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 [仙女] (La Sylphide) 是 塔里奧尼 (Filippo Taglioni) 是按照他女兒 瑪麗亞的體型和能力來編排的 . 該劇於1832年3月12日首演於巴黎皇家音樂舞蹈院 (即現時之巴黎歌劇院) , 這部舞劇取材於 1822年發表的諾季埃的短篇小說 [灶神特里爾比 , 又名阿爾加爾的家神] , 但作了較大的改編 。

舞劇 [仙女]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 其奧秘首先在於編導充分考慮到了主要角色扮演者的形體條件和技術基礎 . 瑪麗亞的天賦條件并不理想 , 身材瘦長 , 雙肩圓溜 , 相貌平常 . 但在父親菲利浦的幾近殘酷的嚴格訓練下 , 她終於掌握了高級嫻熟的技巧 , 以此彌補外形上的先天不足 . 在此基礎上 , 菲利浦設計了西爾菲達仙女這個角色的舞蹈 , 突出大跳、腳尖功 , 從而塑造了輕盈飄逸 , 超凡脫俗的仙女的形象 。

塔里奧尼父女共同創造的這種 "仙女"舞蹈開創了傳之後世的浪漫主義芭蕾風格 。

[仙女]的作者一反舊時舞劇的大團圓、狂歡舞蹈、華麗終埸的慣例 , 以憂郁悲傷的場景結束全劇 , 給觀眾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 這種處理既有詩意和真實感 , 又揭示出現實生活不如人意、幸福失之交臂以及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等的主題 , 使作品的容量加大 , 主題深化 。

在芭蕾史上 , 瑪麗亞.塔里奧尼常被說成是 "腳尖功" 和 "腳尖鞋" 的發明人 . 确實 , 她的 "腳尖功" 是很有水平的 , 并以此成功地塑造了仙丘西爾菲達的舞蹈形象 . 但是 , 把這一切歸功於她一個人是不符合歷史的 .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 , 巴黎歌劇院的另一位演員戈瑟蘭 (她比瑪麗亞早逝) 也能短暫地立到腳尖上跳舞 . Taglioni 只是改進了這種新舞技 , 把它推到一定的高度 , 但重要的是她運用這種 "腳尖功" 成功地塑造了仙女的形象 , 後人竟相仿效 , 腳尖功成為 "女舞蹈家表演不可缺少的部份。"

同樣 , 被譽為 "塔里奧尼舞裙" 的浪漫主義風格舞裙 (薄紗製成的筒形長裙) , 也不是服裝師 拉米 個人的發明創造 , 而是幾代人努力的成果 . 1830 年瑪麗亞主演 [Flora and Zhephyr] 時穿過的長裙 , 很像後來的 "仙女長裙" . 1832 年拉米才為她設計了這條大受歡迎的長裙 , 它符合瑪麗亞.塔里奧尼的體型 , 又能突出仙女的飄逸輕盈的性格 。

這種長裙像一口吊鐘 , 它是用純白的綢子與重疊好多層的薄紗製成的 , 質地柔軟而輕飄 , 外形優美宛似云霞 . 整件舞服的上邊是細腰、緊身的胸衣 , 露出頸部 ; 袖子寬而短 , 露出兩臂 ; 下邊裙子的長度過膝到小腿以上的部位.除了胸前佩載著一朵小花外 , 衣服上沒有過多的裝飾 . 背上裝點著用漿過的白紗做成的小翅膀 , 像征著飛翎的仙女 . 這一創造後來一直被沿用作為浪漫主義芭蕾的象征 , 其後有很多舞劇都采用了這種白紗長裙 , 人們把這類作品統稱為 "白色芭蕾 [white ballet] , 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舞蹈風格。

 

圖片劇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