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大事記

1.遠古時期( -404 BC):

a.《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 節的 描
述。
b.《大載禮記·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 氣候的變
化《夏小正》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
c.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並有日、月蝕 ,新星 、恆星(甲骨文有「鳥星」、「大
歲」等名字)的記錄。
d.哈雷慧星在中國的最早記錄–《左傳》魯 文公十四年(613 BC)。
由秦始皇七年(214BC)到西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一次不漏, 惜並
無人發現它是同一顆彗星。


2.戰國時期(403 - 256 BC):

戰國時期舉凡曆法、天象記錄、 天文儀器製造、宇宙理論皆已相當完備。
a.陰陽合曆: 陽曆(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朔望月)之間的周期為十九年(加七個閏
月)

b.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c.研究太陽,月亮,行星的運動。有日、月蝕?新星爆炸的觀測記錄。


3.秦漢時期(246 BC - 219 AD):

a.漢《太初曆》─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
b.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已記載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裡。
c.已製造了測角儀器—渾儀﹙落下閎﹚。
d.漢張衡─渾天說﹙見于《渾天儀圖註》﹚。
e.已有太陽黑子,極光的記錄。
f.最早的天文著作:馬王堆帛書《五星占》,漢《周髀算經》。


4.魏晉南北朝(220 - 477 AD):
a.虞喜發現歲差。
b.祖沖之將歲差的影響引進《大明曆》中。
c.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導至二十四節氣的 安排由均勻發展到不均勻。
d.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陳卓的星圖為基礎。


5.唐代(618 - 904 AD):

張遂﹙一行和尚﹚製造天文觀測儀器,發動全國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重測二十八宿
及其他許多恆星的位置,據之以編製《大衍曆》。此次工作可視為古代天文學工作的
第一次全面檢閱,並留下載于《新、舊唐書》裡的《大衍曆議》與《大衍曆術》等兩
份重要天文學資料。


6.宋代(960 - 1279 AD):

a.多次製造大型儀器─渾儀、渾象、水運儀象﹙渾儀、渾象、計時器之總成﹚。
b.北宋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超新星的記錄。
c.蘇州石刻天文圖─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圖之一。
註:渾儀–天文觀測儀器。渾象﹙渾天儀﹚–天象模擬儀器。


7.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簡化複雜的觀測渾器而製成簡儀,另設計建造仰儀、玲瓏儀、正方案等重要天
文觀測儀器。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是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二次
全面檢校。於實測的基礎上編制《授時曆》,為我國古曆 的最高成就。


8.明清兩代(1368 - 1911 AD):

整理舊說,制作新式天文儀器,翻譯介紹近代天文知識。


9.民國以後(1911 - ):

台灣:
近期的主要活動有:國家天文台﹙二米口 徑﹚尋址階段﹙鹿林前山?﹚,參與夏威夷
Mauna Kea次微八陣列計劃,成立連續觀測太陽震波的日震觀測網(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陸:
於小行星、彗星的發現觀測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口徑2.16公尺之
光學望遠鏡啟用。

回天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