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儀

The Abridged Armilla

  中國渾儀的結構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的發展過程,A11_6.jpg (19391 bytes)
從二重發展成三重,從只有赤道還發展到黃道、白道諸
環的添置,每一項改進都標示著人們在天體運動規律認
識方面的進步。但在出現這些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
弊端。其一是多環迭套的結構給精密製造帶來了困難,
很容易造成各重環中心不重合,因而嚴重影響觀測精
度,二是環越多,被遮蔽的天區也就越大,影響對某些
天體的觀測,三是儀器結構複雜,難於操作。

  北宋的沈括就因唐代僧一行等人的渾儀操作複雜而
創製了新型的渾儀,新製渾儀的主要特點是簡化了結
構,如取消白道環,縮小某些部件的橫截面積,使之輕便易用,二是透過調整黃道、
赤道及地平諸圓的位置,並把它做成扁平圓環,以減少他們對視線的遮檔,元代郭守
敬設計製造的簡儀可以說是與沈括簡化渾儀結構的工作相呼應,只是他的簡化更為徹
底。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做了一些基本的變革創造了簡儀,他改變了把
很多不同座標的圓環集中在一起的做法,除去了黃道環組,再將其餘的環組分解為赤
道裝置及地平裝置;事實上現代天文望遠鏡中的赤道儀及經緯儀原理和簡儀中的赤道
裝置及地平裝置完全相同,所以郭守敬的創造可說是現代赤道儀的先驅。

  簡儀主要由一架赤道經緯儀和一架地平經緯儀組成,另外底座上還開有水平溝,
並裝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準儀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經緯儀的北極端還
設有一個候極環,用以校正儀器的極軸指向。

  簡儀原製造于元至正十三至十六年(1276-1279),與仰儀一起安裝在元太史院的靈
台之上。明正統四年(1439AD)又曾仿製原來的簡儀與仰儀,直到清初仍保存於北京的
觀象台,但康熙四十五年(1715)傳教士紀里安(Bernard Kilain Stumpf, 1655-1720)在製造
地平經緯儀時將它們當作廢銅而熔融,所幸正統四年的複製品仍存於南京的紫金山
上。

簡儀的詳細結構

回天文儀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