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學習去敵擋別人。
2.面對伴侶之壞習慣。
「敵擋別人」是一個恩賜,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
侮辱別人是件輕而舉的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己掌握了這種技倆,無需別人的指引。但「敵擋別人」—-用坦率、清淅而又關懷備至之方式叫人面對自己,卻是刻意培養才能達致的技巧。
一.敵擋之前
只有在充滿關懷、愛和支持的環境下,敵擋對方才可成為叫伴侶成長之途,否則便只會造成不可補救的傷害。當我們不肯定別人的尊重,或在他的話語中找不著絲毫的關懷時,我們甚至不會願意聽他半句回應或批評。
真正的關懷是邀請對方成長,叫他不斷邁向成熟。關懷與愛護並不是讓對方為所欲為。接納和欣賞對方固然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石;但這些不足以替代關懷。
真正的關懷是「並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而不是無可無不可的心態。
「敵擋」是邀請對方改變,不是強制對方改變之步驟!並不以對方之改變為關係進深或延續之先決條件。敵擋亦不是一種策略,要逼使對方依從我的心意,而是提供多一選擇讓對方自由地回應,所以亦應運用簡樸的言語。
二.敵擋之目的
在與人為敵時,我們有五個選擇:
1.「我會對付你」
是一種「我勝你負--我對而你錯」的態度。依此觀點,問題非常簡單,我對而你是錯的。
只有一個結果—-勝或負。而我的目標是証實「我是絕對正確的!」
2.「我會退避」
是一種「我感到不舒服,所以我退讓」的態度。我認為情況太惡劣了而你亦根本不會聽或改變,我惟一可以選擇的,是退讓或根本對你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我所要達致的目標是逃避衝突。
只有一個結果-—雙方都輸了。
3.「我向你投降」
是一種「我認錯,因我需要你的友誼」的態度。我害怕任何衝突,所以我降服於你。這不過是息事寧人,老好人的方式。
結果是無論何時,我都是錯的那一個。
4.「我和你各讓一步」
是一種「我稍作讓步但你亦需作相同回應」的態度。目標在互相妥協。
結果是大家都部份對,部份錯。妥協有可能犧牲了真理。
5.「我關心地與你敵對」
是種「我不退讓,但我的目標不在乎打倒你,我仍與你為友」的態度。目標在要求你知道我的立場、我的價值觀、感受和需要。
結果是大家清楚知道對方的立場或感受而無損雙方之感情。
著重雙方的關係
亳不著緊雙方的關係 |
1.把焦點集中在所言所行上,而非那個人身上:
我們只是針對個人的言行。(言行是可以改變的),而非針對個人的價值(很難改變的觀感);不要把兩者混為一談。
如:
「當你在別人背後說閒話時,我感到極度不安,我極鼓勵你與他直接商討!」
「你說話太多」
而不是:
「你這卑劣小人,在人背後說人閒話…」
「你這個口水佬…」
要把重點放在所看到的事物上,而非從他行為所引申出來的判語上。過份集中在自己的結論上,只會使對方反感,認為你根本誤解他。
如:
「你和我談話時,並不望著我,請多點望著我。」
「我察覺你總是以沉默來回應我,請告訴我那是甚麼意思!」
而不是:
「你每次和我談話時,總是心不在焉;你是否…」
「每次和你說話時,你都是像塊木頭,你啞了嗎…」
要趁感覺仍新時作出回應,不要對過往的事作太多的回應,否則對方會有被騙的感覺(原來你當日是有這樣感覺,為何當日不說),或覺與現在的我全無關連。(我已改變了,你仍在秋後算賬)。
如:
「你現在的表現…」,
而不是
「你一直都是如此…」。
而在提供意念供對方選擇(對方有自由及能力選擇那些對他有好處的方式);我們對別人的回應、敵擋,並不是以為自己遠比別人優勝,也不是藉此建立自己的地位。而是為對方的好處而提供意見,盼望他能改變,有更好的成長。
如:
「關於這事,我有以下的建議—-也許你早已想過,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這事,我覺得應有出路,但我卻不知出路何在,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而不是:
「讓我來告訴你…」
「你說該怎麼辦才好…」
選擇在對方心境平和或其他可以傾談的時間,有助使對方平靜地分析問題。
簡而言之—我們所回應的是對方的行動,可觀察、描述的行為,而不是論斷對方的品格、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甚麼時間?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