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佩里〈Jacopo Reri〉發表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歐律堤斯》~~ 1750巴哈逝世
〝巴洛克〞〈baroque〉原為葡萄牙語〈baroco〉指〝不規則、變形的珍珠〞後來引申為:宏偉狀麗的藝術品
音樂特色:
〝器樂時候〞〝和聲時代〞開始,但對位技巧作品仍多。〝美聲唱法〞被譽為標準技法規範。由西歐: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四國,發展出不同音樂風貌
義大利:歌劇〈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弦樂〈維瓦第Antonio Vivaldi、科賴里Arcangelo Corelli 〉重鎮:威尼斯聖馬克教堂
法國:歌劇〈盧利Jean-baptiste Lully、拉摩Jean Philippe Rameau 〉、大鍵琴〈庫普蘭家族Couperin〉重鎮:巴黎凡爾賽宮
英國:神劇〈韓德爾Reorge Frideric Handel〉重鎮:倫敦西敏寺
德國:清唱劇〈舒茲Heinrich Schutz、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重鎮:萊比錫聖多瑪教堂
代表人物:
安東尼•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出生:義大利威尼斯
年代:1678.3.4~1741.7.28
生平、音樂:
維瓦第15歲時接受教士訓練,1703年成為神父卻決定放棄神職而還俗,致力於音樂創作,擔任收容孤女的音樂學校小提琴教師,1716年升任校長,大家稱他〝紅髮教士〞。中年一度相當富有,旦但過度奢華導致家道中落,晚年行蹤成謎。在音樂遇不凡,但也因為史料對其記載有限,更顯得這位作曲家一生充滿了神秘和戲劇性色彩。
韋瓦第一生中創作有五百多首協奏曲作品,而其本人也是個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兼音樂教師;他的協奏曲作品不但受到巴哈的重視、並引用作為寫作的範本,同時對於其
後一百多年的古典音樂協奏曲格式,奠下了基礎。他的音樂風格平易近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某一部份。韋瓦第在世時雖曾一度風光,但是當他晚年時期,人們對他作品的興趣卻減弱不少;當韋瓦第過世時,他的音樂作品在自己的家鄉逐漸被忽略,其名聲亦隨之殞落;但是在其他國家─例如:德國、英國等地─ 卻受到不少支持者的擁戴。韋瓦第慣用的協奏曲音樂創作方式,遵循快-慢-快的順序,這個順序可以包含豐富的音樂創意、展現炫麗的色彩與和聲,不只在當時、甚至之後也沿用了好幾個世代。
韋瓦第的《四季》
The Four Seasons
四季協奏曲原係出自韋瓦第1725年發表一部包括有12首作品的小提琴協奏曲集《和聲與創意的競爭》當中的前四首,他為每組曲子加上14行詩註解,這四首作品在十八世紀初於威尼斯首演以來,就已成為韋瓦第所有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曲目,在當時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
從四季協奏曲開始,韋瓦第把十八世紀之前抽象概念的音樂、轉移到後來所謂的標題音樂創作上,為日後的作曲家開啟了一個遵循的方向。但是,嚴格說起來,韋瓦第並沒有「發明」標題音樂,他只是把音樂帶進一種新的聆賞層次,目的就是在音樂中呈現出標題或是文字當中的明確畫面。
韓德爾 George Frederic Handel
出生:德國哈勒
年代:1685.2.23~1759.4.14
生平、音樂:
和巴哈同年出生,而且相差不到一個月的韓德爾,他從小便顯露出音樂的才華,但是他理髮師兼外科醫師父親卻認為音樂是最低級的職業,從小便禁止他學習音樂,想把小韓德爾培養成律師。可是當年幼的小韓德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閣樓有架古鋼琴後,便不顧父親的反對每天深夜偷偷溜到閣樓去練習。1694年,開始正式與作曲家也是當時聖母教堂管風琴師F.W. Zachow學習管風琴及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目前留下他最早的作品是1696年:為兩隻雙簧管(Oboe)和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所寫的六首奏鳴曲。
1702年他成為Halle大教堂的管風琴手。一年後,他移居當時的歌劇之都漢堡,他到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除了賺取生活費之外,還努力學習歌劇作曲,1705年發表了兩齣歌劇。1706年離開漢堡到義大利去,這段時間剛好是羅馬教皇禁止歌劇演出,而在盛行教會音樂的時期,可是影響韓德爾最多的還是威尼斯的歌劇及史卡拉第(Alessendro & Domenico Scarlatti)父子與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的音樂。
1709年,擔任漢諾瓦選侯的宮廷樂長,年底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首部義大利歌劇《Agrippina》之後,大獲成功,因此他在歐洲音樂界一舉成名。數年後訪英國並為安娜女王寫《生日頌歌》樂不思蜀、棄職不歸,氣壞了老闆漢諾瓦選侯。1715年安娜女王逝世後接任王座的竟是漢諾瓦選侯,所以在大臣安排下他譜寫有名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這首曲子深受當時喬治一世〈即漢諾瓦選侯〉的喜愛,而前嫌盡釋。後來他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一生都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他在倫敦期間譜寫了大約40齣歌劇,1737年因過度疲勞而中風,但不久即恢復健康,67歲時失明,1741年他只花了24天便譜出著名神劇《彌賽亞》(Missiah)。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大受好評。1749年為了慶祝英法簽訂和約而作的《煙火音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是他晚年的傑作。1759年在倫敦逝世,葬在西敏寺。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出生:德國埃納赫
年代:1685.3.21~1750.7.28
生平、音樂:
出生在音樂世家,9歲父母雙亡,隨大哥生活發生著名〝月光抄譜〞事件,15歲離開哥哥獨立生活,到呂內堡謀生學藝並參加當地唱詩班。1702年擔任呂內堡風琴師,不久轉任宮廷樂團小提琴手,1704年任安達斯特教堂管風琴師,後因巴哈為了趕場聽鮑克斯泰伍德的風琴演奏會而離家五百里路結果花了四個月趕不回去被老闆開除掉,而被列為不良音樂家名單。巴哈在穆豪森是個異議份子,他喜歡在做禮拜時使用大規模的音樂,搞出教論戰,後來就到威瑪去。〝鋼琴擂台事件〞:巴哈曾經和人家打擂台比賽談風琴,結果對方叫做瑪爾山聽了巴哈演奏後就落荒而逃。他在萊比錫又因為不滿薪資與工時不成正比和市議會鬧翻,結果被判減薪。
巴哈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是大巴哈一歲的表姊-瑪麗亞•芭芭拉。第二任妻子安娜•馬達蓮娜小巴哈20歲。巴哈生了17個小孩,也有人說20個。巴哈六十歲才做了爺爺,第一個孫子是卡爾•愛曼紐生的。因為巴哈的小孩太多了,所以有必要一一清點: 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斯巴斯強•巴哈:爸爸,綽號〝老巴哈〞, 〝大巴哈〞,〝巴哈爸爸〞wilhelm Friedmann Bach威和•福來得曼•巴哈:排行老二,長男,綽號 〝柏林巴哈〞,聽說老巴哈最喜歡他。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卡耳•飛利普•愛曼紐•巴哈:排行老五,三男,綽號〝漢堡巴哈〞或〝C.P.E.巴哈〞,泰雷曼的乾兒子。 Johann Christian Bach約翰•克力斯強•巴哈:排行第十八,十一男,綽號〝英國巴哈〞,交響曲的開創者之一,曾經和莫札特一起演奏過。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約翰•克里斯多福•佛雷得力許•巴哈:排行十六,九男,綽號不詳。巴哈很疼老婆,安娜想要學鋼琴,他就寫了兩冊鋼琴小曲集送給他。巴哈也很疼小孩,他有一個女兒喜歡喝咖啡,他就寫了一首咖啡清唱劇,勸她喝咖啡過量有礙健康。
巴哈死後並沒有葬在他上班的聖多瑪教堂而葬在隔壁的聖約翰教堂一直到 1894年盛約翰教堂改建才發現巴哈的骨骸,經過DNA比對確定是他的,一 直到二次大戰以後聖湯瑪士教堂重建巴哈才住進這裡。
巴哈的偶像:鮑克斯泰伍德、庫普蘭、韋瓦第、耶和華。
巴哈在《平均律鋼琴曲》的序文中說這些音樂是:「為了使心情愉快而寫。」
巴哈說:為神的光榮而奉獻才是音樂的目的。
舒曼說:在巴哈之後,我們都顯得平庸。我們受巴哈恩惠之多,如同之於宗教。
蕭邦只佩服兩個作曲家:巴哈和 莫札特,他說:巴哈總結也終結了所有音樂。
貝多芬說:他哪裡是小溪〈bach德文中意為小溪〉?根本是大海!
史懷哲說:巴哈是一個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