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只顧自身修為提升就好???
REPOST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22-99 10:02 AM ET (US)
重組:修行是只顧自身修為提升就好???

A JU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4-99 2:22 PM ET (US)
從 "月亮只有在你去看…" 移過來
蒼狼說:
佛講究本体超越,自身修為提升就好.所以它對外
物的看法是采取一种漠視的態度.這樣可以使得
自己更強大.那是一种修煉方法,并不是它對
宇宙的看法.


自身修為提升就好? 這應是道家的仙人吧! 即使是
仙人,仍需修三千功八百德啊.
南傳的小乘佛教是有點偏向自我修行,少提普渡眾
生.與大乘略有異.
但佛道兩者提升的過程就是突破人間及宇宙的過程.

經書中說的 如幻 / 無常 / 隨緣……… 許多名相(專
有名詞) 易讓人誤會, 所以狼兄與一般大眾無異,
誤認為它對外物的看法是採取一種漠視的態度.

其實佛法對宇宙的了解最透徹不過了.
前面提到,提升是突破宇宙的過程,而經書所介紹的
修煉法門也有許多. 佛法是了解宇宙的真實相,
微細,極微細 等等都分辨得很清楚的立場下告訴
我們,透過修行可以達到了解宇宙真實相的目的.
而過程的描述也有許多.
對現象界的描述並不限於人界,是包含十法界.
(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
華嚴經有部份詳細的描述.
人間方面, 不論心理,生理,物理 都有透徹的了解.
心理: 唯識……要說說不完的.

許多人以為的漠視, 大概是指 "不執著"吧.
這並不是指不理會或不需了解. 其實是 "看透" 才能
真正的 "不執著".

不早了,就此打住.

wuji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4-99 3:20 PM ET (US)
不修最好。^_^
wolf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5-99 10:55 AM ET (US)
阿朱,慧智雙修.識見也是修為的一种啊!
但這個慧并不是讓你對紛扰的大千世界都去了解.
有些是不必了解的.譬如門前有几棵樹.哪些
對于本体的強大,是無所助益的.
wolf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5-99 10:58 AM ET (US)
是基于了解的漠視,而非基于無知的漠視.
或者是基于篩選的漠視,而非基于放棄的漠視.
A JU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5-99 1:06 PM ET (US)
wolf言:慧并不是讓你對紛扰的大千世界都去了解.
您這兒的慧是未達到圓滿智慧前,追求過程中不需
要去了解門前幾棵樹. 但是智慧增長, 自然會對日
常接觸的一切有不同深廣度的了解.
這也有利於與非教徒交換意見.

所以漠視一詞並不恰當.
且達到圓滿智慧更能體驗眾生與自體是同一,
並無對立又何來漠視呢?!

wolf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05-99 3:38 PM ET (US)
阿朱,理解和知道不是一回事.
有些事是末節不需知道的.

圓滿智慧是指對万事万物的道理有著洞察力和
理解力.但并不是全知全能.
佛從來不是為了這些超能力為目的的.

shanshui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15-99 12:25 PM ET (US)
同意蒼狼的看法。全知並不代表智慧,也不能帶來
智慧。一個得道或開悟的人不一定會知道一切枝微
末節的小事,因為沒有必要。至於佛是否知道一切
,對修行人來說並不值得爭辯,至少今日沒有佛住
世來度化人們。
蒼狼所說的漠視,該是一種透徹事物本質後的不執
著。與其如一般人對名聲金錢的汲汲追求,佛法對
世間各事的態度是遠離的,只因要度化眾生,須要
方便才去接觸了解它們,但並不把它們當成真實的
東西去對待。
tianliang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1-16-99 11:50 AM ET (US)
自度和度他,分別在於層次上有所不同,看我們發
什麼心來學佛。
1 出離心
是發從痛苦、煩惱、迷惑之中求出離之心。

2 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眾生有煩惱、迷惑;我們必須
去探求,並覺悟到煩惱的根本,才可能從煩惱之中
解脫出來。所以,出離心與菩提心其實是一體兩面
。出離一定要經過覺悟的過程,如不經覺悟的出離
,充其量只是逃避,終究是解決不了問題。

3 增上心
“質的增”是希望我們修行時能往上提昇。
學佛必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稱無上正等
正覺心。無上就是一層一層往上爬,爬到最高點,
沒有地方可爬了,方叫無上。佛是無上士,無上是
從增上而成就的。

4 大悲心
從學佛中了解眾生本來無我,或了解因果的法則,
我們的悲心就會慢慢表現出來。若站在自己利益的
前提去幫助別人,不是真正的慈悲。越有修行的人
,智慧越高,所表現出來的必是越謙卑與慈悲。

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之間的關係,本是相輔相
成的,而我們不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各有所
偏了。

CC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5-01-99 11:57 AM ET (US)
靈天所說似有先智後悲的論調﹐高連嘗試從另
一角度下定義﹕

出離心 = 出離三界(即輪迴)之心﹐也就是出離
 痛苦、煩惱、迷惑吧。

菩提心 = 覺心 分二
 世俗菩提心 = 願行菩提心 = 大悲心
  發普度六道之願﹐為度眾生而修行的仍基
  於悲心(願眾生離苦之心)﹐故云大悲心。
 勝義菩提心 = 般若慧∼知諸法空性的智慧

二菩提心必須同時相融﹐無有先後﹐否則執空
固然不妥﹐持念「我去度眾生」亦是執。是謂
智悲雙運(空悲雙運)。

A JU
個人資料 | email
posted 05-01-99 1:20 PM ET (US)
高連:
人家好像叫"天亮",你似乎常幫他改代號喔!

楊過的傷心小站 | 過兒的討論區 | 討論精華
寫信給過兒 | 談天說地 | 談天說地精華討論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