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簡介

節氣在現代人的印象裡幾乎是相當的模糊而無意義,但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卻是和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大事息息相關。須要依據節氣的變化來指導農業生產,是生活起居中不可缺少的準則,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24節氣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曆法,源自觀察「夏至」與「冬至」日的傳統。古代農業先哲觀測與分析太陽的運行,看到中午太陽在寒暑之際位置也有高低不同,夏天烈日當空,太陽位置較高,樹木房舍的陰影較短小;而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冬天太陽位置較低,影子也較長。依據全年觀測所得,選取中午陰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以陰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在春秋兩季裡發現各有一天畫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與秋分。有了二至二分以後,雖然有利於農事作業的安排,但一年裡氣候變化甚大,而二至二分相隔時間很長,因此後來又陸續制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八節,最後制定了24個節氣,平均分配到一年12個月當中,每個月在月初有一個節氣,在月中有一個中氣。現代的科學將一年分為360度,稱為周天度,從春分起算,春分是零度,清明是15度,每個節氣或中氣增加15度,因此夏至是90度,秋分是180度,冬至是270度,回到春分時是360度,也就是零度。

 

二十四節氣與陽曆、周天度之關係:

節氣

陽曆

周天度()

中氣

陽曆

周天度()

小寒

15/6

285

大寒

120/21

300

立春

24/5

315

雨水

219/20

330

驚蟄

35/6

345

春分

320/21

0

清明

44/5

15

穀雨

420/21

30

立夏

55/6

45

小滿

520/21

60

芒種

65/6

75

夏至

621/22

90

小暑

77/8

105

大暑

723/24

120

立秋

87/8

135

處暑

823/24

150

白露

96/8

165

秋分

922/23

180

寒露

108/9

195

霜降

1023/24

210

立冬

117/8

225

小雪

1122/23

240

大雪

127/8

255

冬至

1221/22

270

 

 

中國古代曆法常以歲、年、時、節、氣、候作為時間的分段名稱,其中歲是太陽年(陽曆),年是太陰年(陰曆),時是春、夏、秋、冬四季,節是指八節,氣指24節氣,而候是利用鳥獸草木的變動來驗證季節的變動,約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每一節中有三個關於動植物變動徵候的記載,所以一年可細分為72候。節氣與物候有密切的關係,節氣是表示氣候周期規律的變化,而物候是記錄植物的生滅、候鳥的往來、動物的行為等自然界生物的變化,都是與節氣相對應,因此古人就以物候為指標,指導農業生產。有些物候是以陰陽五行觀點來解釋自然現象,也有些是不合科學根據的猜測,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古人的推想,有許多是相當天真的看法。

 

我國是以農立國,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當初24節氣命名是以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的節氣景象及農作物生長情況為根據。其他地區的緯度與黃河流域不同,但氣溫變化具有相同的趨勢,而兩個地區的溫度差異在「大寒」時最大,在「夏至」為最小。因此24節氣的名稱與現象,在其他的地區不一定每個都能符合,但由於各地農民都與中華文化分不開,所以24節氣自古普遍流傳,農民沿用作為農時作業的依據,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功能。

 

 

秋季節氣與農時:

 

白露98/9日鴻雁來、元鳥歸、群鳥養羞。

秋分923/24日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寒露108/9日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

霜降1023/24日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立冬117/8日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1122/23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成冬。

 

白露是九月第一個節氣,天氣由炎夏進入秋涼的季節,早晚溫差甚大,夜間水氣因冷涼而附著在不易散熱的地面或植物上凝結成露珠點點。秋季在五行中屬金,而秋金的象徵色是白色,因此稱秋天的露水為白露。此時二期水稻已達孕穗期,早熟稻進入抽穗期。花蓮的文旦、新埔的紅柿已開始上市。「白露風,寒露雨」此時天氣已漸秋涼,逐漸開始刮起南風了。白露第一候是「鴻雁來」,秋天時鴻雁自北方飛向南方,以避寒冬。第二候是「元鳥歸」,燕子春去秋來,於秋天自南方飛回北方。第三候是「群鳥養羞」,「羞」同「饈」,是指食物,是說群鳥儲存過冬的食物,或是羽毛長得更豐盛,準備冬天的來臨。

 

秋分在周天度是180度,太陽正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從正東昇起,正西落下,表示這一天日夜等長,畫夜各為12小時,天氣不冷也不熱,秋分過後,日間逐漸縮短,夜間時間增長,天氣也漸漸冷起來。二期水稻已達齊穗期,早熟稻進入成熟期。秋分第一候是「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以後陰氣逐漸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是「蟄蟲坯戶」,坯是指細土,春天出來的眾小蟲,到了秋分紛紛又回到原來潛伏的土中,再用細土把洞口仔細的封閉起來,以避免冬天寒氣入侵。第三候是「水始涸」,涸是乾竭的意思,在華北地區春夏季水量充沛,到了秋天,秋高氣爽,水氣開始乾涸,夜間也沒有烏雲掩月,月色分外明朗,自古在中秋即有賞月、祭月的習俗。

 

寒露來臨已屆深秋,「露水先白而後寒」,露水於深秋之際,陰氣漸盛,凝成之露珠寒意沁心。水稻已進入黃熟期,花蓮地區白柚開始上市。寒露第一候是「鴻雁來賓」,深秋時節,鴻雁都已飛離,水邊的雁鳥均不見蹤跡。第二候是「雀入大水為蛤」,大水是指海水,當時民間傳說鳥雀於深秋潛入海中,變成條紋和色澤都很相似的蛤蜊以避冬。但現今的知識知道天氣變冷之際,侯鳥南飛避寒,與貝類完全無關。第三候「菊有黃華」,黃色的菊花在秋天盛開,尤其是文人墨客於此時嚐蟹賞菊,更是古時秋季的盛事。而本省菊花開放較晚,一般在十二月左右,更為考量春節與外銷市場,以燈照調節於一至三月開花,以科技的方式使花期隨心所欲的開放。

 

霜降「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古人誤認為霜和雪一樣,都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其實霜是夜間地面水蒸汽遇到更冷的空氣,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細小顆粒的霜。事實上,在本節氣時,台灣地區平地並無結霜的情形。此時水稻已屆收穫期。霜降第一候是「豺乃祭獸」,豺是像狗的動物,豺狼虎豹常連用來形容猛獸,豺狼捕到了野獸後,先陳列出來,似祭拜一番再食用。第二候是「草木黃落」,深秋後萬物暫時停止生長,常綠性植物葉片,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轉變成枯黃而後掉落。第三候是「蟄蟲咸俯」,咸俯是垂頭不動的樣子,冬眠的眾小蟲在其洞穴中不動也不食,靜靜的進入冬眠。

 

立冬是秋天遠離,以這天為冬天的開始。立冬後將天寒地凍,民間習俗也以此時進補,經過一年的辛勞,歷經寒暑,體力衰弱,須進補以恢復元氣。此時水稻收穫已結束,田間開始種植冬季裡作或綠肥作物。立冬第一候是「水始冰」,在中國大陸秋末時天氣已非常寒冷,在立冬的時候水就要開始結冰,不過冰面尚薄,所以稱為「始冰」。第二候是「地始凍」,天地之間不但水遇寒氣會結冰,土地中亦有水氣,遇冷也會結凍,因此「天寒地凍」的時候由立冬開始。第三候是「雉入大水為蜃」,蜃是大蛤,雉比一般鳥雀大,所以推想雉於冬天飛入海中,就變成較大的蛤。

 

小雪時天氣變得更冷,雨水凝結成雪,因為是初雪,雪勢不大,故稱小雪,在黃河流域此時已開始下雪,而台灣唯有高山地區才偶有降雪的的可能,平地因氣候暖和,田間仍可見到裡作雜糧或綠肥。小雪第一候是「虹藏不見」,古人認為陰陽調和時天邊才會有彩虹,而此時陰氣旺盛陽氣隱伏,所以虹也藏起來,看不見了。以現代科學眼光看起來,雨水都變成了雪,當然看不到彩虹。第二候是「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陽氣回到天上,陰氣降到地下,因此天地不通,萬物寂然。第三候是「閉塞成冬」,由於天地之氣閉塞,一切顯得毫無生機,冬季已來臨了。

回曆法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