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
Extra !!!

失業?樓市大跌?經濟衰退?......過去一年,香港遭逢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大學生、社會棟樑的你,
該如何去面對呢?怎樣去看眼前的挑戰呢?教會的角色又是什麼呢?在此,我們將會跟周守仁神父探
討一下。

記:老編

周:周守仁神父 (Father Stephen Chow)

記:過去一年,香港的變化很大,請問你的整體感覺和印象如何呢?是變好還是變壞呢?

周:我認為好與壞並不是那麼容易表達出來。無疑經濟是差了,單就購物方面,茶餐廳越開越多,比
較大型的商鋪卻越來越少。但青少年消費的地方似乎越開越多,彷彿這次經濟衰退還未真正傷害到他
們的消費能力。不過我自己卻覺得香港人尚未懂得從今次的經濟衰退中反省過來,很大程度是基於我
們的領導人、政府、學者、甚至教會都沒有站出來,帶領港人反省今次的經驗。其實這是一次十分寶
貴的經驗,在過去,以色列子民與天主最親密的關係便是在曠野中的四十年。他們在曠野中四處流
徒,沒有安定居所,一切得依靠天主而不是自己的財勢,事實上,他們根本無法耕種,但當時他們跟
天主的關係是最好。可是當他們
settle down後,彼此關係開始變壞,情形就好像前幾年香港經濟蓬勃時
那樣。其實當時很多人頗頹廢,有很多奢華夢,
bubble﹝泡沫﹞越吹越大,沒有人想它破滅。現在它被
戳破了,但人們是否醒過來呢?我覺得他們只想快些復甦,好使他們再炒股、炒樓,重返前幾年的情
境。其實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學會在物質不太富庶時如何去生活。其實香港人不算窮,只是不敢去
花錢。若然我們能不依靠這些物質,或是這些物質不太穩定的話,那麼我們的生命、生活裡還有甚麼
更珍貴呢?你會否在艱難時期懂得互相幫助呢?其實香港人很好心,內地同胞有難,縱使經濟不景亦
會捐錢相助。在平日生活中,那些大僱主有沒有站出來,幫助員工共渡難關呢?不能否定部份僱主能
做到這點,但大部份都只求自保,保住自己的
profit margin。很多人說這是人之常情,但我覺得如果他們
能跟員工一起面對,有了錢便分給員工,那樣會做比較有溫
情。這些事例在《明報》有時亦會刊登

其實《明報》幾好──雖然很多大學生都看蘋果、東方。當中的溫情版報導過社會上好的一面,例如
一些很好的老闆。大致上香港的經濟當然不好啦,但港人是否在反省中呢?有沒有從中獲得一些智
慧、教訓呢?能否醒覺起來,從而知道生命中有什麼比較重要呢?人情味會不會濃些呢?對此我不敢
肯定,甚至懷疑。從前的一套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中,雖然全部都是窮人,但當中的那份溫情很
好。現在香港雖不至於那麼窮困,因為人們仍有一些儲蓄,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我們可能距離
《七十二家房客》中的精神很遠。希望那些僱主、社會領袖站出來講一些話。香港的炒賣風氣對香港
好嗎?長遠來說,經濟復甦後照樣炒賣又是否好呢?會否再有另一次
melt down呢?我們應怎樣處理自
己的經濟,運用我們的資金呢?

  記:你之前提及到整個社會有很多人仍未反省,你覺得香港的教會現階段是否較被動呢?因為相對西
方教會,不論民生或是政治,都比較少出來說話。

周:我認為香港教會中的人都是香港人,而且香港教會的領導層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整體文化氣氛。我
們香港教區比較注重穩定性,不大喜歡搖動得太厲害,所以不太高調,再加上我覺得
凡事比較低我們
教會十分注重神職修會人士的領導。其實是否一定需要神父、修女、神學家來幫教友做反省呢?教會
內的兄弟姊妹、普通教友,當中有一部份人有不錯的經濟環境,他們有自身的反省,自然可以跟神學
家、教會領袖一起反省,頒佈反省的材料,我覺得很少人站出來。另外,我們也可以寫報紙的,是否
一定要出現在《公教報》呢?帶領社會去反省是教會應該扮演的角色,作為一個先知性的角色,帶領
社會去反省,成為社會良心。只是我們比較靜,可能教區有本身的問題去面對,所以做得比較少。至
於是否被動呢?我覺得整個社會也是被動的,人人都說:「很忙」、「很忙」
…… 我們是react多,整
個香港、教區的文化亦然。
React﹝反應﹞,每有問題便反應,但不算是proactive,預先去估計問題的出
現。過幾年經濟復甦後,我們怎樣去面對那時的新香港呢?我們少看遠景,太近視,不夠遠視,所以
我們被動。被動只因你
react,只可以反應,而非回應。回應需要時間去reflect,去講,去anticipate問題,
帶領人往後一點
想。現在經濟差了,我們該怎樣去面對這個問題呢?教會其實有講過。很多時星期日
的證道、講道都涉及民生,公教報亦有寫過,我們當然不能抹殺他們的努力。但希望有一些有份量
的,由教會高層去頒出來,同時附帶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堂區去討論──起碼是一些反省。我覺得
引導性的問題會比
較好,而非一大堆文章,用聖經壓下去。

記:會否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信徒人數的多寡而局限了其影響力呢?

周:我覺得這一切須要做一些研
究工夫才能說。從文化上而言中國文化確實比較傾向穩定同較少主
動,但這不一定如此。六七十年代時,社會和教會都注重主動
上街,出聲遊行抗議、表達意見。在當
今九十年代新保守主義的文化來說,人們追求穩定、保
守。其實教區內亦有一些神父、修女幹了很多
有意義和建設性的工
作。例如有修女為commercial sex workers﹝商業性工作者,即妓女﹞提供center,讓
他們去住,亦
有些神父為勞工界、露宿者做事,只是他們不像德蘭修女那麼大型、高調,而高調並非
眨義。

記:在經濟低迷的時期,很多人可能只顧工作,努力賺錢,忽略身邊的人。你能否提議一些實際關心
他人的行徑呢?

周:我會的,不過我想先回到第一條問題再跟這條題目聯繫上去。第一條提及我們怎樣去面對經濟困
局,我正想用聖誕節來做例子。有很多人覺得今年聖誕節的氣氛比較差,不知你可有同感?那就是說
聖誕燈飾沒有以往那麼漂亮,購物的顧客少了,只有
window shopping,又或是今年的聖誕沒有那麼開
心,氣氛差了。去到超級市埸發現很多以前可以買到的聖誕禮物也沒有,你是否會因此覺得沒有氣氛
呢?這便是我想說的:經濟不景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基督徒再一次認識聖誕節的真正意義,以及將
其訊息帶給我們身邊的非基督徒。若要教會能做到這點,那麼我們便要從自身出發。聖誕節是一個十
分簡樸
的節日,因為天主子耶穌基督簡樸地誕生,誕生在簡樸的環境之下,祂誕生在人的心裡面,為
什麼二千年後仍有人慶祝聖誕呢?是不是為了一份有份量的聖誕禮物呢?是不是因為有新衫呢?禮

不須要在聖誕節才送的。
不過聖誕歌既是好聽,而當中亦藏有一份意義。「平安夜」,每個人都希望
有一份平安。雖然當中只是提及一個嬰孩誕生,但有誰不喜歡
BB呢?就是這一份simplicity,那麼simple
﹝簡單﹞的東西,偏偏能跌入人的心中,最使人有一份幻想。聖誕節就有這種法力、能力。聖誕心
聖誕食物、聖誕燈飾來得重要。若果我們能擁有這份聖誕心,便能知道什麼是平安,什麼是愛,以至
平安夜的真正意義。這顆心是指我們有沒有一顆心,容許他人進入我們的心中,把我們的心交給他。
先別說街外的陌生人,其實就算是至親,你也很難做到。你能否把自己內心最心底的說話向人傾訴,
對你的至親說:「其實你對我是很重要的!」呢?縱使你會覺得「毛管棟」、很「老土」,但很多人
都想聽到這番說話。可能聽的一方最初也覺得不太自然,但他是開心的。或是你跟他說:「其實我希
望你能寬恕我一件事情,我知道我為此得罪了你。」在現今環境下,一些人會說:「我現在賺不了很
多錢,賺得很辛苦,賺得也不多。我們可不可以花少點錢,一起捱下去呢?」事實上很少人肯講出
來,做父母的不敢告訴子女,不願流露他們的真心。子女是否一定不願跟父母捱呢?現今的青少年真
的那麼差勁,要少一點享受也不成?偏偏沒有人敢講,一切都收藏於心底,死捱死撐,誰也不想做弱
者。誰若真心承認自己是弱者,其他人便不理睬他,
reject他。聖誕心就是要像耶穌基督那樣做弱者。
只有他那份軟弱的外表,才能帶起這個最真心、最觸動人心的事實出來。天主,萬軍的天主,竟變作
一個弱小的
BB去觸動全世界人的心靈,我們又能否做到這份聖誕心呢?返回問題本身,你想怎樣去服
務那些所謂貧苦、被歧視、被忽略、被邊緣化的人、弱勢社群,首先就是我們有沒有把心交出來去接
觸他人。不是一次,不是兩次,而是定期的接觸。我覺得我們去做義工,是單向性的,只去一兩次,
而且抱著一種讓自己去體驗的心態,完全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去認識別人。若果你是可憐他人,認為
我高過你,我好過你,我施捨東西給你,施捨我的感情,施捨我擁有的財富,施捨我的時間,這樣施
捨的話,你不會認識到別人,因為對方同樣不會用真心去接受你。﹝一開始已經不平等?﹞對呀!的
確是不平等的。所以我希望如果你要做服務的話,你就一定要願意花一點時間出來,這是一份

commitment
﹝承諾﹞。在這段時間內,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中,進入他們的文化內。每一個人都有他的
文化,進入他們的文化內,從而認識他們,這才算是服務。當然你不會喪失自己,你仍會有自己的觀
點,只是你從他們的角度去明白他們的看法。接觸他們的時候,不要抱著「學。野」的心態,接觸四五
班人,你有那麼多時間嗎?他們不是物件,被你利用去豐富你的知識。他們都是人,需要被尊重的!
其實,你不須花十年廿年的時間,你可以在今年內去接觸他們,到了年底時,才檢討你是否想多幹一
年呢?不過,你一定要花一段時間,跟他們在一起。聖誕的意義是什麼?就是
Emmanuel﹝厄瑪奴耳﹞,
主與我們同在。怎樣與我們同在?便是透過耶穌基
督降生成人,跟我們一起生活,所以天主子才能明
白我們的處境,當祂明白我們的一切時,才拯救我
們。既然上主與我們同在,祂的訊息就能直接帶給
我們,不須透過先知的口,不須透過君王的口,不須透過其他人的口,卻透過天主子做人,直接告訴
我們。所以我想強調一點,做服務時不用擔心服務了多少人,人數並非最重要,
quality才是。你要enter
﹝進入﹞他們的生命裡
,跟他們在一起,去認識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其生活環境、他們遇到的問
題、挑戰。跟著,你便用自己的能力、地位、學識為他們說話。到了那個時候,你所講的才最有力,
因為你曾親身經驗過他們的經歷。了解並不是從一篇文章、一本書,理智地去了解一樣東西,而是用
你的感情、你的心去了解,去經歷過才行。例如,你去服務一些妓女,當然你不用去接客,最好是你
能從她們的環境中坐一段時間,看看她們的工作──不是入到房裡看。就算她們願意跟你分享自己的
經驗、感受,但只有你看過她們接客的環境是怎樣,你才能真正明白她們的感受,其他人是用什麼態
度對待妓女。那麼,你便能感同身受。又例如愛滋病人啦,你要親身去到他們的病房,甚至他們的家
中,看看他們怎樣生活。同時你要去一段時期,不要每次半小時便匆匆離去,用時間去跟他們一起面
對痛苦。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羅
12:15﹞中曾寫到:「你要同哭泣的一同哭泣,同喜樂的一同喜
樂。」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記:對現代人來說這似乎較難,很多人總喊忙,沒有空餘時間,並以此為籍口,不願去做。

周:如果他有籍口就無謂逼他做,對嗎?你要想想受眾的感受。那些人總喊忙,視之為工作,是
task-oriented
,半小時或45分鐘後便離去,說句「Bye Bye!」那些受眾可能盲目了,說:「你做完你的
工作,多謝你呀!」但他有沒有覺得完全被尊重、被重視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沒有空,沒有心去做,
就千萬不要做。這並不是說光是坐著,什麼也不幹,而是我們要嘗試強調、訓育其他人有這份心,準
備他們的心境。其實若果我們能接觸一些比我們更不幸的朋友,我們更能欣賞已擁有的一切,以及我
們的生命,同時它也會給我們一份力量去面對自身的逆境,反正每個人早晚都會有其逆境。怎樣從別
人身上學會這份面對逆境的智慧,對自己也是好的。可是,如果一個人太忙碌,哪有機會去反省?哪
會有機會去學習?我想講多一點,就是選擇一些乏人照顧的來服務,好過選擇那些「大路」的,有很
多人去的地方,即是那些比較出名的地方。我們可以選一些少人去的地方,好像獨居老人。其實每一
區也有獨居老人,他們是很值得幫助。還有那些傷殘人士,不一定要到療養院、醫院等地方,走訪他
們的家裡,陪伴他們也是好的,還有很多種人可以考慮。

  記:就你個人而言,你對我們這些大學生,特別是作為天主教徒,有什麼期望呢?

周:我會期望、希望我們的天主教大學生,不論現在或將來,會繼續扮演一個懂得反省,帶領人去反
省的角色,以及作為社會的良心。大學生應具備這些質素,但我卻看到很多大學生受到早年中小學教
育、考試制度的影響,對身邊的一切變得盲目,又跟隨主流,缺乏
critical﹝批判式﹞的思想方式,以及
香港人十分缺乏的
creativity﹝創造力﹞,你不認同嗎?看看聖誕的燈飾,就算在經濟好的日子,它亦不
顯得特別
creative,一樣的pattern,沒有creativity,也沒有arts。我曾接觸過一些從事廣告設計、architecture
的舊生,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香港的創作空間很窄,因為香港自稱是「商業社會」,
client-based﹝以
客戶為中心﹞,客戶想怎樣便怎樣,不可太過
creative。其實這樣很傻,怪不得在香港生活可以悶得
很。縱使那個地方好玩,你仍會覺得悶,因為全部都是差不多。去到那些
shopping centers,個個都分別
不大,只要特別一點,人們便蜂擁而至。為什麼一些
restaurant那麼成功呢?既有themes,又有jungle ……
這就是
creative!人是渴望creativity的,我希望我們天主教的大學生,在某方面而言,要有creative
thinking
,至少為社會和教會打開不同的出路,不同的看法,去應付某些事情,還要有一套倫理的標準,
這是十分重要的。我覺得我們這方面比較弱,在此我不點名,在某些
Katso中,當他們處理一些會務
時,他們的倫理標準不大對勁,是否容許自己習慣講一套做一套呢?我承認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我所
說的,但我們要將這個
discrepancy﹝相差﹞不要弄得太大,因為人是軟弱的,對嗎?很多時我們口中所
說的是理想,但不要把理想跟現實相距得太遠,至少要真誠地把兩者拉近,做錯了便須肯承認,如果
情況許可,更要願意去改變。所以我們要做社會良心,能夠帶領四週的人做反省,有
crea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以及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有一份特別的愛,特別的關懷,願意認識他們,不要可憐他
們,要去認識他們的處境,經驗他們的處境,那麼,當你站出來替他們說話,所講的一切才會有說服
力。我並不是說沒有人做,只是如果沒有天主教大學生肯做,我會覺得很可惜,信仰的意思也不大。
﹝好像為了個人,忽略了其他人﹞
是啊!會變得很個人化,先顧及自己,有剩餘時間才幫其他人,做
一些義務工作。不論你多忙,都應抽些時間去做義工,這樣對自己身心也是好的。

有一些人讀完大學之後,就沒有了堂區,信仰生活慢慢淡下來。我相信堂區十分需要天主教大學生。
希望你們離開大學之後,能投入自己的堂區去服務。不一定要到堂區裡大事高調的,因為每個堂區都
有其存在已久的文化、處事方式,所以我們要有基督那份謙遜。聖誕節就是一個好例子,空虛了自
己,再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在那裡重新認識,把自己有的獻出來,但千萬別強加於人,要慢慢去帶
出,它會慢慢改變的。如果你的建議是對的,是好的,慢慢會有人接受的。若別人不接受你,你也不
能強加於人,因為他們可能無法適應。否則,你就會覺得這個堂區不適合你,這個堂區不中用,不願
再投入下去,這種事情經常發生。他們沒有耐性,
insensitivity,使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我們要有基督空
虛的謙遜態度,這並不是叫你變得被動,不去改變,有些事的確需要改變,要給多一點耐性,給多一
點時間來讓它改變。堂區絕對需要年青人,每一個堂區亦然。就算這個堂區,甚至乎神父的阻力很
大,不打緊,時間早晚會改變它。不管怎樣,你最好有自己的堂區,這個堂區不適合嗎?可以去另外
一個堂區的。記著,歷史是上主主宰的,我們只是配合而已,我們得尊重歷史的過程,以及心存一份
謙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