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嗎?-- 聖嚴法師著



                                       卍 您是佛教徒嗎?


一、民間信仰


    中國人填寫履歷等各種表格時,對「宗教」一欄,多半會填「佛教」二字;換

句話說,多數的中國人,自認是佛教徒,除了曾經受過洗,或已參加過入教儀式的

天主、基督及依斯蘭等各大小新舊教派的信徒,確知他們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餘

多多少少,不論由於自己或親屬等的關係,都和佛教的信仰有點淵源。



    這即是說,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對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國民

間而言,佛教徒的涵養很廣,因為中國人對於信仰宗教,一向是開放、涵容、多元

性的。例如對水、火、風、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對儒家所謂慎終追遠式的祖神崇拜

;對歷史偉人、名將、烈士、貞女的崇拜;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的靈物崇拜;對

歷史演義及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對各種神秘現象的鬼神崇拜等,都

能互融共存。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民間大眾對於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則

由來已久。這既為民間所需,縱然受到唯物論者及一神信仰者(基督教,天主教)的反對,
還是普遍地流行,但這些並不是正統的佛教。




二、多神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秦漢時代,當時,已經有著民間信仰的事實存在,《楚辭

》〈九歌〉之中即有河伯、山鬼等自然神的名稱。因此,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初

,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雖然由於佛經的翻譯

、流通,日積月累形成了漢文的三藏教典,闡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流類,

但那也只是屬於研讀佛經,乃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士,才會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觸佛

教的諸佛菩薩,也和接觸中國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態度和觀念相同。

所以,在民間的小說、故事等的傳說之中,神與佛並沒有差別。例如︰一般民間所

知的如來佛、觀世音,都是從通俗小說如《封神榜》、《西遊記》,及民間故事如

《觀音得道》等書之中得知,不是直接從佛經的研讀而了解的。





三、靈媒與乩童


    佛教的《華嚴經》、《地藏經》等,雖也載有各種天神地祇之名,而中國民間

信仰的多神崇拜,卻不是出於佛經的傳播,乃是來自所謂仙佛借竅等靈媒的降神,

以及一般人所得靈異的感應,最普遍的是出於鸞壇,用扶鸞的方式,由乩童或筆生

的口宣及鸞書等所示的諸神。最初多半是流傳於民間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及神話故事

中的諸種神明;但佛教在中國普及之後,也有假託諸佛、菩薩、羅漢、祖師等的名

字,出現於靈媒之口及鸞書之筆的。因為儒、釋、道三教的神、仙、聖、賢、佛祖

、菩薩,也都可能輪番出現於任何一個靈媒之口及鸞壇的紀錄,此即把佛教也視為

民間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間信仰之中,已摻雜有佛祖及菩薩的崇拜了。


    民間信仰對諸佛菩薩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願、祈福、消災、免難、延壽、除

病,乃至求財、求子、求婚姻的美滿等,這是宗教信仰的基礎動機。將佛菩薩當作

諸神崇拜,也會達成所求的目的,因為一切善神都會護持三寶,並保佑信仰三寶之

人;向佛菩薩求願,即會受到諸天善神的感應,並受到諸佛菩薩的垂憫。由於佛教

界普遍信仰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使得中國的民間大眾,對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

薩,也最感親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既然大眾以佛菩

薩作為求願的對象,當然不能說他們不信佛教。


四、佛法僧三寶


    其實,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歸信或歸敬的對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

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歸。所謂三歸

,便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具體稱為歸依三寶。



    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

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

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

謂及婆梨迦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比丘僧。唯有三歸具足,才能成為正信

的佛教徒。



    如果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間的神鬼信仰類

似;如果僅僅探究法義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當於一般的學者,看書做學問

,與自己的信仰無關;如果僅歸依僧,即與民間流行的認義父義母、拜龍頭大哥等

相近。唯有三寶具足,才能學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為他們修學佛法,所以是具體地象徵著佛法。在釋迦

佛住世時代,僧已代佛弘法;當佛涅槃之後,更需要僧來傳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

組成的團體,又叫做僧團,每一個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稱為僧人;在教化的場合,

僧人即代表僧團,分頭教化有緣的大眾。因此,佛是佛法的源頭,法是佛教的根本

,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為全體的佛教。


五、宗教的層次


    佛有現在、過去、未來,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稱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

佛。法的基本點包含著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以及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

這些便是人倫道德的人天善法。更進一步,則為解脫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

脫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薩善法。



    其中第一階層的人天善法,通用於世間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

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層次;至於第二階層的出世善法,是超越於人天,並且超越了

欲、色、無色之三界的生死輪迴,進入了解脫境界,那就是小乘的聖人稱為阿羅漢

的層次;第三階層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縛,又能不必離開生死的範圍,能

夠自由自主地來往出入於生死之間,從事廣度眾生的工作,而又無我、無人、無眾

生、無壽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一切佛寶,開示一切法寶;一切僧寶,修學並且弘揚一切法寶。僧寶包含凡夫

的出家僧尼、小乘的聖者羅漢、大乘的一切菩薩。倘若能歸依三寶,即能受到一切

諸佛、一切聖者、一切菩薩、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導、提桸、保護、庇佑,不論是誰

,不論什麼程度,都能由於各人的發心程度,和他們的善根深淺,而從三寶獲得各

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六、生天與享福


    由此可見,如果是善良的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論信的是多

神或一神,只要不違背人間的倫理,並合乎生天的條件,便可歸屬於佛法的第一個

層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應有人的品格,當盡人的職責,並修天福,憑藉所

修人天的眾善福德,死後即能還生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總比由於

專門作惡而招地獄、餓鬼、畜牲的三類惡報要好得多。



    不過,人間壽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仍難免報盡而

死。以佛教所見,天分三類︰最上無色界,其次色界,均係修得禪定者所生;最下

欲界,乃係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

率天、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個層次,一天比一天更長。最低的四天王天壽

命,即以人間五十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五百歲。向上依次遞增,最高的他化自在

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書夜,壽長一萬六千歲。不過當他們天福享盡,

即從天上壽終,還回人間,乃至下墮惡道。



    享受人天福報,猶如仰天射箭,當其勢盡力竭,即下墮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

死輪迴。羅漢則已出三界生死;菩薩雖出世間,而還入世間,廣度眾生。唯菩薩入

三界,不同於凡夫的輪迴生死,正像犯人入監獄是為服刑,司法人員及教化師雖然

也進監獄,他們卻是自由之身。



    羅漢永遠脫離生死;菩薩雖處於生死及煩惱的眾生群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及

煩惱的煎熬;而佛是菩薩所成,羅漢也有轉為菩薩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薩為榜樣

,那就是見賢思齊,發心修學菩薩的法門,即成為菩薩道的實踐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

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

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為菩薩與佛。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化區,

信仰佛教稱為學佛、修法、敬僧的「三寶弟子」,「佛」是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者;

菩薩行是「佛法」化世的軌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



    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為,確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價值;唯其既無教義的依準

,也無教團的約束,更無教師的誘導,僅靠靈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則可以配合善

良風俗,否則也能破壞善良風俗,腐蝕人心。佛教則不然,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

層次分明的教義和教儀;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代

代相承的教團及教師。釋迦牟尼世尊,是歷史明載的佛寶;佛教教義和教儀是法寶

;佛教的教團和教師是僧寶。唯有信仰三寶及歸依三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麼請問︰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嗎?


回心明主頁


199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