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认为,地球与地表物质的作用是地球质量与地表物质质量间的万有引力,与两者的质量M;m成正比。求地表物质的加速度约去了m。但事实上强调了地表物质自身的质量是问题的关键。没质量就没重力加速度。电子当然有质量。重力加速度当然是g.
我复:“您可以思考一下,地球的质量组成中,电子的质量贡献。” 是强调地球产生所谓重力,地球内的电子质量也是产生引力的主要贡献者。问题应该是清楚的。
附有关《以太随动》在该论坛的贴,供参阅,批评。
WG理论与迈克尔逊实验 - 跳出"以太"引力牵携的框架
帖号:42184
跳出"以太"引力牵携的框架。
在WG理论中存在一个关于"以太随动"的情况,它是把存在于惯性物质框架内空间中的WG以太分成两个部分来处理。
1.由于WG象中性粒子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特性,惯性系物质框架内的空间不是封闭的,外部及其它惯性系的WG速度以太对它有渗透,部分会被吸收。
2.惯性系物质框架内的物质粒子处于WG的幅射和吸收的动态平衡状态,该框架微观空间存在惯性系物质自身对外的WG幅射,这就是所谓与框架随动的部分以太。
一般说来,大质量体的运动框架,象地球,内部空间以太的随动部分是主体,迈氏实验的情况则是上述情况的直接证明,而小质量体则相反,正如钢盘引力拖动等实验的情况。
关于“宇宙引力暗物质”的"WG理论"研究简介。
本人从事一个关于“宇宙引力暗物质”的"WG理论"研究。 它给出以下的结论: 1.宇宙引力暗物质由“引力微子”组成的主要实验证据.(见附一) 2.光-空间暗物质的“波粒干涉驻波态". (见附二,含暗物质WG以太特性介绍) 3.强相互作用源于“宇宙引力暗物质”的宏观压强效应. (见网页 http://wgtheory.xiloo.com/c7.htm) 4.关于稳态基本粒子“宇宙引力暗物质”宏观压强效应下的液滴模型. (见附三及网页http://wgtheory.xiloo.com/c8.htm) 5.“基本共振频体间的动力学效应”下建立的电磁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和几个电磁学实验定律的理论导出。 (见网页http://wgtheory.xiloo.com/c12.htm) 关于暗物质“引力微子”的质能值的理论计算,计算原理及实验证据 参阅:网页http://wgtheory.xiloo.com/c9.htm
[[附一]]: 暗物质由“引力微子”组成的主要实验证据
1. 暗物质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有关事实证据
在研究和观测旋涡星云中旋转星体的速度和位置间的关系时,物理学家在银河旋转曲线中发现异常,与开普勒理论不附观测发现,在星系发光区域以外,物体的转动速度与距离无关。这是说,不同距离上的物体具有相同的转动速度。 根据开普勒定理,行星绕太阳运动速度v和轨道半经间的关系满足距太阳较远的行星的速度比较小。这个关系适用于绕大团块中心星系旋转的星体。 对于这一观测异常,我们能够作出的解释是,所谓的星系空间并非是什么真空,是由一种微子量级的引力物质弥散于整个的空间。因为这一物质不能自身发光,它是不可见的。 另一个实验例证发现于1983年,据银河系中心2 x 10^5光年,命名为R15,它的视速度大于465 千米/秒。根据天体物理学理论,产生这样高的速度只有在银河系总质量十倍于可见物质时才有这个可能。而且,这十倍于可见物质的质量并不是聚集于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而是相对均匀分布在银河系的整个空间。
2. 暗物质既不是死星,也不是宇宙尘埃或重子。
开始,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应该是一些气体物质,如氢气或其它分子。然而在对氢气分子的研究中,他们没有发现21厘米吸收线。这些观测结果表明,氢分子的密度不可能大于10^-6 / cm3 。继而使用精度更高的光学仪器,他们可以断定,氢分子的密度小于10^-12/ cm3。
通过采用类似的光学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在银河星系内部的空间,暗物质不是氧,锂 ,碳,镁,铝,铁,硫或硅。。。它不可能是任何化学元素。
通过对宇宙X射线的测定,同样可以排除暗物质是离子化气体的可能性。因为大量的宇宙尘埃会引起星空的昏暗,物理学家排除不可视物质是宇宙尘埃或死星的可能性。跟据定量计算,物理学家发现,在任何银河星团中的宇宙尘埃仅是可见星体质量的百分之一。
如果,短缺的宇宙引力质量是死星的质量,它必需是可见星体质量的十倍,这必然会使星体轨道计算发生困难,最终导致计算结果与观测值不相符。再则,根据宇宙微波背景幅射的强度,天体物理学家同样可以证明暗物质不是死星或暗淡下来的星系。
3. 暗物质不是光子,也不是中微子。
目前,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宇宙中光子和中微子的数量密度几乎是相同的,大约是每个立方厘米为400,其光子能量对应的质量是1.1x 10^-36克。它对宇宙平均质量密度的贡献是很小的。
4.4 x 10^-34 g /cm3 < < r o
ro是宇宙质量密度的临界值,这说明,光量子不可能是暗物质。根据WG理论对光物质的描述,由hn 表征的光物质并不是暗物质的主要部分。
然而在1980年,一些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宣称,中微子的静质量不一定为零。尤其是之后的原苏联的一位物理学实验小组宣布,电子中微子的静质量为6 x 10^-32克。
而且,由于中微子数并不随着宇宙的暴胀而减少。所以,中微子对宇宙密度的贡献应该是:
2.4 x 10^-29 g / cm3 > r o
众所周知,当宇宙密度大于临界值ro,宇宙将是有限而且是封闭的(现行宇宙星系总质量仅是临界值的0.05% 粒子物理学家希望在宇宙中发现一些比中微子更小的“微子”,即某些不能从目前的实验室中被观测得到的“微子”以解决暗物质的组成物质的认证问题。宇宙暗物质由“微子”构成作为保留的一个前提假设,从逻辑上分析,也成了唯一的前提假设。
WG理论在这种前提假设下作了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1. 这种大量的引力微子引力叠加的实际宏观效应是什么? 结论:它是强相互作用的本源。
2. 它与基本粒子及基本粒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关系? 结论是,”引力微子”是基本粒子的基本组成物质,稳定的基本粒子是“宇宙强压(力)”下的“雾滴”,数理模型中的三个稳定态与质、电、中子实际相符。
3.上述数理模型下提供的对“基本引力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德波罗意、封伯格对光的所谓静质量的观测实验计算值完全相符。
由此我们认定,我们的这项研究可能会揭示出物理学中的一些现象的本质。
有关细节我会用简洁的方式继续介绍。譬如,我们认证上述基本引粒子组成基本粒子的事实依据是什么?三个稳定态的数学基础,与物理学已有理论间的关系(饱和气中的雾粒现象)等等。
如有兴趣批判上述观点或认为对您自己的理论、观点有参考意义的读者可以参阅网页的更多内容:
http://tzr.home.sohu.com or http://oocities.com/tongz1
[[附二]] 暗物质WG以太特性 引力微子WG组成的暗物质事实上具备了以太,(或更形象地说“速度以太”)的特性。可以简述如下: 引力是WG的基本属性,但粒子间的直接引力非常微弱,不足以此相互团聚形成更大的粒子。即是说WG属于弹性粒子范畴。 除以上构成以太的基本特性外,暗物质WG以太还有以下非常独特的性质:
1. 宇宙整个空间WG引力微子的引力叠加,产生空间WG以太压强。 WG理论下的强度计算值与强相互作用相当。在引力微子WG亦是组成基本粒子的研究假设前提下,给出基本粒子宇宙强压下的“液滴”模型。有与质子、电子、中子相对应的稳态解。 2. 引力微子WG平均速度具有与光速相当的量级。 3. 以太的“粘性”极小,在巨大以太压强下,具有极强的场作用效应。 4. 引力微子WG在宇宙空间中的质量密度极小,量级为10^-28G/cm^3,对于非高速态的运动物体,以太的作用非常微小。然而,它的数量密度却极大,在1埃直径的球壳面受到空间中引力微子WG的撞击次数量级在10 ^8-14次/秒。 5.WG具有比中微子更强的渗透性。
正是以上的WG具有的独特性质,保证了光的波粒驻波态的光速传播,也是WG理论研究电磁场作用,理论导出三大电磁实验定律的重要基础。
WG理论下的光的传播可以用实验来模拟。 用特制的高频分子束射抢将气体分子以超声波的频率射入空气中。我们可以检验它的直线传播性、径向“波压”(相当于光压)、干涉,衍射。。。
简单说来,光源激发出的WG粒子束(注:基本引力子WG的粒子束,WG在WG理论中被证明为是组成空间暗物质和基本粒子的一种微观粒子,质量的理论计算值在3.6x10^-43g的数量级) 与空间暗物质以太(参考附件WG以太特性〕产生相互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粒子束作用以太,产生以太波动;以太波动反作用源(注意,任何源的激发是满足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的力学体系) 使源的激发呈现受迫胁振状态。这种波粒作用与反作用呈现的物理图象和数学形式是典型的驻波,具有光的所有波粒两象性的特征。 该模型还表明,其它源〔指非光源〕的束射粒流与“WG”质能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波粒二象性就会比较明显。然而,对于粒子质能相对于WG的质能极大的重粒子束,则主要呈现粒子特性。
[[附件三]]:
光、暗物质、和基本粒子
1 暗物质的主要特性与光的传播
在我前面贴出的“光和物质本性研究”中讨论了“基本引力微子”组成暗物质的理由(下文我们把“基本引力微子”简单称作“WG”).即是说,暗物质在宇宙空间中的存在确认了一个间单的事实,即空间中确实存在着光的传播媒体。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述“WG”的暗物质具有作为媒质必需具备的一切特性。譬如:其组成粒子WG 比光量子、基本粒小得多;具有万有引力的特性;是长程力,具有叠加的性质。
由于粒子间的万有引力非常微弱,暗物质的组成粒子WG之间不可能以此形成强相互作用而组成更大的粒子,这是已经被物理学确实证明的事实。暗物质的组成粒子属于弹性粒子的范畴。
2 光度学测量的方法原理和光传播的媒体质量。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既然暗物质是光的传播媒体,为什么天文学家不能通过光学仪器发现这种物质?我们的回答是:现代的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测量发光物质的色温或发光体的温度来确定发光体的质能。这种方法给出的质能仅包括发光物质的质能和有关物质的动能。即是说,如果光的传播确实是通过暗物质这个媒体,上述方法对宇宙总质量的测量结果当然不包括所有的光的媒体质能本身。WG作为光的传播媒质基体,我们可以更直接地称它为光物质。
3. 暗物质的组成粒子,光物质WG充满整个宇宙空间并渗透微观世界。
我们首先必需指出的是,这一要点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假定,它是一个已经被天体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充分证明了的事实,尤其是暗物质的发现,使它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根据以前的讨论,我们确定暗物质实际上是光的传播媒体,它由一种基本的引力物质WG组成,这一事实将在以后的一些章节得到进一步定量定性的验证。
本节3的实验证据
(1) 微波背景幅射。
天体物理学家使用哈勃射电望远镜,指向宇宙最深空间,发现仍然存在着强度为2.7 k的微波背景幅射,这显然是宇宙空间存在光物质的不可辩驳的事实。
(2) 基本粒子间的光物质的交换。
近代粒子物理学证明,所有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光子的交换,这当然是光物质存在于基本粒子间的微观空间这一事实的最可靠的依据。
4. 所有的基本粒子由光物质WG组成。
在我们一开始提出这个论点时,一些物理学家总是不同程度上表示反对。然而,下面相关的物理实验却毫无保留地证明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实验证据1. 基本粒子的湮灭。 所有的物学家应该都了解 ,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中,当电子和它的反粒子正电子相互作用时,将全部转化为光能。 这种湮灭效应同样发生在正反质子之间。事实上,科学家发现,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存在着它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一例外地转化为光能。
实验证据2. 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光能的发射或吸收。 这是一个我们值得强调的事实,所有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光量子的发射或吸收。这个事实对于要点3的成立是充要条件之一。 这最基本,简单的事实,当然更是无可辩驳的。这一道理与分子组成物质,或原子组成分子,逻辑上是完全相似的。 当然,我们可以例举更多的实验事实来证明上述的三个理论要点,考虑很多实例读者完全有能力自行处理,这里我们仅给出下面两例示意 。
实验证据3. 所有各类物质都具有万有引力的通性。
物理学已经清楚地证明,所有我们已经认识的物质,无论是宏观或微观物质,譬如说是银河系,地球,一片木头,分子,原子,甚或是任何基本粒子,全部都具有万有引力的通性。
实验证据4. 物质具有确定的总能量值
大家知道,所示物质总能量的公式适合所有种类的物质状态。这些状态我们已经提到,在本质上是由光物质组成。如果某物体质量是M,显然,只有当它全部转化为光能时,它才能处于最高的能量状态。 根据光的电磁波波动理论,光态时的动能和势能是相等的,而且,光态时的动能是 动能 = 二分之一西格玛MC^2 所以,这时的总能量是动能的二倍,即为西格玛MC^2 当然,这比相对论的解释要本质,简明得多,因为它是客观的事实。
5. 暗物质或称之为光物质构成宇宙的“速度以太”;成为光的传播媒介。
本质上来说,要点4 可以直接从以上三个要点给出。“速度以太”这名字出自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他的研究文献中他觉得应该存在着类似“以太”的物质,其主要特性就是“速度以太”。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一些年里,物理学家们断言光是纯粹的能,它必需是没有质量的粒子。然而所有的事实却表明,光物质具有引力相互作用特性,充满整个宇宙并渗透于微观粒子间的空间。
我们知道,引力相互作用太微弱,不可能作为组成粒子的结合力,从而形成更大的粒子。况且,万有引力是一种长程力,这些原因表明,在极短程内粒子间只能表现出弹性斥力的性质。这就是说,宇宙空间光物质具有的作为“以太”物质应该具有的所有性质。另外,它和宏观或微观物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互作用。它的平均速度应该是光速,因而是名符其实的“速度以太”。
6. WG 理论和经典“以太”说。
在这一问题上,我尚需不厌其烦地讨论WG理论和经典以太理论间的区别。因为经典理论假设的失败,学者自然会考虑到所谓WG理论是否是重蹈经典理论的复辄?但以后读者会发现,情况并不是那样简单。
我们都了解,经典以太理论是建立在一个主观假设的基础上。它设想存在着一种绝对静止的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空间并渗透于微观世界。因而它必然是传播运动的载体,其切变系数必定是钢的1000倍。
19世纪末,物理界有大量的实验设计试图测定这种以太相对于某些物体的速度。其中著名的实验是迈克尔逊实验,但该实验没有观测到任何预期的干涉条纹。
对照经典以太,这种光物质WG的速度以太并不是一个主观假设,它的存在已经得到有关微观背景幅射及基本粒子物理学等所有实验的证实。在我们这个理论中的速度以太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的部分可以因引力的作用或其它的作用机制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客观上存在着比地球大气和地表面更完备的随动机制(下文,及实验设计基本原理中我们将会专门介绍)。
从这点上我们来分析,迈克尔逊实验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这种理论解释。当读者研究过第六章中提出的有关“粒子基体”模型的分析证明后,可以更直接,清楚地理解地球大气是怎样使其中的光物质媒体与之随动的。
科学家否定经典以太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假想的以太必须具有比钢大1000倍的切变系数。至于我们这一理论中光物质媒体的切变系数究竟如何呢?
由于光物质媒体以太本身具有万有引力性质,引力的特性是长程力,其组成粒子的平均速度为光速,间单地说,它特殊的光速态就是它具有特殊切变系数的自恰的原因。事实上光物质WG组成的速度以太就是光传播事件信息的最好的媒体。
为了便于比较经典以太和光物质WG速 度以太的性质特点,我们归纳成表格如下:
表4.1(略)
7. 光量子和光物质WG
我们提出并证明,事实上存在着具有引力特性的光物质的基本元粒子(或称之为基本的引力子),但这却不是我们过去了解的光量子。我们称之为WG。在主网页(http://tzr.home.sohu.com)的第五章,我们计算了它质量的理论值为3.6 x 10^-42 克与主要的实验观测值完全相符。不言而语,它客观上充满了整个的宇宙空间并渗透于基本粒子间的微观世界。根据WG理论,光量子是光物质WG以太空间中的一种波粒干涉现象。具有驻波的数学形式。当然这已进一步为暗物质的发现所证实。光量子hn(n表示频率) , n 的值域 (0,无穷 ) 具体被解释为驻波的特性,这是说,光量子的传播,它在它的传播空间,并不存在着自始至终的光量子的粒子状态。光量子是体系受到激发时,体系发射或吸收一定量值的WG脉冲。WG以太的特性决定了h的值,WG的激发频率 n 则由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所决定。从物质波理论,我们进一步了解,hn 并不是光量子的特殊表示形式,所有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一般物质、甚至宏观物体都可以用hn 的形式表示,它是物质的普遍表征形式。光的波粒两象性本身证明, 光是通过实际存在的空间媒体得以传播的,完全不是象相对论者认为的,光是纯粹的能量,在真空中的传播无需媒质,载体。
WG the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