜合性大學。目前,國立大學設有人文與社會科學、法律、理科、醫學、牙科、工科、建築與房屋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等;理工學院和技術學院設置課程種類繁多,範圍廣泛,有機械、化工、電子電器、交通、航海、土木建築、測量、工商管理等;教育學院負責各級師資的培養和進修,師範課程主要分兩大類,一是為小學教師設立的教育證書課程,二是為大學畢業生開設的文憑課程。

文化

新加坡由於採取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各國、中東、以及歐洲的商旅和移民,而種族的交融齊聚,使得新加坡擁有豐富而多元的民族文化。基於此因素,新加坡全年有著一連串熱鬧而具特色的節日慶典,從這些節日中也可看出各民族性與宗教信仰的差異:

華人的節日

-農曆新年

華人農曆新年是新加坡節日慶典中最巨活力及娛樂性的精彩節目之一,這段期間,在新加坡大街小巷的華人商店都洋溢著濃厚的傳統新年氣息,尤其以唐人街-牛車水最巨中國的年味,也最熱鬧; 街頭巷尾莫不張燈結綵,懸掛吉利賀歲的春聯和圖文,商店內則擺滿了應節的食物及過節的用品,到處一片喜氣洋洋,充滿新年的歡樂氣氛。

為了慶祝年節氣氛,同時亦有為時一個月的亮燈活動,及新加坡河畔約十天左右的特別綜藝節日,將春節氣氛妝扮得更迷人。

-齊天大聖誕辰 9月21日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在《西遊記》一書中,對於美猴王孫悟空如何以其聰敏慧黠與英勇的特質,保護肩負唐朝皇帝禦旨的唐三藏前往天竺取經的過程,描述的絲絲入扣、淋漓盡致。

當天信徒們在中峇魯市場對面成保路上的齊天大聖廟內為其舉行誕辰慶典。廟中靈媒被調皮搗蛋、古靈精怪的猴王附身後,混身不住顫動,且精神已進入恍惚狀態,此時使用利器刺體,並對信徒發出咒語,既熱鬧又有趣。

-九皇爺誕辰慶典 10月5日至13日

在這個中國節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色彩繽紛的中國戲曲〝wayangs〞、街戲旗隊和花車遊行。

傳說九皇爺在下凡的九天中,在人間驅除一切疾疫,為人民帶來長壽與福祉。慶典時,信徒高抬安置了九皇爺神像及香爐的八人聖轎出巡市街,位於前方開路的道士一手揮舞七星寶劍以示斬妖驅魔,另一手則搖動拂塵以掃除凡間的霉氣,後面則有數百名信徒隨行,場面相當壯觀。

除了上述慶典之外,上演酬神戲、設酬神宴,及道士誦經等儀式,亦是主要的慶祝方式。整個慶典在位於後港實龍崗路上段的九皇爺廟舉行。由於九皇爺對面就是新加坡鱷魚農場,遊客在觀看慶典後,還可順道遊覽。

-中元節-盂蘭盛會

由於新加坡當地華僑,當初都是為了討生活,維持一家的生計,才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到陌生的城市闖天下,因此對於祭拜祖先亡魂的日子顯得格外慎重。再加上中國人相信在農曆7月,地獄的鬼門關會整整打開30天,讓陰間的亡魂自由地在陽間遊蕩; 為了滿足這些孤魂野鬼的需要,中國人便在農曆7月進行普渡,於是中元節的盂蘭盛會就成了新加坡華人相當重視的節日。

每逢中元節,市場和寺廟內都堆積著許多的祭品、表示誠意的鮮花素果、金銀紙錢,摻雜著繚繞的香煙和朗朗的頌經聲,加上臨時搭建演出戲曲的戲棚內鑼鼓喧天,震天價響,另有一番熱鬧景緻。

─三太子誕辰 5月18日

為了慶祝蓮花三太子的誕辰,在華人廟宇中都會有項流傳的習俗。廟內的靈媒在作法請來三太子後,三太子的靈魂會附身在靈媒之上,此時可見靈媒不時抖動搖晃身軀,口中喃喃自語唸唸有詞,然後將長矛利劍刺向身軀,用流出的鮮血畫符,再賜給虔誠的善男信女,以達趨吉避凶的目的。

此外,如向來為中國人所重視的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亦是新加坡華人的重大節慶。

印度人的節日

─大寶森節 1 月27日

這是個驚心動魄、人神交戰的印度教節日,也是印度興都教徒還願的日子。一些虔誠的教徒在苦修求得神靈附身後漸成催眠的恍惚狀態,便將尖鉤長茅等利器刺入自己的體內,包括臉頰、舌頭、腹胸等肌肉,教徒不僅毫髮未傷,不見血流,似乎也不感覺疼痛,並背負著巨形的鋼製弓形枷鎖沿街遊行,其餘的教徒則跟在一旁高唱頌詞為其打氣加油,整個儀式相當引人矚目,亦令人大開眼界。

大寶森節是個宗教色彩極為濃厚的節日慶典,在所有印度教區內都會熱烈地慶祝,而在多元化的新加坡,則更富神秘氣息。經過多日的禁食、齋戒與祈禱後,到當天下午便展開了盛大的遊行活動。遊客可觀賞下午開始從實龍崗路的柏魯瑪興都廟,到登路齊智廟,路線全長3公里的遊行隊伍,但切記勿防礙遊行隊伍的行進。

─印度豐收節 1月14日

這是南印度族豐收的大日子,這一天信徒們莫不齊慶豐收,同感神恩。當天清晨,印度族人會使用新鍋子炊飯,至其沸騰溢出鍋外,這形式意味著五穀豐收、人財興旺。然後大夥便齊聚在興都廟內唸禱文,其間以擊鼓、敲鈴、吹奏印度單簧管和大型海螺等樂聲伴奏,接著,信徒們先將煮熱的米飯、蔬果、香料等齋食祭拜祖先,以示滌清自身所有的罪惡。

位於實龍崗路上的實里尼維沙柏魯瑪 ( Srinivasa Peramal ) 興都廟,每年都會舉行此一豐收節慶典,遊客若躬逢其時,亦可前往觀禮。

─屠妖節(萬燈節) 11月2日

此亦為印度興都教徒的盛大慶典。由於節慶期間,小印度區內燈火輝煌,街上到處充滿歡樂的人潮,共同慶祝光明(象徵正義)戰勝黑暗(代表邪惡) ,故又稱為「萬燈節」。

家庭主婦必須為這個特殊的節慶準備各式佳餚美食,並在萬燈節的黎明來臨前,以油膏沐浴,然後在家中與寺廟祈禱。入夜後,小印度區的大街小巷,以及實龍崗路上的印度廟,如實里尼維沙柏魯瑪 ( Srinivasa Peramal ) 興都廟。屆時,馬路上的花燈將連成拱狀排開,呈現萬千風情。

─九宵節 10月5日

這是興都教徒對三位一體的配偶們表示敬意的節日。一連九個晚上,興都廟從7點半到10點都有禱告會和印度古典歌舞的表演。至於九宵節的高潮,則是登路的齊智廟信徒抬神像的遊行。

─印度族蹈火節 10月24日

虔誠的印度教徒為了紀念印度史詩〝Mahabharata〞中被印度人神化為Draupadi Amman的女英雄Draupadi,都會以赤足踏過燃燒著熊熊烈燄的火炭坑。郡眾每逢這一天,便會聚集在橋南路的Sri Mariamman廟,觀看印度教信徒赤足走過火紅的炭塊而面不改色。

蹈火節的慶況活動從凌晨兩點便開始,而蹈火的儀式則在下午五點才舉行。有意觀賞的民眾,不妨早點去廟裡參觀一下,順便佔個好位置。

宗教

回教的節日

-回教齋戒月 2月12日至3月13日

這是回曆的第九個月,即是 〝Ramadan〞,在這一個月中,全世界的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嚴格禁食,並聚集禱告,以示虔誠與敬意。

這段期間雖是回教徒的齋戒月,但卻是一年中品嚐馬來美食的最佳時機。在蘇丹清真寺 (Sultan Mosgue) 裡,教徒們紛紛獻上禱文,而寺外則有許多流動的飲食攤,沿著金黃色圓頂的蘇丹清真寺附近的巴梭拉街 (Bussorah Street),佔好攤位,準備販賣馬來式糕點佳餚,以供教徒在日落後開戒時食用。

飲食攤吸引了川流不息的人潮,若想品嚐馬來美食,就不可錯過這個機會。此外,在芽籠士乃區 (Geylang Serai) 內的街道上到處張燈結綵,入夜後更見燈火輝煌,熱鬧景象直至開齋節才結束。

─回教開齋節 3月14日

歷時一個月的齋戒月結束後,則以解禁後的開齋節最為熱鬧。在這一天,不僅是回教齋戒月結束的日子,也是教徒一家人團聚,準備迎接未來的時刻。當天回教徒們在家中準備了特製的糕餅和佳餚,把家中佈置得美輪美奐,然後在屋外懸掛燈飾,並穿上新縫製華麗的傳統馬來服飾,上街四處去拜訪親友,互相慶祝;各式各樣的食物則櫛比鱗次地散佈在巴梭拉街的蘇丹清真寺四周。

遊客若於此時來訪,不妨先到芽籠士乃區觀賞五彩繽紛、燦爛耀眼的節日燈飾,或到區內各商店選購馬來族的傳統衣飾及手工藝品等紀念品,然後再好好品嚐應景的馬來美食或點心,絕對令你有難以忘懷的美好經歷。

─哈芝節

回教徒一生有五大任務,其中一項便是到麥加朝聖。由於麥加為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因此教徒親臨麥加膜拜便成了畢生的心願,哈芝節便是慶祝教徒赴麥加的日子。

回教徒自清晨開始便聚集在回教堂內一起禱告,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然後宰殺牲畜,再將肉品分送給貧民,大家共同慶祝這個節日。當天亦為新加坡的國定假日。

佛教的節日

─衛塞節

在佛教團體中,衛塞節是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頓悟,及進入所謂涅槃的圓滿和平境界。

是日,身披金紅色袈裟的高僧朗誦佛祖箴言,信徒則進入廟堂祈禱膜拜,然後靜坐冥想,由此展開一天的慶典。白天先將籠中鳥類盡數放生以闡揚慈悲仁德之心,到了夜晚,則由信徒們舉行燭光遊行來結束衛塞節一整天的活動慶典,為這個節日劃下美麗又詳和的句點。

衛塞節當天,新加坡境內所有佛寺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遊客若想前往觀禮,可到位於里峇峇利路 (River Valley Road) 的佛寺、惹蘭紅山 (Jalan Bukit Merah) 的泰國佛寺,以及惹蘭大巴窯的雙林禪寺等佛寺。

道教的節日

─龜嶼進香 10月5日到11月4日

每年一次的龜嶼進香是道教的重大節日。華裔的道教徒搭乘色彩鮮艷的船隻,划向龜嶼的大伯公廟上香跪拜,在神像前敬供香花素果、香燭、紅蛋、雞肉等供品,以祈求萬事昌隆、財運亨通、多子多孫、吉祥如意。

到龜嶼進香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是說一隻海龜看到新加坡附近海域中,有一艘因不慎觸礁而將沉沒於汪洋中的漁船,海龜為了救人,遂化身為一座島嶼,也就是今日的龜嶼,好讓船上險遭滅頂的乘客們避難。另外一則較為可信的是有兩個中國籍和馬來西亞籍的漁夫,兩人一起出海去捕魚時,遭遇狂風巨浪襲擊,船隻沉沒,結果兩人被一隻大海龜救起,背負至附近的島上避風浪,因而得此龜嶼之名。

不論傳說何者為真,龜嶼確實充滿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旅客可在世界貿易中心的新加坡渡船中心,搭乘定時出發的渡輪前往遊覽。

基督教的節日

─耶穌受難日 ( 耶穌復活節 )

此節日為基督教中極為莊嚴肅穆的日子,基督教徒在這一天均到教堂參加彌撒,虔誠地禱告和頌唱聖詩,以紀念耶穌的受難及復活。

─聖誕節

聖誕節是新加坡盛大的節日,當新加坡以光彩奪目的煙火大肆慶祝時,景觀確實迷人。

新加坡的聖誕節亮燈儀式從11月12日的一場盛大典禮中展開,包括一系列代表性活動,如街頭唱聖詩、特殊慈善活動等,一直延續到翌年1月2日,整個節慶活動長達50餘天。活動期間,整條烏節路都披上了閃爍的霓虹燈飾,各大酒店、購物中心及辦公大樓莫不爭妍鬥麗,將外觀裝扮成神似童話故事或巨形聖誕禮物等富有想像力的設計,以塑造出最具創意的聖誕景致。入夜後的烏節路更是金光閃閃,絢麗耀眼,洋溢著熱鬧歡愉的氣息。

由於聖誕節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在聖誕當天和前夕,各處的基督教堂都會舉行特別的祈禱儀式,因此到處都彌漫著溫馨祥和的氣氛。若你的假期安排得當,不妨考慮到新加坡過一個既可狂歡又富宗教意味的聖誕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