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青 | response by Gloria / since 2000 |
![]() |
藝術與身體的對話--
從BODY汪曉青個展談起 |
『座談會筆記』
從台北到倫敦,從小學教育工作者到英國藝術學院的藝術工作者,曉青在座談會上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
去英國留學之前,女性的議題一直是她想探討的焦點。但是環境的改變,造成內心以及文化上的強烈的衝擊,讓她對於男女之間的異同從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角度,轉而注意到文化的層面。
留英之前,她探討罐頭婚姻,速食愛情。但是在英國留學所產生的融合困難,孤寂感,使她對於這個議題的探討,由表象而牽入內在。除了討論女性的人際關係之外,對於女性的自我潛在意識,以及她對自己的成長軌跡,有更多的著墨探求。
作品是一個鮮黃色的背景,襯托出一個佈滿藍紫色觸角突起的球體,中間裂開一個縫隙,隱約可見內容是一個有層次的圓形物質
她在座談會上說明,『刺』所代表的意義,是努力。
整個個作品的形象就像現代女子,突破以往女性在社會中附屬品的角色,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努力達到她想要達到的目標。但是,強烈的色彩卻代表了女性無法擺脫身為客體的一面,用裝扮來獲得本體以外的肯定。作品中央的裂痕,表達了女性為了理想和傳統思想所產生的不斷的衝突,例如:心理上的衝突--親子衝突,生理上的衝突--生孩子。
方形的外框圓形的物體所產生的對話,是她自己追求藝術理想的心路歷程。方形對她言代表限制,限制了她(圓形物體)的範圍,但是藍紫色的觸角,卻不受限制,意欲自由伸展突破方框,代表了她女性意識的蓬勃生命。
|
|
『張愛玲的女性意識』
如果談到女性意識,筆者便想到張愛玲筆下,和時代抗衡作自己,敢愛敢恨的女人。
在"衝突"這個探討焦點中,曉青和張愛玲都面臨了女人加諸於女人身上枷鎖的問題。張愛玲文字呈現的便是女性在傳統壓力下,欲望無法伸展,價值被貶抑的鬱悶。諸如<傾城>中的流蘇,和<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白玫瑰,都在女人所規定的規矩方陣中,遊走行屍。流蘇雖然不畏人言,但是敵不過時代價值觀給男主角的誘惑和影響,一名女性的意識覺醒,並不能在時代中戰勝什麼。
曉青從自身出發的探討,或許在張愛玲筆下可以得到清晰的脈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