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生──羅益強玩全球企業的樂趣


在台灣飛利浦的30年間,羅益強運用獨特的邏輯思考方式,將各自為政了十幾年的營運單位,轉變整合為近一萬人的「台灣飛利浦集團」,不僅帶領台灣飛利浦成長為台灣最大的外商公司,更為飛利浦拿到象徵國際品質最高榮譽的日本戴明獎。

1996年,羅益強被總公司延攬進入荷蘭總部最高決策核心,成為飛利浦公司最高決策董事會5名董事的一員,也是百年來第一位進入飛利浦管理核心的亞洲人。

1999年,羅益強因心臟病突發,自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環境退休。


作者:刁曼蓬 出版者:天下雜誌

你想在工作上有什麼表現?
把老闆交待的事做好?讓那個難纏的大客戶簽下合約?改善那些浪費成本的作業流程?還是,你想都沒想過?

一位資深的傳播人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對許多事是不在乎的。景氣糟,失業率高,找一個不合志趣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也可以將就,「他們就兩手一攤說,反正我不在乎,」他無奈的說。 是因為發現自己已經錯過那個白手起家、充滿機會的年代,覺得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而放棄追求夢想;還是價值混亂的社會,讓年輕世代找不到值得學習的對象?

一位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專業經理人--羅益強,不熟悉產業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誰。他的故事放在那些揭發內幕、隔空叫陣的書堆之中,似乎也顯得靜默。 但羅益強在飛利浦30年來的點滴歷程,在現在的台灣已經很難看到,但卻也是是當前最欠缺的部份。

三十多年前的4月,30歲的羅益強,離開交大助教一職,來到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建元電子,應徵製程工程師。 不想被眼前的環境圈住,是羅益強離開之前的中學教職與交大助教的理由,在他的心中,似乎總有「往最具挑戰性的環境前去」的想望。 羅益強大學學的是物理,完全沒有機械工程背景;面試這一天他才知道,原來建元電子就是赫赫有名的飛利浦家電。 荷蘭籍的經理當天就錄用了英語不夠好,面試時還透過翻譯,而且沒有任何機械方面經驗的羅益強。

「沒有經驗,要比有錯誤經驗來得好;很多時候人與人的溝通不需要語言,我可以感受到他理路清析、邏輯思考超強。直覺告訴我,他就是我要的人」,獨具慧眼的荷蘭經理方培漢在書中說道。 羅益強不靠語言能力、不靠學歷經歷,反倒是他的天生潛質讓他進了飛利浦。更因為如此,他比其他人加倍投入學習。書中描述,一般工程師都是早上八點半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羅益強則經常在早上7點15分早班生產線開動前就跟作業員一起到達現場,傍晚再匆匆回家吃頓飯,再次踏進家門時,已經將近午夜12點。所以他的工作時間幾乎等於一天輪兩個班的作業員。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的生活,連他的父親都用江浙俚語對他說:「飛利浦沒有你這個雞蛋,難道就做不成蛋糕?」

或許花這樣長的時間在工作上,許多人難以認同,但這是羅益強的選擇,也是他的人生態度。他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成為最優秀的積體電路工程師。 建立目標,並且朝目標前去,容易說不容易做,而羅益強總是做到,這就是他過人之處。

雖然台灣在飛利浦的全球佈局中的角色,只是一個下游的加工廠,但羅益強從不畫地自限。他和他所帶領的自動化小組,在70年代開發出一套連荷蘭總公司都沒有嘗試過的驚人之作--「乖乖」QQline,這是當時世界第一台用迷你電腦操控的IC自動焊線設備,目的是取代全球普遍使用的人工焊線。 但羅益強向總公司報告這個創新成果,竟然一年都沒有消息,原因是總公司對台灣這個海外加工廠的研發產品「難以致信」。 於是一旦訂下目標絕不輕言放棄的羅益強,成為「乖乖傳教士」,只要總公司有人來台灣,他一定親自作簡報,讓乖乖亮相。終於在1981年,總公司決定根據乖乖的原理,全面開發電腦操控焊線設備,創下本土科技回流跨國企業的先例。

羅益強從不以職位作為他的生涯目標,但隨著優異表現而來的破格晉升,一再創下飛利浦的紀錄。他在3個月試用期後就從初級工程師躍升為高級工程師;3年就接下了建元IC廠的經理,成為第一位本地經理人;1988年接任台灣飛利浦總裁,成為飛利浦第一位本地總裁;1996年升任全球電子組件部總裁,並成為飛利浦105年歷史上,首位進入總部集團管理委員會擔任董事的亞裔人士。

從大處考量,是羅益強的行事風格。書中特別提到台積電成立,Y.C.Lo(羅益強的英文名字)居於關鍵角色積極奔走,就足以形容他的大格局。 現在叱吒風雲的台積電,在籌資階段其實相當艱困,後來飛利浦總公司同意在初期投資台積電超過20億元新台幣,「羅益強在飛利浦十幾年的耕耘,是很重要的關鍵」,一位在美國主持創投的專業人士在書中指出。荷蘭人願意拿錢給台積電,就是因為建元廠的優異表現,讓他們相信台灣有能力發展出專業代工的晶圓廠。 羅益強看到晶圓代工的發展,對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有極大的幫助,所以羅益強不僅說服飛利浦出錢,並且移轉技術,還要求飛利浦的實際認股比例不超過50﹪,讓台積電可以在台灣股票上市,獨立經營。 羅益強協助台積電誕生,又讓台灣半導體業站起來,但他堅守利益迴避原則,手中至今沒有一張台積電股票。

我們不想神化羅益強,他跟你我一樣,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出國留學,必須負擔家計。但他從最基層的工程師做起,到跨國企業的專業經理人,甚至成為最高決策的董事之一。羅益強的故事再次證明,想完成一件事,只要有強烈的意願並且努力執行,任何做不到的理由,其實都是藉口。



他是百年來第一位進入飛利浦管理核心的亞洲人。

在飛利浦工作的三十三年中,羅益強將台灣飛利浦發展成為飛利浦全球成長最快與獲 利最高的子公司。去年底因為心臟病突發,羅益強決定提前退休。這位具有長足國際 觀,並且對台灣高度關懷的CEO,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暢談跨國公司的多元文化與 台灣的整體發展。

問:你怎麼看台灣近來的政治、社會變化?

答:台灣社會的自信在慢慢的增加。早期覺得我們什麼都不行,別人樣樣都比我們好; 現在有些東西我們也做得不錯,大家感覺慢慢走出一些路,譬如半導體產業。 至於政治上出現的黑金問題,這是事實,恐怕要為這個現象付出代價。政治民主之後, 每個人都想取得利益,這是很自然的,而黑金也是利益團體。但是,重要的是,怎樣能 夠定好遊戲規則,並有效執行,讓社會正向運作。強人時代,政府官員習慣扮演控制的 角色;在民主政治,政府要制訂遊戲規則,這是非常專業的。

但在角色的轉換當中,出現困難,不知道怎麼轉換。同時,人民的認知也要調整,社會 大眾老是習慣把責任推給政府,政府該做這個,政府該做那個,你自己要扮演什麼角 色?例如,媒體其實在民主演變過程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從報導刺激的議題, 轉為將社會導向正面的報導。這是一個過程,但是你看得見在進步,很好的現象是社會 公益是愈來愈多,大家都願意貢獻他的一部份給這個社會。希望黑金也是一個短期現 象,就還沒有絕望。

問:你怎麼看台灣人民的素質?

答:民主真正需要的是教育。民主要成功,人民自信心很重要。但是我們有一個缺點, 社會上大部份的人沒有自己的判斷。

問:政府裡面有很多博士,為什麼會素質不高?

答:人分成兩種,一種是英雄造時勢,一種時勢造英雄。時勢造英雄的人選擇環境,環 境不好,就換;好,就待。找能夠發展的地方,不要浪費時間。這種類型的領導人,會 不斷的找能夠貢獻的人,你能貢獻我就要你,你不能貢獻就換。

英雄造時勢的人,特質在長遠的使命與眼光,有特定方向與目標。他的眼光很好,知道 激勵別人;知道哪些人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讓人們的優點通通發揮,並且能夠包 容缺點。所以,每一個人能夠做得很帶勁。

政治上也是一樣,時勢造英雄的領導者,不一定有很清楚的方向;也不會激勵組織往哪 個方向前進。往往他還會說是下面的人不行。實際上,下面是同樣的人,只是領導的人 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情緒化是民主大患

問:荷蘭民主為什麼能夠發展得這麼好?

答:是社會的力量;荷蘭社會是一個很理智的社會。每一個人很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 跟台灣不一樣。例如開會的時候,講話的人不多,可是每個人腦子裡有自己的意見。 我們今天台灣遇到的民主的問題就是,我的想法提出來,如果不通過,我就沒面子,就 是你不夠意思。理性不夠,情緒化的東西太多,這是民主的大患。

同時,荷蘭人非常尊重個人的責任。譬如,在組織裡面,你是一個老闆,但有任何事 情,一定要討論。每個人都可以講他的意見,討論之後,由老闆做決定。老闆可能會跟 你講,你這個主意不錯,但是我不採用你的建議。這時候,當事人不會情緒化地說: 「這個主意不錯,你怎麼不照我的方向走。」他會說︰「OK,這是你的責任。你要往哪 個方向走是你決定,但是我表達我的意見了。」

問:這個想起來倒有點難接受,討論的結果不是要最好的意見?

答:民主有很多時候是妥協。台灣也有妥協,但是是人情的妥協,不是為大局妥協。民 主是要為大局妥協。所以,在這個時候,你的建議可能非常好,但是在我考慮整個全局 的時候,我不能採納你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能夠非常理智地說,OK。我們就 這樣走。

問:聽起來是一群非常成熟的、EQ很高的人。

答:民主很重要的是個別成員的成熟,民主才會夠水準。

教育重點在思考、邏輯

問:人民的素質如何養成?

答: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過去控制資金、控制資訊、控制資源,就可以做所有的事 情。將來,資訊你能控制嗎?資源你能控制嗎?所以,將來真正有力量的,不是控制了 多少資源、資訊,而是消化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比別人強,他就是有力量的人。未來 社會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結構,誰的心理狀況適應得愈快,他就是贏家。

在這方面的因應,教育是重點。未來知識很容易拿到,要教育孩子的是思考、邏輯能 力,這個很重要的。思考、邏輯能力不夠強的話,一大堆資訊擺在面前,就像一大堆食 物擺在你面前,結果胃的消化能力根本不好,擺了一大堆食物給他,還是瘦巴巴的,沒 辦法享受。

現在要訓練我們下一代的,就是思考、邏輯能力,這就是挑戰。台灣教育是個令人擔憂 的議題,我們很多學生邏輯沒有弄好,是家庭教育問題。父母老是跟小孩子說,大人講 話小孩閉上嘴巴。你有兩個耳朵、兩個眼睛,但你只有一張嘴巴。要少說,要多聽、多 看。多聽、多看,這個是知識的範疇,只看到人家的經驗。但是唯有當你講,而且你也 准許別人講,這個時候你才會考慮到邏輯。因為你講的時候,對方聽不懂,就表示可能你邏輯不對。一旦聽者問出來的問題你不能 夠回答,也可能是邏輯不對。在互動之中就在訓練邏輯。不講,邏輯就可能串連不起 來;聽到的可能只是一塊塊別人的經驗。

中國很多的歷史教材都是蕭規曹隨,不鼓勵創新,要求模仿,照人家的方式去做。我們 對於自創性的東西、自己的想法,不是那麼欣賞。這方面,需要改進。

創意要靠討論、對話

問:你怎麼訓練邏輯思考?

答:你在講的時候,要考慮如果這樣子的話,能不能做?行不行得通?別人在做的時候 會碰到什麼困難?避免自己變成一個參謀。

問:你怎麼讓事情行得通?

答:你在想很多東西的時候就要用邏輯推。要避免問題丟回來的時候,不過問。他如果 能做得通,你不用去過問他;當他做不通,他回過頭來找你的時候,你要給他幫點忙。

問:如何讓同事願意回頭跟你討論?

答:這需要時間,在國外的話,比較容易。在台灣的環境,通常大家怕回頭。讓他慢慢 發覺,回來跟你討論,會得到很多東西。像飛利浦高雄有一個同事,他意見不同,都會 回來跟我爭。我就把門關起來,雙方都可以大聲辯論,談完了,同意,就好;不同意, 今天先停戰,第二天找來再談。他有時候還會拍桌子,我說你要造反。這時才會有新的 想法出來嘛!

但是有一個原則,辯論過後一定要找出解決方案。沒有解決方案,我絕對不會不了了 之。而不是說哪個聲音大,哪個就贏。

問:你在飛利浦多年工作的經驗中,對跨國企業組織文化的特色有什麼看法?

答:我們受鴉片戰爭的毒害太深,所以,老是覺得外國人看不起我們。還有我們的教育 讓我們少講、多聽、多看,所以,在團體討論的時候,我們常常是被忽視的一群,因為 我們不參與。你既然不講的話,人家當然不會注意到你。

台灣儘管講求民主多年,但是反映在很多現實上,我們是不民主的。當在討論事情的時 候,每一個人自己就變成一個完整的結構,腦筋只想自己的結構。要嘛就不講話,要講 話的時候,又只講自己的想法,別人的想法都灌不進來。

討論有如堆雪人

外國人討論事情不同,就好像是堆雪人一樣。每個人丟一塊,最後丟出來的是一個雪 人。每一個人都參與,一同慢慢在移向一個未來,變成一種綜效,變成一個有機組織。 換句話說,不同利益的團體,可以組合在一起,尋找共同的著力點。整個社會可以朝一 個方向前進,那這個組織就是一個有機組織。當一個組織可以變成一個有機組織,是因 為裡面的各種利益團體夠成熟。

問:有機組織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答:一個是個人成熟度、專業性要夠。其次,組織本身已經非常民主化、非常開放。第 三理性要勝過情緒。

問:你怎麼看台灣產業未來?

答:台灣的工業從簡單加工,變成大量加工,變成高科技加工,一直停留在加工業。加 工業再做十年應該是可以,但是十年後,台灣還能不能依靠這個加工業,還有問題。因 為很多東西別人都能做了,競爭愈來愈激烈,利潤愈來愈薄。如果我們的東西,沒有品 牌,沒有通路,生存空間就非常少,所以,將來存活的機會就容易被人家卡住了。

以往台灣試著在美國建立品牌,但是都不太成功。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是中國大 陸的市場,我們也許可以建立我們自己的品牌。我們現在要很注意大陸市場的成長,如 果用西方的市場策略去行銷大陸的話,是幫忙西方公司到大陸建立他們的品牌。如果台 灣可以用中國人的文化方式進入大陸的市場、建立品牌的話,對西方人來講,就是一個 進入障礙。

換句話說,除了西方人的市場行銷手法之外,有沒有東方人的一套市場策略。如果台灣 企業界可以發展一套東西,這套東西適合東方人的市場,而不要讓我們的客戶來適應。 那這些西方公司到東方來的話,他們可能要送人到我們這裡來上課。

不能有島國心態

問:在企業工作多年,經驗對於經營策略的形成有多大的影響?

答:經驗現在貶值得非常厲害,經驗有它的價值,但是不要依靠它太多。因為環境的變 化這麼快,往往一年前很好的經驗,一年後周遭的環境、情況改變了,不是一個完全合 適的經驗。所以,我認為,經驗、新知識、邏輯推理三樣東西放在一起才是一個形成決 策的思考模式。

問:其中哪一個比較重要嗎?

答:邏輯推理最重要,邏輯的變化不那麼劇烈,除非是基本的改變。

問:近年來一直在談全球化,這對產業發展有何影響?

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台灣非常小,台灣的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全球化 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想走上全球化,心理上的建設很重要,需要心胸開放,需要參 與全球活動。台灣因為政策因素,充滿島國心態,比較封閉,比較自我,如果我的、你 的分得那麼清楚,這對發展全球化會有負面的影響。 日本就是島國心態,日本自我的觀念很重,它握在手上的東西都不是人家的,人家的東 西它都巴不得再弄過來一點。

全球市場那麼大,要想辦法去參與,去影響它,然後你成為贏家,這個才是要走的方式。 要放眼天下,要看得很清楚資源在哪裡,但是不要把資源佔為己有。要能夠掌握這些資 源,到我要用的時候,能夠用得到它,當該貢獻的時候也能夠貢獻,就可以變成全球化 的一份子。當可以運用全球的資源,就是全球化。島國化的心胸不可能全球化。

跨國組織必須建立所謂的跨國文化,不再是你的公司是美國公司就是美國那一套,所 以,在一個公司裡面你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走上這個方向你才能夠掌握所有的資源。

人才不是籠中鳥

問:你在飛利浦這樣跨國公司工作,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答:飛利浦工作環境給員工相當多的空間,有些自己的想法,也能夠在這個工作環境中 推展。飛利浦在台灣的組織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基層,生產現場、到每個辦公廳,都非 常溫暖。而且大家非常願意溝通,一旦溝通清楚,執行的能力是出乎意料的。 如果說我有什麼一點點的成就,可以說我用了飛利浦的錢培養了一些人。這個也是這個 組織能夠一直成長的理由,就是不斷地培養人。

我記得當時很多人有不同意見,有的會說:「你開補習班啊?」我那時候講說,我們飛 利浦剛來的時候,不是從這個社會招來了很多有經驗的人來嗎?我們從這個社會得到這 些,你今天訓練了一些好的人出去了,如果能夠發揮得很好,那也是對這個社會的一些 貢獻。

那時候也有人建議,送人出國訓練要簽合約,回國要待多久之類,我是很不贊成。這樣 做只是幫這些管理者做事容易些,人才不跑,不是因為公司管理得很好,是因為有合 約。如果你認為這個人好的不得了,你要讓他不願意跑。就跟你養鳥一樣,養在籠子 裡,再漂亮的鳥也不漂亮。如果你的鳥在後院飛來飛去,老飛到你這個地方來,那個才 是最美的。 這樣子才會讓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部屬身上。因為這個人既然很重要,他應該感覺得到 他很重要,也應該感覺得到,在公司待下去應該會有發展、有未來。

問:台灣飛利浦人跟人之間很溫暖的關係,是如何建立?

答:飛利浦這裡的第一個總裁有一種使命感,要培養當地的人,後面幾任總裁也有這樣 的使命感。就這樣把當地的組織推動得很好,把人培養起來。

問:你剛才提到管理者很重要的工作,是要讓部屬感覺到他很重要,怎麼做?

答:有很多方式,例如你分配工作給他,讓他參與。對組織來講,如果這個真是一個有 潛力的人,就應該讓他有表現機會。要避免的是,不能他聽話,他就得到晉升機會,如 果是這樣,這個組織就有問題。你可以分配給他一個專案,讓大家看到他的成績。主管 可以替他安排可能的職場發展,但是這條路要他自己去走。

操守和能力一樣重要

有潛力,不表示一定能做得到,你給他可能得機會,他自己要去表現。所謂得到重視, 並不是每天跟他講好話,他所受到的批評、壓力也許更多,因為你要求他往上走。你要 對他要求嚴格一點,要對他坦白,不要讓他揣摩,不行就是不行,沒做好就是沒做好, 這樣他進步得才快。

問:培養人才最重視什麼?

答:除了他的能力之外,操守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操守不好,就算能力好,我也不會 重用。例如在外面還有一個小太太……

問:這你也管?

答:你要想想看,他在我公司做,只拿這麼多薪水,怎麼養活啊?而且通常第二個太太 都是哪裡來的?都是酒廊之類的,他怎麼會認識這些人?這些事情我都是自己處理,我 就是叫他來,把證據拿給他看,要他走路。

問:你怎麼看台灣的未來?有希望嗎?

答:應該還有很大的機會。從經濟角度,台灣做得不錯,比較要注意的是政治方面,需 要有胸襟開闊、眼光遠的領導人。台灣不可能靠自己,所以要能成為國際村的一員,同 時也應運用中國大陸的市場。用得好是雙贏,對中國市場好,讓他們使用我們的經驗, 成長更快。我們則可用大陸市場平衡國際,我們往前走得更快,就不用擔心有一天他們 超過我們,或大吃小,把我們吃掉。

台北應跑快一點,不要停留在與大陸一樣的水準,或形成與它競爭;而是把經驗往他們 那邊移。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海峽雙方都要有眼光,不做情緒上的口舌之爭,而是理 性的考慮未來。

展望未來,我覺得下任執政者非常重要,需要創造時代的英雄。除了政治、經濟與兩岸 政策,還要建立社會價值,現在黑金之所以不能去除,跟丟不掉包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