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攛掇」】

 我舉過金庸小說中「遮莫」、「忒煞」這兩
個古代口語。現在再舉幾個。

 《連城訣》二零八頁「血刀僧皺起眉頭,罵
道﹕『中原的狗賊,偏有這許多臭張致!』」
這「張致」二字,現代白話多已不用,現代人
用裝模作樣。據《小說詞語匯釋》引《水滸傳
》「那婦人自裝出許多奸偽張致」,「張致」
就是「模樣」的意思。

 在《連城訣》中,水岱等四位中原強手,齊
聲連續叫出「落花流水兮——水流花落」的聲
音,以顯示他們的功力,嗓音或蒼老、或雄壯
、或悠長、或高亢,內力之厚,各擅勝場,確
是有裝模作樣的情態,這「臭張致」三字用於
此處,由這西藏血刀老僧說出來,倒是十分適
切。

 《鹿鼎記》一七一二頁歸二娘「臉上微有憂
色,似乎生怕兒子聽了這少年的攛掇,真去創
什麼『神爬百變』的新功夫……」這「生怕」
二字一看就懂,就是「恐怕」的意思。《匯釋
》引《二刻拍案驚奇》「生怕他尋將來,不好
收場」,足見這亦是古典小說口語。另外「攛
掇」一詞,是「慫恿」之謂,《匯釋》引《水
滸》「怎當這婆子撮台山的嘴攛掇,宋江依允
了。」這二字亦源自古時小說。

 《射鵰》一二二一頁黃蓉說:「老頑童忽然
發了半天脾氣,顛倒為了這個。」這「顛倒」
二字今人已不是如此用法,這裡的用法是「多
半」、「可能」的意思。《匯釋》中引元曲和
《古今小說》的例子,說是與「反而」同義,
亦不是金庸此處的用法。但金庸這裡的用法,
讓人一看就明,亦深合古典口語的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