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住 生 心 集 ---
淨空法師講
無 住 生 心 集 --- 淨空法師講
(一)
真正發心學佛的人,在這個動亂的大時代之中,一定要認識清楚│佛家常說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深深地體會這一句話,然後就曉得怎樣去用功、
怎樣去修持。凡是帶不去的,決定不要掛在心上;能帶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爭,
決定不能把光陰空過。什麼是能帶得去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帶得去,
這是世間的小善;而諸佛如來期望我們的乃是成佛、成菩薩的大善。成佛、
成菩薩就一定要深信淨土,念佛求往生。
怎樣才做到﹁老實﹂呢?一定要萬緣放下。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
保持自己心地的真誠、清淨、慈悲。將這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掛在心上。
遇到有緣的眾生,我們要真誠、恭敬、歡喜地將這法門介紹給他,勸勉他。
這就是真實的供養。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與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本願就相應。
要這樣的修學,我們一天的時間就沒有空過。這一天一定能得到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而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二)
佛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緣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明,
眾生以為自己能分別、能執著,能愛、能取、能有的自心;而﹁三心不可得
﹂說明能有的心是虛妄的、不實的,是不可得的;﹁萬法緣生,當體即空﹂,
則一切萬物也是不可得。
﹁能得與所得,俱不可得﹂,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不但一切法不可得,
非法也不可得。佛為什麼要說﹁非法﹂?﹁非法﹂就是空相。﹁法﹂是有;
﹁非法﹂是空。在三界之內,欲界、色界執著﹁有﹂;無色界人執著﹁空﹂。
空、有俱不可得,這才能超越輪迴。然在三界之外,偏真涅槃也是空相。阿羅漢、
辟支佛證入涅槃,往往就停住在其中。
佛在經上說,﹁阿羅漢住在偏真涅槃是二萬劫;辟支佛住在涅槃的時間是一萬劫。
﹂換句話說,這麼長的時間他無所作為,工夫完全停頓在那個地方,毫無進展。
這叫作﹁墮無為坑﹂。所以佛這兩句話意思就非常深遠,教導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
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無上菩提﹂。
眾生在世間,生生世世無論怎麼辛苦,怎麼忙碌,都是四種緣在主宰:就是報恩、
報怨、討債、還債。如西方的資本家,他集聚雄厚的財富,我們仔細一觀察,
他還是為了討債還債而來。他有公司、工廠和許許多多的員工。他養活這些員工,
也就是過去世欠他的債務。欠他多的,養活他一輩子;欠他少的,養他一年、兩年。
員工離開了,那是欠得少的。所以,他自己天天精勤在那裡策劃、經營,都是討債、
還債。
員工當中有對他很尊敬的,全心全力替他工作的,那是報恩的。有一些找麻煩的,
想方法來搗蛋的,那是報怨的。我們看穿這一點,對於世間的真相便不難理解;
而後對這個世間﹁留戀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斷惡修善,
積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三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還是迷戀在這個世間,貪圖世間的功名富貴,他這一生當中
決定不能超越輪迴。不能超越輪迴,我們知道來生在三善道的機會少,在三惡道的機會
一定多。
(三)
世間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無不執著這個身相以為就是自己。於是貪生怕死,
發展成為自私自利,因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能自拔。結果就是墮落。
他在生命層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裡講的十法界,從畜生道墮到餓鬼道;
從餓鬼道墮到地獄道。如果明瞭生命的真相,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捨去了。
他知道墮落在六道裡,縱然是天道也免不了受苦。佛法給我們講的三苦、八苦,
這些都是事實。
受苦就如同世間受刑一樣。世間受刑的人,是看你犯罪的輕重。犯罪輕的刑罰也輕;
犯罪重的受刑罰也重。由此可知,三惡道,就好比是犯重罪的人受重刑;三善道,
是犯罪比較輕的受輕刑。可見凡是在六道之中,都等於是在坐監牢,在受刑。
佛在經上常講﹁三界牢獄﹂,把三界、六道比做監牢獄。佛這種比喻,實實在在不過分。
我們仔細觀察,真正是名實相符。必須這些罪受完,才能出監獄,恢復自由。
怎樣才能服刑期滿而出監牢獄?必須在監獄裡有良好的表現。果然有良好的表現,
有些時候還有特赦,不到期滿的時候也可以出來。這種特赦就是我們斷惡修善,
努力修行,消除業障,提升生命的層次,這樣才能早一天出離監獄,恢復自由。
諸佛菩薩苦口婆心指點我們,教導我們,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們常念佛恩,
常念師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負自己,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
佛在︽金剛經︾上教誨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對於權小、凡夫實在是非常重要。
我們曾經看到過去現在許多發心修行的大德,早年他們的道心、修持都獲得社會大眾的
肯定、讚揚,而到中年、晚年就變節、墮落。原因在那裡?就是福報現前,
享受福報而迷失了自性。因為享福一定會增長貪、瞋、癡、慢、疑、惡見。
不但不能降服其心,不能消除業障,障惡反而與日俱增。這是墮落真正的原因。
除非是見了性的大菩薩,他們雖然受福德,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可是這樣的菩薩要是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還是示現﹁不受福德﹂。
像世尊及歷代祖師大德們的示現,這是大慈大悲,要做一個好榜樣給我們看。
在人間弘法,就要做人世間的好榜樣;在天上說法,要給天人做一個好榜樣。
這就是說生活受用程度上有差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示現,
都與經上的教訓相應。真正能看破、放下,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方式。
這是真實大慈悲的顯示。教導我們預防在菩提道中墮落,所以﹁不受福德﹂這一句經
訓我們要牢牢記住,一生要依教奉行,不敢違背。
(四)
我們大家既然已經發心出家,當然是不容易的。覺悟的人就不應該再造罪業。
可是我們畢竟還是凡夫,八識田中含藏著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遇到惡緣很難保持不墮落。
因此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遠離惡緣。
佛教菩薩在六度中,特別重要的是行布施。也就是要捨,要放下。其次是忍辱波羅密。
特別是對於物質生活一定要能堅忍,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世尊教誡子弟,﹁以苦為師;
以戒為師﹂。這些教訓都是保障我們在菩提道上遠離惡緣,而不至於墮落。
特別是接受供養,在世尊那個時代,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只限於簡單的生活
必需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謂﹁四事供養﹂。今天的社會由於科技發達,
一般人生活水準提高,金錢財物的供養多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們看到許多例子,初出家的時候沒有人供養,手裡沒有錢財,還有道心。等到供養
一多,生活享受奢侈了,道心沒有了。貪、瞋、癡、慢,無始煩惱不但是現前,而且
是加速度的在增長。他怎麼不墮落?諺語上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話是有原因的
,不是隨便說的。因此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信徒對我們的供養,我們要知道保持簡單
的物質生活:衣服穿得暖,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足夠了。
道場是為弘法利生用的。建立一個大道場,目的何在?過去叢林寺院就是佛教大學,
提供四眾同修研習、修行的場所。道場多半是國家建立的,也有大富長者捐獻供養的。
所以,一般道場有山有田地,也就是有恆產。這些山林、田地可以租給農夫去種植,
寺院向他們收租,這是道場生活的來源。絕不靠信徒的供養,也沒有化緣募捐。
住在這個道場,心安理得,隨緣而不攀緣。不但沒有超度的事,連一般法會都很少,
一年偶爾有一兩次法會。那是真正修行道場,那是在農業時代。
弘法利生,就是要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幫助一切人改善他的生活。給予他智慧,
幫助他從煩惱、充滿種種壓力的苦難生活中,解脫出來。過一種像佛菩薩,
充滿大智慧的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叫做弘揚佛法,這才是真實的修持。現代科技、
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因此,現今道場的形式,不再是莊嚴的硬體建設,
而是利用現代科學的工具,用廣播、用電視、用錄音、錄影,用CD來傳播大乘佛法。
由此可知,信徒們對我們的供養,除了讓我們保持極簡單的生活之外,
都要用來弘法利生,也就是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才不造罪業,
才能免於墮落。
出家人是不是要做這些事呢?不可以的。如果存心一定要做這些事,那就是攀緣心,
對於了生死出三界產生嚴重的障礙。信徒對我們的這些供養,我們要以隨緣的心來看待。
真正要懂得像古代龐居士所謂﹁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學佛,
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點點意思。這樣才如法。
所謂﹁如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的正念。
念佛人保持這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信徒多的供養,我們要看做是他委託我們替他
做善事;委託我們替他修福。如果我們將這些錢財用之不當,不但他沒能修福,
我們造了很重的罪業。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遇到大的因緣,我們也不能消極的去做自了漢。譬如說,念佛人已有能力生死自在,
可以隨時往生了,現在有位信徒,有一個很大的因緣供養。這就是佛菩薩要你再多住世
幾年,因緣成熟,要多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也不能拒絕。你若想:我就走了!
你是可以走,但是有失慈悲。所以,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是有一定條件的,
不是口頭說說的,這些我們都必須明瞭。明瞭之後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樣雖然多住
世間幾年,對於往生淨土絕無妨礙。這就對了!決定不能在這個地方起貪、瞋、癡、慢
。這是你們發心出家,我見到的一些事實。這些事實,那些是有利的,那些是有害的?
我不能不告訴你,才不負我們大家在一起同參共修一場。
(五)
在這幾天講席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世尊真誠、懇切的教誨。佛弟子一生中,
如果能領略幾句,正如同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一偈、半偈,一句、兩句,
畢生都受用無窮。
不僅在佛法中我們見到,像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修行、證果,往往只得力於經論中一
、兩句的開示。我們回頭再看世間法,古來建大功、立大業者,往往也是得力於前人的
幾句教訓。像漢朝的張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贈送的︽素書︾,
以後幫助漢高祖建功立業,也只得力於這本書裡的幾句話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間
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證果的人,在於他能深深的領會,能實踐篤行。這是世出世間修
學成敗的關鍵。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記住。
凡是敗壞修持的,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與現前的惡緣。現前的惡緣
就是世間種種物欲的誘惑,使我們的煩惱習氣增長,而敗壞了修持的功德。甚為可惜
!世尊在經論上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提高警覺,
小心預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煩惱,也就是︽金剛經︾
上所說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無住生心﹂,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則。所以﹁非相、
非非相﹂,就是教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必須兩邊不著。﹁法﹂是有邊;
﹁非法﹂是空邊,﹁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這要怎麼做?佛教我們
﹁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心﹂就是離相、不住相,心裡要乾乾淨淨、
一絲不掛,即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
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我們一定要深深體會這一句經文的開示而篤行之。
佛告訴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句話很要緊。從小乘初果到大乘
等覺菩薩,他們修的是什麼?﹁兩邊不住﹂而已!無論他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原理原則都離不開﹁兩邊不住﹂。由此可知我們想真正學佛,
真正修菩薩道,沒有別的,就是學﹁兩邊不住﹂而已。因為著有,你離不開欲界、
色界;著空,你離不開無色界。換句話說,著空、著有都是輪迴業;住空、
住有就是輪迴心。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如何能出離六道輪迴?然後才能知道佛這一
句經文的重要性。教我們﹁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是超越輪迴,成就無上菩提的不
二法門。
(六)
世尊教導我們,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須要
﹁福慧雙修﹂。不僅是以超越三界,證無上菩提為我們修學最後的目標,
其實在現前也應該得到真正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這樣因與果才相應。果是
美滿的,因當然也是美滿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則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
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就是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於一切法真正
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裡一絲不掛,清淨心圓滿現前。這就是佛講﹁無住
﹂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佛教我們要以法界眾生為對象。我們要
全心全力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好比是照顧自己一樣。
這才能真實的體會佛這兩句教誨,真實的體會而去奉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點點滴滴都要很認真的做到盡善盡美。這不僅是自己的享受,也是布施給一切眾生。
所謂﹁布施﹂就是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了生羡慕之心,生嚮往之心,
進而發心來學習。
譬如一個家庭,整齊清潔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給鄰居做一個好榜樣。
現在類似這樣的情形,中國反而不如外國。我們在美國居住,房間裡面人家是看不到,
可是房子外面的環境,如果不好好的整理,鄰居就要干涉,因為妨礙大環境的觀瞻。
這都是佛說布施的含義。所以,布施絕不是只拿一些金錢到寺廟裡去奉獻。這個想法
太狹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廣、很深。不但是點點滴滴做出來,整體來說,就是為一切
眾生做好榜樣,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薩給我們做的榜樣一樣。這些事我們在講席裡
說得很多。學佛要緊的就是要把觀念改過來。把凡夫的觀念改成佛菩薩的觀念;
將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薩心;將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
總而言之,凡夫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無不是為自己,所謂自私自利。而佛菩薩的心,
佛菩薩的行為,無一不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如果要學佛,就要捨棄自私自利,
而發心去利益廣大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這叫﹁學佛﹂,
這叫﹁覺悟﹂。為什麼世間人不能這樣做?佛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
遍法界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眾生與自己同體,所謂﹁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因而他照顧別人就跟照顧自己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差等。凡夫做不到,
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以為真有身外之物。
於是生起愛取有自利的觀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願意做利生事業。凡夫迷失自性,
變現出六道輪迴;佛菩薩覺了自性,顯現出一真法界。其中苦樂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迷惑的眾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總不能超越輪迴;
而在輪迴裡捨身受身,活動的範圍更小。不僅在中國,在美國也不例外。
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中沒有離開他居住的城市。美國一些人看到別人常常到
國外去旅行,他們也很羡慕。縱然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財富,有很大的自由,
我們的活動空間,實在講,還僅限於這個地球。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進入到太空。
由此可知,迷惑的眾生是多麼苦,而覺悟了的那些聖者,像諸佛菩薩他們的活動空間,
小而言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無量壽經︾
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的活動空間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我們講苦樂,
不用別的做比喻,從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這是為什麼要學佛,
換句話說我們要拓展生活的空間,要在生活空間裡得大自在。我們要拓展生命的時間。
六道裡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人人皆是無量壽。明白這個道理,
了解這個事實,而後你就真正理解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成菩薩。
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七)
諺語說﹁家和萬事興﹂,︽論語︾也講﹁禮之用,和為貴﹂。人生活在世間,
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群眾而獨自生存。與社會大眾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
世尊與弟子們制定僧團的戒律,也就是僧團公約│﹁六和敬﹂。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
佛門同學,四個人共住,就稱為一眾︵一個團體︶。如果四個人都能切實遵守六和敬
,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所以,僧團最少的是四個人,多則沒有限制。我們在經論
中看到,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僧團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一個大的僧團。
無論團體大小,都必須遵守這六條守則│﹁六和敬﹂。
六和敬第一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這是和合團體的基礎。
佛教團體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以此為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標。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見性
,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淨宗的同學,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親近阿彌陀佛,證無生法忍。
世間一般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潤。如何能把生意做好,
如何能賺錢,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潤│這也算是共識。共識能生成功最要緊的條件就是
團結。諺語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說明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成功。
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識,怎樣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
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法律、法則、規章。佛為我們制訂的戒律
,我們要遵守。我們的生活沒離開世間,所以世間的法律也要遵守。這裡面還包含著
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必須要遵守,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
如果是公司行號,它有章程,有辦事的細則,自老闆至員工,人人都必須遵守的。
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養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
,守規矩不犯規。人人都能守法、守規,這個團體必定是興旺的氣象,那有不成功
的道理!
第三、﹁身和同住﹂,
第四、﹁口和無諍﹂。這兩條都是﹁戒和同修﹂的具體表現│
大家在一齊共事,在一齊同修,沒有異見、沒有爭執。
第五、﹁意和同悅﹂,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法喜。無論是私生活,或是團體共處,
都能歡歡喜喜。歡喜心是快樂幸福的泉源。這是現前就得到的。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養,也就是今天所講的物質生活。這些享受是
平等的。在僧團裡,無論是老師、學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裡的清眾,
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號裡,利潤一定是由於你的工作,
給予合理的報酬,這就是﹁利和同均﹂。當然工作性質不相同,職位不相同,而不像
僧團裡,是完全平等、絕對平等的。在世法裡,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個道場裡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
在世間法裡,如由四個人以上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這六條守則,這個家庭就是
﹁和合僧團﹂。公司從老闆到員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導,這個公司就是
﹁六和敬的僧團﹂。凡是六和敬的僧團,一定得到佛菩薩、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
興旺且是成功的!我們應當要記住,要認真努力的去奉行。
如果我們的見解、想法、看法跟大眾不相同,這就是﹁見解不和﹂。若見解不和
就應當退出這個團體,而不妨害這個團體。這是正確的。因為妨害一個團體,
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團﹂。破和合僧團的罪過很重!在佛法裡說,
即是破壞大眾的道心與大眾的修行證果。在世間法的公司來講,就是破壞大眾的幸福
與利潤。造這樣的業,果報可想而知。障礙別人應該得的利潤,果報就是自己得不到
利潤;障礙別人生活的幸福美滿,自己就得不到美滿的生活。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恆不變。不可不知!
(八)
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財富與功名富貴是果報,而修財布施是因緣;聰明智慧是果報,
法布施是因緣;健康長壽也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緣。
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財富、地位,聰明智慧,與健康長壽。但是他不知道修
因。沒有﹁因﹂,那裡來的﹁果﹂?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如意的果報,一定要知道修因。
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實。諸位細讀
︽了凡四訓︾,就能有相當的認識與明瞭。而後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圓滿的果報。
我們看到現前世間有不少富貴之人。可是仔細觀察他,似乎他並沒有過人之處,
好像是一個平凡的人。為什麼他在社會上擁有崇高的地位?擁有大量的財富?
世間人往往看到這個現象,覺得不平。認為老天爺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強,
為什麼我得不到地位與財富,過著貧窮困苦的日子?這是世間人只看到眼前,
沒有看到過去與來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觸。
如果一個人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他的心就平了。為什麼呢?這一生中所得的富貴
,原來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這一世雖然有智慧,有能力卻貧窮潦倒,是前世沒種福。
所以,修什麼因得什麼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中的報應,絲毫不爽。
也許有些人問,我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財富,滿足自己的物
質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這個道理及事實真相,現在開始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
修學,幾年之後果報就會現前。︽了凡四訓︾就是我們最好的證明。
其實世間像袁了凡先生這樣修行,而獲得果報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
得的果報寫出來;還有許多像了凡先生一樣,甚至於果報比他還要殊勝多少倍,這些
人沒寫出來。如果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今中外這些果報的事實都在眼前。可見得這樁
事真實不虛。因此,我們不必羡慕別人的富貴,要緊的是開始認真的修學。
如果不知道積極的斷惡修善,縱得富貴也是很難保持的。自古以來,享富貴的人家,
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於一生都不能保全。這樣的事在現前的社會裡我們看到
太多。某人發達了,積財億萬,地位崇高,沒過幾年他倒閉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
中的因果非常複雜。一時的發達是他前生種善因的果報現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無知
,狂妄造作罪業所致。所以,敗亡往往只在眼前,這是多麼的可惜。這些現象就是我們
最好的教訓。
我們見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失敗的人,要認真反省,決不能走他錯誤的道路
。這就是真正的聰明人,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創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
,看得更遠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誨,﹁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修福
而不享福,那這個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門常講﹁願以此功
德,莊嚴佛淨土﹂。以這個功德求生淨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則是無比不可思議
的福德。如果享福,則不容易超越三界。享福如果還繼續不斷修福,來生可以獲得人天
福報;若享福而不能繼續修福,那很可能這一生壽命到了之後,來生就不能再得人身。
這是佛在經典中常說的﹁可憐愍者﹂。我們要知道警惕,要認真的在佛法中學習,使
我們自身、家庭、事業,樣樣都能美滿,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這在佛法中是可以
得到的。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九)
﹁佛﹂字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即是﹁破迷開悟﹂。覺悟的心就是菩薩心;
相反的迷惑顛倒的心就是輪迴心。以輪迴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輪迴。縱然得福報,
像經上講的三界六道之中,福報最大的無過於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還是凡夫,沒
有辦法超越六道。福報享盡了,還是會墮落,輪迴。這是不究竟的。
學佛要有一個覺悟的心。覺心就是清淨心。所以,學佛的人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
。清淨心就是覺心,心地裡沒有疑惑、妄想、分別、執著,以清淨心生活。在日常生活
中,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處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淨心,保持清淨心,這就是菩薩
所修的﹁六度萬行﹂。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就以自己現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
,修成圓滿的菩薩行。並不一定要換生活方式或工作環境,那就錯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
大乘經論中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生活方式、
工作性質、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圓圓滿滿的修菩薩行,成就圓滿的菩薩道。
這樣才顯示出理事、事事無礙。
﹁菩薩心﹂是真誠、清淨、慈悲;﹁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現前即得幸福、
美滿、快樂。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在於凡夫只顧自己;菩薩則念念幫助一切眾生,
為一切眾生服務。雖然勤勞的工作,心裡不著相,不分別,所以是﹁作而無做;
無作而做﹂。也就是說,雖然做了,心裡則若無其事,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光明的。
這是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
凡夫做事總離不開分別、執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頭,就是迷情、執著。
凡是離不開迷、情、執,就決定不能超越輪迴,因而不能修行證果。不要說是大乘果位
,連小乘初果也沒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條件就是身心清淨。
心對世界,對六道裡若還有絲毫情執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這一點是真正希望
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於三界六道裡的生活與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麼不同
,我們必須很透徹的理解,而後才能把輪迴捨掉,直取佛菩薩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離開三界,他的生活範圍,就局限在六道輪迴之內,生活的空間非常小,
當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裡生活空間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
我們今天得人身,在六道裡就更可憐!我們生活的範圍不能離開地球。如果是畜生道,
譬如人家養的一條狗,牠的生活範圍不能離開一戶人家。你就曉得,在六道裡,層次愈
低,生活範圍就愈小,就愈可憐!這是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成佛,成菩薩的道理。目的就
是擴大我們本有的生活空間。
我們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樁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
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十
方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那多自在!在六道裡總免不了﹁捨身受身﹂的生死
果報,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得無量壽,永遠沒有生死,身體的相狀隨著
一切眾生的意念而起變化,就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孫悟空能有七十二變,世間人羨慕不已,諸佛菩薩的變化無量無邊,不是一切人思惟想
像能得到的,還有殊勝的果報與幸福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
那就必須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淨心﹁老實念佛﹂。這一生一定成就,絕不空過!
(十)
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古德說,念佛法門乃是
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什麼我們所看到的一萬個念佛人,難得有兩、三個往生,
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錯了,說錯了?其實古大德沒說錯,也沒看錯。
念佛求生卻不能生淨土,原因都在自己。歸納其因素不外兩大類:一、是對於淨宗的
理論、方法和境界並不清楚。修學時有懷疑,有夾雜,有間斷,於是功夫不得力。二
、雖然對於淨宗的理論、方法與境界相當明瞭。但是沒有徹底放下世緣,於是臨終時
產生了阻力,障礙往生,非常可惜!
世間流通的一本書,古本稱︽飭終津梁︾,後人以白話文重寫,改稱︽飭終須知︾,
一般人都能看得懂。這本書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臨終的時候,家親眷屬最好能避開,
以免觸動親情,而把希有難逢的因緣障礙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幾個人能保證
臨終沒有障緣!不要說過去生,就是這一生,我們與眾生結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
這些冤親債主,時時刻刻心存報復,所以處處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
臨終往往被他們障礙,造成極大的遺憾。
因此,平時我們必須成就真實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礙,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這其中
最要緊的就是﹁覺悟﹂。要認識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真正是苦,決定不能再住,
決心要離開。認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成就,是究竟離苦得樂,是我們一生
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門。要真正相信這一生中一定可以證得;把身心世界
一切放下,讓自己的清淨心顯露,清淨心中一絲不掛。
世間人所貪戀的財富、功名、富貴、地位、權勢,物質和精神種種享受;乃至於親情,
全是魔障。不能不捨棄,不能不放下。這樣對自己求生淨土就沒有障礙。
倓虛法師的︽念佛論︾後面,記載倓老親眼看見的幾個往生的例子,我特別節錄出來,
再附上老法師在佛七中的開示。其中有諦閑老法師的兩個徒弟,一位參禪的、一位念佛
的;還有老法師早年在頭陀寺當住持的時候,寺廟裡一隻大公雞念佛往生的事蹟。
這是近代往生真實的事例,合印小冊子流通。我們仔細觀察這幾位善知識,他們走得為
什麼那麼瀟灑自在?沒有別的,就是他們真正把世緣放下。所以,不僅預知時至,
而且沒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這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大事因緣﹂。
絕對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們要認識清楚,真正發願,以這幾個人作榜樣,
向他們學習。他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來,
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們一定要學習,一定要具足。這樣我們才能在這
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圓滿成就佛法中所謂的﹁大事因緣﹂。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眾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現身說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
,能令一切親見者與聽聞的人,生起覺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願。這樣的功德真正
是無量無邊,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十一)
同修們常常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要如何避免,現代日見頻繁的災難?這問題是
每個人都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法稍稍有粗淺的認識,都能﹁
深信因果﹂。其實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俗話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在一生中,會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也是命中注定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一樁往事。他說,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事變﹂
的前三個月,當時他還很年輕,在蘇州一家銀行裡擔任經理的職務。平常沒事,
就與幾個好朋友在一起聚會。其中有兩位是中國人講﹁走陰差﹂的,也就是通靈的人,
就是夜晚時,他要到陰間城隍處當差辦事。在閒聊時,這個朋友有一個疑惑,
說最近上海城隍送了一批生死簿過來,他是接辦這樁事的。他翻閱生死簿,感覺很迷惑
。其中名字都是五、六個字的?中國人的姓名縱然是複姓,有四個字的,
但是沒有五個字的。然而送來一大堆名冊都是這類的,令人大惑不解。朱老居士等
人聽了也想不出原因來。過了三個月之後,日本人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件
﹂。在這次戰役裡雙方都有很重的傷亡。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一份生死名冊,
就是當時在上海戰爭中陣亡日本人的名冊。
在陽間,當時蘇州是縣,上海是特別市︵院轄市︶。但是在陰間,蘇州都城隍就像
是省主席︵省長︶,上海還是縣。所以,上海那邊有什麼事發生,都要來向蘇州都
城隍報告。於是朱老居士告訴我們,世間人在一生中縱然遇到災橫,都是命中注定的。
換句話說,即使是在戰爭裡死亡的也是命中注定的。你看,戰爭還沒有爆發,
三個月之前就把應該在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名冊,早就送到蘇州都城隍那裡去了。
這全是事實,絕不是他編造的故事。由此可知,我們一生中的際遇,縱然遇到橫逆
也是命中注定的。
命中注定的災難,可不可以倖免?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消災免難。所以,消災是
因為你有災才消,消災免難有它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災難之﹁因﹂,是過去生中所造
的惡業,這是無法消除的。可是業因要形成果報,當中一定要有﹁緣﹂。﹁因﹂無法
消滅,但是﹁緣﹂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講﹁緣生論﹂,不講﹁因生﹂而講﹁緣
生﹂,就是緣我們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惡的果報現前,我們在這一生中必須把惡緣
斷掉。
我們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就是消災免難,改變命運
的具體修學法,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才是真正杜絕惡緣,使惡因沒有機
會形成惡果。這是合情合理的說法,當然也是事實。可是必須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
界,只在這一生把惡緣堵住,使惡的因不起現行,來生能不能再一次的把惡緣消除!
要是沒有把握,惡業的果報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何況果報通三世,未離三界,決定不能避免。
要想永遠斷絕惡業的果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
對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念佛必能消業;
念佛必能轉業。因為超越三界是第一等的大事,小小的消災免難都變成小事。
大的業能轉;小的當然不必提,一定就附帶轉了。由此可知,真實的結論是
﹁淨念相繼﹂,﹁老實念佛﹂就能消一切災,免一切難。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所以,念佛人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拜梁皇,拜水懺,打水陸等等。
正如慈雲灌頂法師所云,極重的惡業,所有一切經懺都消除不了的,
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淨念相繼,就能把它消除。從消災來說,念
佛的力量超過所有的法門。如果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人就真正有福
。有福的人必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佛求生淨土,
是唯一徹底的消除災厄之法。
(十二)
悟泓師近日讀美國布來恩│魏斯醫生寫的︽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
︾︵中文譯本︶,內容是說他用催眠的方法給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他發現近代有不少的病人,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一切醫療藥物都不能得到治療效果。
於是他用催眠的方法,追溯發現病人的憂慮、恐怖、不安等等症狀,
與他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有密切的關係。這種催眠的方法可追蹤到過去一世、二世、
能追蹤很多世時,發現他所造的業因,與現前的疾病有密切的關聯。他把原因找到了,
告訴病人。病人了解之後,就能看破。而後他的憂慮、恐懼、不安都放下了,
所以不需要醫藥,無需要醫療,他的病就治好了。這醫生用這種方法治好了許多病患,
於是寫出他治療這些病例的報告│﹁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
泓師告訴我,書上所說的與佛法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此,
這位醫生對於因果報應深信不疑。他不但相信﹁因果報應﹂,也相信﹁輪迴﹂的事實。
其實他所發現的只是當然的事相,其所以然的原理,他還是沒有發現。
他只知道有因果報應,有輪迴,而輪迴是怎麼來,這個問題他無法突破。
古印度,許多高級的宗教家,他們皆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所以對於六道裡的情況相當
理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然而輪迴究竟是怎麼回事,怎樣產生的?他們始終也沒
有能克服。而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實在也就是因為這一個因緣。所謂﹁一大事因
緣﹂出現於世。換句話說,世間人可以解決得了的,用不著佛菩薩再來;世間人實在
無法解決的,佛菩薩則不能不出現在世間,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所以,真正的答案在
佛家經論裡。
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真相。世間這些人用催眠的方法,還不算是第一手的資料;真
正禪定功夫見到的是﹁現量境界﹂,那才是第一手的發現。說到定功,世間人的定力
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的定力比不上菩薩;菩薩的定力當然比不上佛。所以,佛對於
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現量境界。也就是說,是他現前的境界,而不是推想,不是比量
得來的。
佛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完全是真實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
我們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無論處人,處事;無論家庭、事業、朋友;或者是順境
、逆境,一切恩恩怨怨都與前世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我們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
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夠再進一步修學佛法就不難獲得清淨心。如果有緣遇到
淨宗法門,以清淨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亂﹂,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
關鍵就看世人有沒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學淨宗法門。這也是︽彌陀經︾上所說的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能深信﹁因緣果報﹂,可以說是
修學佛法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們應該要鼓勵的。
(十三)
有一些同修,在日常生活裡面對境界時,不知該怎麼辦?其實這就好像平時熟讀兵書
而在戰場上不會打仗一樣。問題出在那裡?就是俗話說的﹁食而不化﹂。平常經論看
得多、讀得多,也念佛、也參禪。但是就不曉得怎樣過日子,怎樣去工作,不知道
如何處事、待人、接物。也就是說,他所修學的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對於佛在經論
上所講的道理、原理原則,他沒能透徹的理解與消化。
我們一般人講﹁消化﹂,即是佛法裡講的﹁消歸自性﹂。能消歸自性就得受用,就能
完全運用在生活上;不能消歸自性的話,實在講沒有用處。這是李老師從前講的讀死書
。讀死書的稱為﹁書呆子﹂;死學佛的就變成﹁佛呆子﹂。這樣的修學不是經論有問題
,而是自己修學的態度與方法出了問題,必須知道如何去修正。修正的方法:第一、
對經典的理論,修學的原則,以及一切的境緣,都要清楚、明瞭﹁境﹂就是物質環境;
﹁緣﹂是人事環境。第二、一定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示現給我們看。其意義極深廣,一般人確實很不容
易看得出來。世尊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其中無量劫來的修因證果,都能應用在日常
生活中,如穿衣、吃飯等等。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樁事。比如穿衣,世尊就能將它從初發心到證得究竟圓滿佛果,在這一
事相上表現無遺。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說得更詳細,更明白的是︽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跟
釋迦牟尼佛表演的沒有兩樣,也都是把他所修所學的理論、方法完全應用在生活上。
所以,活學活用,顯示極高的圓滿智慧,才能得大自在。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行門上訂了五門功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
五大綱領。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的十願。
我們要能把這五條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這個架構,把經論中的道理、教訓,
填補在這個架構上,那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而達到生活最高的藝術境界。
這是佛法給予人們最高的享受。就是經上所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
(十四)
倓老法師︽念佛論︾裡,近代往生的三個例子。以及他在香港佛七中的開示,他親眼見
到念佛往生的例子。這是佛法裡﹁三轉法輪﹂中的﹁作證轉﹂。我們見到、聽到、不
能不承認。早年在台灣,有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台北李濟華老居士預
知時至,為大眾講了一個半小時的開示,與大家告別,下台之後在客廳沙發上坐著往生。
現在舊金山的甘老居士,當天參加念佛會親眼所見。
我們特別節錄出這幾位近代往生的實例,其中每一個人都走得那麼自在瀟灑,
真正讓學佛的人羨慕不已!我們也想有他們的成就,這是真實的成就。絕對不像世間
功名利祿的成就,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實。唯獨念佛往生是真實的成就,是無
與倫比的成就。學佛的人,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求取。
這些往生的人看起來都是極平凡之人,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往生到西方
極樂世界就是菩薩,就是作佛。這的確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希有難逢的因緣﹂
。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而在這一生中同生極樂國,將來大家都能在西方淨土
聚會。以西方淨土為我們共修的道場,進一步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作弘法
利生的工作。幫助彌陀、幫助諸佛如來接引一切眾生。我們這一生就過得真正充實,
真實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說是得到世間的功名富貴,即使得到佛法裡的禪定智慧也都是空
過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則免不了長劫輪迴。這個事實是我們應當警惕、覺悟的。
看清楚了這兩個世界,謂之﹁看破﹂。而後自然能捨娑婆取極樂,這才是﹁住真實慧
﹂,才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才是﹁得真實的利益﹂。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
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樣,為我們證明佛所說的完全是事實,決非虛妄。
我們應當自己認真努力修學,並且要把這些事實多多的說給別人聽,
讓大家都了解這事實的真相,讓大家都能發心求生淨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十五)
近來有人提出︽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不妥當,而主張修學應當採取原譯本。
這種說法我們聽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的會集本序文裡已說明得很詳細。
梅老居士在儒學、佛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佛法修行上也確實有成就,
算得上是一個有功夫的人。在當時的在家居士當中,號稱為﹁南梅北夏﹂,
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與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蓮居居士。
︽無量壽經︾的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而王居士的會集本早已收在︽
大藏經︾中。明末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
有不少就是取材於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這個會集本是被歷代祖師大德所尊重的
。他會集的本子的確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所批評,但並不是說不可以會集。
後來魏源居士的會集本,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進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
所以也不是善本。這才引起夏蓮居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希望能將前人會集的
瑕疵都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得到當時慧明老法師的印證,
又得到慈舟大師採取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為這個本子做了科判。這些資料
我們都已經把它翻印出來。並且為了一些對會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們特地將五
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再加上彭際清的節校本│這是現存︽無量壽經︾九種不
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們參考。希望啟發同修們對於淨宗的信心,
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真正弘揚淨宗的目的。
如果認為會集有不妥之處,五種原譯本俱在,歡喜採用那一種本子應該沒有什麼問
題。因為經本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願、老實念佛,
能念到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淨念相繼﹂,往生就決定有把握。
我們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細細地去觀察他們的功行,實在就是他們真正做
到了淨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跟世尊
在︽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是同一個境界。﹁淨﹂就是
應無所住,若心有住就不淨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繼﹂就是功夫不間斷。
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菩薩修行最高的原則。因此,我們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
三年五載功夫就成就了,能預知時至,來去自如。這是真實的成就,是念佛人應該
記取的。
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實例,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心。對於經典的批判,那是別人的
事與我無干。只要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自在往生,我們念佛的目的就達到了。
至於應不應該會集,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橫在心裡,便是夾雜,便是障礙,
是應該捨棄的。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人的爭論,障礙了自己﹁淨念相繼﹂,那就太可
惜了!如果我們遇到這些言論,只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對待他就好了。
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不以一切境界動搖我們的清淨心。善導大師在
︽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有明白的開示,足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
(十六)
近代在東方與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人類的確有前世。有前世當然就有
來世。自古以來,東西方有許多很準確的相命法,根據數理推論一個人一生中的窮、
通、禍、福。這些不但有理論依據,而且是事實的真相。從個人、家庭,乃至於整
個社會的變遷、吉凶禍福都不難預測。對於這些事理講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圓滿的
,無過於佛經。
佛在經上為我們所說的,完全是現量境界,跟世間人的推算不一樣。世間人是根據理
論、數學,都是屬於﹁比量﹂。﹁現量﹂則是由甚深的禪定。以禪定的功夫突破了空
間,所以能見到過去、未來,是親眼所見的。佛菩薩有這個能力。佛告訴我們,如果
能修禪定,能恢復自性清淨心,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佛說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因為
我們的心失去了清淨,所以這個能力暫時被妄想、執著障礙住,而不能現前。只要我
們離開妄想、執著,能力就恢復了,就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徹底覺悟、明瞭
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與一切人、事、物的因果關係,
才知道怎樣在世間與一切眾生圓融相處。避開一切不必要的衝突,獲得和睦、共存、
共榮,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
這不是迷信,是真實的智慧,是一個學佛人念念所希求的,念念希望得到的。學佛的
人很多,這個願望為什麼得不到?就是用﹁攀緣心﹂。我們念念希求、念念希望得到
,這念頭就是﹁攀緣心﹂。﹁攀緣心﹂是真正的障礙。所以,我們有願、有求,但是
不能有﹁求願之心﹂,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離開一切願求的攀緣心,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清淨。清淨心的作用就是真實智慧,無所
不知,無所不能,這才能解決輪迴生死的問題。正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標準,決定
要離﹁四相﹂。所願、所求,正如佛門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
﹂要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要是用︽金剛經︾上的教訓,的確是簡單明了,就是﹁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法,自自
然然就得大自在大圓滿。
學佛的困難也就在此。難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難在我們不能徹底放下,這是修學
根本的障礙。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瞭,一定要離開。障礙排除了,我們所期望的
,自然圓滿顯現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們意料,不可思議的。佛在經上所說的
,句句都是真實語。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能親自證實了。這就是所謂的﹁信、解、行、
證﹂。
(十七)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經文,不僅是淨宗修學的
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所以,世尊在末後總結說,三福是﹁三
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
修行成佛的人。當然不只是一個法門,而是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要依﹁三福﹂做為
修行的基礎。因此這三條非常重要。
實在說,這三條裡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這一句經文意義無限深廣。
其內涵就是﹁心性的全體﹂。我們一般人以為孝養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這意義
太過窄小,是凡夫知見。而世尊在大乘戒經裡,像大家常念的︽梵網菩薩戒經︾,佛就
告訴我們要孝順一切師僧父母。經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想
想這樣的經文,豈不是圓滿的性德!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實真相
,明明白白。十法界的眾生無量劫來互為父子、互為兄弟、親屬。由此可知,孝養父母
的範圍有多麼廣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做到了
盡孝。以上是從事上說。
從理上講,特別是中國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與﹁
子﹂合起來的。讓我們體會其中意義,﹁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義是
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決定不能分割,決定不是二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
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無始無終就是一個自己。這
樣的義理豈不是真如自性全體的顯現。
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修學,禪家講﹁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其實就是把
﹁孝﹂字做到圓圓滿滿。圓滿的盡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也就是圓滿成佛
。即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圓滿的性德還欠缺一分,這就是不孝,
孝道沒有盡到圓滿。我們要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教誨,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
。﹁淨業三福﹂總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為根本,後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這一句的。
這一句就是整個佛法修因證果的總綱領。
學習佛法,不能不把﹁孝養父母﹂講清楚,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找到下手之處,
也就是孝養父母從那裡做起?從孝敬現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養﹂是事。理離
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們要盡心盡力供養父母,使他們的物質
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們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如果我們讓父母操心、失望
,那就是不孝。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不守校規、不敬師長、不能善處同學
,讓父母操心,這都是不孝。在家庭裡兄弟、妯娌、親戚不和,令父母擔心,這也是不
孝。在社會上,我們工作不認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從長官、領導,不能與同事互助
合作,讓父母擔心、失望,這是不孝。我們學佛,違背了佛陀的教訓,不能修行證果,
這也是不孝。這些全都包括在﹁養﹂的範圍中。﹁養﹂字的範圍也是無量深廣,這都是
我們要明瞭,要盡心盡力做到的。
孝養父母,﹁孝﹂的理論要清楚,﹁養﹂在事上要做到,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如果
家境清寒,貧賤之家有貧賤圓滿的孝養;若家境富裕,富貴之家有富貴之家的孝養。
所以,圓滿功德不分貧富、貴賤、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圓滿。也就是盡心盡力,以
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來修學,就能做到事事圓滿。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誠
、不清淨、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難做到圓滿。理、事都不圓滿。
三福具體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後面的十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三條十句若不能盡心盡力去實踐,﹁孝養﹂就有虧欠。﹁淨業三福﹂若不能認真
修學,奠定良好的修學基礎,所修的任何法門就很難成就。因為這三條就是三世諸佛淨
業正因。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在﹁淨業三福﹂上認真學習,然後參禪可以得定,念佛
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決定往生見佛。
(十八)
佛在經典中,為我們說明十法界、六道輪迴的真相,將其中的因果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而我們在古人典籍裡,筆記、小說中,看到更詳細的記載。何況現前看到許多的事實
│在我這一生中親自遇到的,聽一些長者們所說的,真正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絕對不
要看到有些人做了好事,沒有善報;有些人做了惡事,沒有惡報;於是乎對於﹁因果報
應﹂的事,就認為是迷信,是無稽之談,那就大錯了!
﹁因緣果報﹂的事理非常複雜,何況果報通三世。我們只要細心觀察,這些事實就擺在
眼前。一個細心、冷靜的人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謂﹁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
今生做惡而享受富貴的,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報沒享完;今生造惡的惡報沒有成熟。今生
心善、行善,而窮苦潦倒、生活困苦之人,是他前世﹁不善之因﹂的果報還沒有受盡;
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還沒有成熟。這些事,如果細心觀察是不難見到的。即使
是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我一生中遇到兩三位,修行很認真,持戒很嚴,功夫也都還
不錯。可是往年造作的一些罪業,果報依然是不免。也就是說,他造了很重的罪業,
而所修行的功夫抵不過他的業障;所以有種種病苦的折磨,生活、修行都不得自在。
由此可知,小小的惡行都有惡果;小小的善行也有善果。絕對不可﹁以善小而不為,
以惡小而為之﹂。那又錯了!對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了解得多,認識得清楚,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斂了。
諺語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也是真實不虛,絕非聳人聽聞。古人所說的句句
都是事實。今生生活困苦,雖有善心、善行而不得志,要知道眼前所受的是果報,
﹁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可以因行善沒有得到善果,就退心了,就灰心了。不要
以為別人作惡,卻得大富貴、大安樂,須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報。因此,我們不羨慕
別人的富貴,也不必自己懊喪,應當振作精神,深信佛陀的教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
、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人中上上之人,無與倫比!功德、果報,真實不可思議。
(十九)
古今社會制度不同,若論利弊,我們仔細觀察,確實古代的制度要比現代社會利多弊少
。現代的民主制度不能說不好,民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好的。但是民主制度要達到正
常的運作、效果,必須要建立在高度的倫理道德基礎上,建立在人人守法的精神上,這
個制度才能發揮它的優點,帶給社會美滿的效果。
如果倫理道德與守法的觀念精神都缺乏,甚至完全沒有,則民主制度就變成一盤散沙,
形同無政府的狀態,如此絕對不是人民之福。這是我們必須辨別清楚的。由此可知,
中國古聖先賢與佛家都非常重視﹁倫理觀念﹂。
中國古代大家庭的優良傳統,在顧炎武的︽日知錄︾裡記載的很多。其中的張公藝先生
九世同堂,相當不容易!這麼大的家族上上下下幾百人。中國像這樣的大家庭處處可見
,正如︽紅樓夢︾小說所寫的。當時的皇帝曾經問他:﹁你如何治理家庭,使上下能和
睦相處?﹂張老先生很有趣味,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送給皇帝,皇帝看了也笑著說:
好!顧先生說:﹁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也!﹂要怎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所以古人說,能理家就能治國。家有綱常、有紀律、有法度,
所以中國人常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古代中國大家族的家規確實非常完善而嚴格
。治家跟治國沒有兩樣,所以儒家的教育: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齊家就是治國之本。春秋時代諸侯之國,當時國家相當於現代的一個都市、鄉鎮,
大國就是現代的都市,小國就是現代的鄉鎮。諸侯就等於是縣市長、鄉鎮長。﹁平天下
﹂就是讓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能公平相處,這是﹁平﹂的意思。天下諸國相處都能得到
公平的原則、共存、共榮,在中國古籍裡還是看得到。
現代社會崇尚小家庭制度,過去大家族相處的觀念、規矩、法度,以及精神之所在,
已被淡忘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而把它運用到現代工商業的公司、工廠裡,進而擴
展到政黨、政府、國家。那是一個大型的社會,這就是現代的大家族,一定能收到很好
的效果。世人沒有留意到,中國人也把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世界上還有聰明人,就是
日本人。
日本人把倫常、道德、綱紀、法度,這些過去中國大家庭優良的傳統,他們都能應用
在公司裡。從最高的領導人到下級的員工,就是一個大家族,所以他的工商業在全世
界能有這樣蓬勃的發展,任何國家都無法跟他抗衡。原因在那裡?一般人以為是日本的
武士道精神,過去用在日本軍國主義,現在應用在商場上,這是沒錯,但不是根本。
根本之道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倫理基礎應用在工商團體裡,這是他們
成功的真正因素,也就是發揮現代大家庭優良的傳統、團結的精神,同甘苦共患難,
同心協力。過去家族的目標是榮宗耀祖。今天日本工商業的目標是在全世界建立永久
良好的信譽。這使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聰明,不但能保守而且能發揚光大,把傳統精
神變成新時代的產物。這的確是可大可久之道。
如果日本人再有真智慧,真誠廣大的慈悲胸懷,宏觀世界能利益一切眾生,造福一切
眾生,那就是佛菩薩再來。如果目標只為自己國家或一個小集團的利益,那依舊是六道
凡夫,夫子所謂﹁其餘則不足觀矣﹂!
(二十)
相宗說﹁轉識成智﹂;性宗說﹁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都是修行證果的最
高指導原則。如果要圓滿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破﹁二執﹂。﹁人我執﹂就是六道輪迴的
根源;﹁法我執﹂就是十法界的緣起。所以,我、法二執要是破了,不但超越六道輪
迴,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樣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華嚴經︾所云:毗盧遮那佛的華
藏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屬一真法界。這是大乘法常講,返本還原修
行證果最終極的歸宿,也就是真實的大圓滿。修行下手處,︽金剛經︾上的教訓非常重
要!佛教我們一定要﹁離相、離念﹂,正如經上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
差別﹂。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無論修學那一種法門,都離不開﹁離相
、離念﹂的原則。小乘八個位次│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就離相離念功
夫淺深差別而說的。這樁事,世尊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確是指導
我們、做人、做事,生活,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最佳方針。貴在我們自己能善巧運用
,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運用得恰當,運用得純熟,不知不覺就契入佛菩薩的境界,
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夫的生活為諸佛菩薩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六道輪迴」;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遊戲神通」。凡夫活動的空間非常有
限,而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乃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經典裡描繪得淋漓盡致,
令人歎為觀止,仰慕不已。佛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決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乃是一
切眾生,人人都有份的。只要自己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能
成就的。而修學的方法,金剛般若所說的是綱領,淨宗經論所說的是細目。抓住綱領
,依照細目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這就是諸佛菩薩教我們最捷徑、最穩當、最圓滿的超
凡入聖,成佛之道。
(二一)
自古以來,做人做事最要緊的就是﹁誠信﹂。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學佛如果
沒有﹁真誠﹂,沒有﹁信﹂,決定不能成就。佛在大經裡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
母﹂。淨宗尤其重視﹁信、願、行﹂,為成就往生的三個必須條件。在︽彌陀經︾中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不但經文正宗分明白顯示﹁信、願、行﹂三大段,即使在序分
、流通分裡也具足了﹁信、願、行﹂三段。而一切經開端,首先是﹁證信序﹂。由此
可知,﹁信﹂於修學弘傳是多麼重要。中國古人說,人無信則不能立足於社會,這是
我們必須明了的。我們對人、對事一定要從﹁誠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我們以智慧觀察一樁事,這樁事若是﹁善事﹂,就決定沒有疑悔之心,
應當盡心盡力去做。世出世間法,剋實而論,就是因果的﹁相續相﹂。善因一定有善
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果因非常複雜。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世界眾生是無量因
緣的相續相。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離開﹁因果﹂,實無有
一法可得。我們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萬法無常﹂、﹁萬法一
如﹂。
佛在大乘經上云,﹁一切法,相有、體空,了不可得﹂。我們所見到的相,都是因果
的相續相。相續相能持續多久,決定於因緣。因緣相續,果報就相續。譬如以財富來
說,每個人都想發財,都想保持財富,而實際上是決定保持不住的,因為一切法了不
可得。但是要讓財富相續的時間長一點,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斷的修財
布施的因,則財富的果報就不斷的現前,這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人。
這個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事理則可以此類推。如果因緣錯了,果報就不能現前,就
變質了。這都是事實真相,即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唯有佛菩薩對這些真相看得清楚,
徹底明瞭,為一切眾生說出。我們能真誠的信守,就能自求多福。福從那裡來?自己
修善因,善果相續就是福。
由此可知,一切法沒有﹁斷滅相﹂,只有﹁相續相﹂,只有﹁變化相﹂。這才與自性
性體相應。因為﹁體﹂是永恆不生不滅的,因此它所現的﹁相﹂也是不會消失的。﹁
相﹂只有轉變,不會消滅。十法界的相沒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現前。這就是很好的
例子。
(二二)
有人說,學佛一定要﹁求解﹂,求解一定要﹁多聞﹂。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
學﹂。這個說法是對的。又有人說,學佛不須要多聞,一句佛號就能成就。這句話對
不對?也是對的。我們到底要遵循那一種?︽金剛經︾上說得好,佛不但無有定法可
說,佛實在是無有法可說。因為無有法可說,所以前面兩種說法都對。
我們要問自己如何遵循,首先必須省察自己的根性,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學佛
,所願、所求的是什麼?如果根性利,環境的障緣少,有善師、有良友,應當從﹁廣
學多聞﹂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這一生中,決定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再做廣學多聞功夫為妥當;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滿足大願。因此,前面兩種
講法都有道理。
真實的成就,決定在﹁往生﹂。往生必須建立在信、願、行的基礎上。若能真信、
切願、老實念佛。又須要建立在﹁深解義趣﹂的基礎上。由此可知,廣學多聞最要
的是深解義趣。即使受持這句六字洪名,也必須要﹁深解義趣﹂。念佛三資糧的功
夫才得力,才能決定往生。
我們看近代倓虛法師在︽念佛論︾裡講的幾個往生例子,就可以證明,這幾個人都不是
廣學多聞下手,而是從﹁一門深入﹂│一部︽彌陀經︾上成就的。所以,學一部經或學
多種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深解義趣﹂。也就是真信、真願、真能做到、真求往生
,這個﹁真﹂字最為可貴。這也是夏蓮居居士在︽淨語︾裡所謂的﹁真幹﹂,凡是真幹
的人,沒有不成就的。廣學多聞如果不真幹,如果不深解義趣,還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
這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愓,千萬不要讓這一生空過。佛法常說﹁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念佛往生淨土;古人所謂此乃無量劫中希有難得的因緣。願與大眾同修
努力,珍重!
(二三)
凡夫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
實在是由﹁業因果報相續而產生的幻相﹂。這就是佛經上講的﹁緣起性空﹂。業因果報
就是﹁緣起﹂,所以它的真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經上常以夢幻泡影,如
露如電來做比喻。這個比喻非常之好,與事實真相很接近。現代人看電影、看電視,如
果能留意的話,一定能悟明這個事實真相。自然就不會再起﹁分別、執著﹂,自然就能
﹁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之後,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還有沒有?還是有。因為你放下了,別人還沒放
下;你不執著,他還有執著;你不打妄想了,他還打妄想。這是經上所講的﹁共業﹂
與﹁別業﹂。別業是個別的。個人解脫了,超越六道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但是以往
跟我們共業的那些眾生,他仍然迷惑顛倒,貪戀世緣。所以,六道十法界的現象依然存
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後將這個現象也說得很透徹,﹁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
即﹁業果相續,永遠不斷﹂。所以,菩薩成佛之後,一定是興起大慈悲心,倒駕慈航,
來三界廣度眾生。乘願再來的,他對於六道十界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乘願
再來,來去自由,不受六道十界的束縛。雖有種種示現、說法,正如古德所說的,他們
無不是﹁大作夢中佛事,啟建水月道場﹂。從夢中佛事、水月道場,我們就能體會到諸
佛菩薩在業因果報的幻妄境中,所謂的遊戲神通。
學佛的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就是沒有看破。沒有看破,要他勉強
放下,實在是太難了!所以看破要從這裡看破,也就是真正了達六道與十界的事實真相
,了解這些現象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楞嚴經︾上說得好,這種現象乃是﹁當處
出生,當處滅盡﹂。因此,諸佛菩薩的應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從這兩句,我
們也能領會︽金剛經︾上所講的﹁即非、是名﹂的真意。就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
;﹁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是諸佛菩薩應世的真相。我們能體會到,就應當認真的
學習。先把錯誤的觀念轉過來,再把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如諸佛菩薩應世一般。那就
是﹁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在會轉,會轉就是會修,就是真修。無上菩提之果決定
能證。
(二四)
學佛就是學覺悟。要學做個覺悟而不迷惑的人,這才是真正學佛。覺悟要從那裡覺起?
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達一心。
什麼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輪迴、信有佛道可成、信有淨土可生、信善
有善果、信惡有惡報、信業因果報相續無盡,這就是﹁深信因果﹂。這其中的義理、境
界、深廣無限。如果能明瞭、能覺悟,則對人間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等這一切現象
,自然沒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間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與美滿。所
以,覺悟一定要從﹁深信因果﹂入門。
學佛在行持上必須遵守佛陀的教誡﹁嚴持戒律﹂,這句話的深意是,教我們對佛陀的教
誨要深深的理解,記在心中,並認真的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間的法
律、道德、風俗習慣,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不同,所以要入境隨俗。也就是說,我
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人群。社會人群所有的規約,我們都要尊重、遵守,才能與人和
睦相處。
什麼是﹁通達一心﹂?這是佛法的精華,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應當讀誦大乘,深解義
趣,才能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不離﹁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執著,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
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將﹁
通達一心﹂顯示無遺。此經甚深,必須細心體會,才知道清淨心中本無菩提可證,亦無
淨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之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
,是謂﹁通達一心﹂。因為離此一心,別無因果;但能通達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
,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達一心。則能入佛知見、入佛境界。
︽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
方便莊嚴。如是空、有兩邊不住,往生淨土,決定是上品上生。世間有不少學者,他們
有智慧,又有福報,但是仍然對世緣貪念不休。也就是行門中多生障礙,以致於沒有方法
超越輪迴。我們細細觀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沒能深信因果,沒能通達一心。因此,依然
執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回心明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