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藝術】

 明末金聖嘆評點《水滸傳》,頗多卓見,其
中說,《西遊記》不及《水滸傳》之處,是《
西遊記》「太無腳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
譬如大年夜放煙火,一陣一陣過,中間全沒貫
串,便使人讀之處處可住」。

 《西遊》是寫唐三藏師徒取經,歷經九九八
十一難,每一難一難的寫.彼比無必然的連貫
,確是如大年夜放煙花一樣。這與魯迅評《儒
林外史》「全書無骨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
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觀
點是一樣的,亦即全書沒有完整的組織結構。
金聖嘆與魯迅是相隔三百年的異代人,有相同
見解,可見小說結構之完整多麼重要。

 小說是時間的藝術,所謂時間的藝術,乃是
一個持續的過程,不可以斷的,有過去、有現
在、有將來,連連相續。也就像是人的生命,
像是江河的流水,抽刀斷水水更流,是不能「
處處可住」的。

 金庸的小說,沒有這樣的毛病,人物和故事
不斷相續。或者你會問,《天龍》第四十九回
,講過段譽接任帝位,忽然插進大宋趙煦及太
皇太后的朝廷情節,那不是斷了嗎?是的,這
確令人有故事中斷的感覺。不過,這與接著而
來的遼主耶律洪基決定南征大宋有關,所以也
並非全然斷裂。也許,這大宋朝廷的情節,若
由耶律洪基聽取細作的報告而呈現,或更有順
流如水的效果。

 金庸充分掌握了小說乃時間的藝術這一原則
,決沒有金聖嘆、魯迅所指出的《西遊》《儒
林》的缺陷。其人物故事前後連貫,情節乃有
機組合,如長江大河之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