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WG理论对电,磁学主要实验定律作出的理论推导 |
作者:tongzr(xxx.xxx.xxx.xxx) 2003/02/13 21:50 | 字节:17K 点击:5次 帖号:28480 |
当前论坛: [挑战相对论]讨论区 [hongbin.bbs.xilu.com]![]() |
互换联接:原创作品,搜集原创,支持原创 |
12.1 光,电,磁理论中的实验定律
物理学发展至今的有关电磁学理论都是基于库仑定律,毕奥沙伐定律,安培环流定律等电磁现象的定律,即使发展至今的麦克斯韦场论,也是基于这些定律的统一形式。量子力学以能量形式及粒子量子化特性带来的重大的突破也仅是对电磁性质数理描述方法的发展。至于电荷为什么相互作用,怎样相互作用,作用本质机理怎样,却不是这些实验定律本身所能解决的。
12.2 两种基本“频体”间的波动干涉效应在我们建立了“粒子基体”(简称B体)稳定态的结构模型之后,电,磁相互作用的本质可以说几乎成了一个很简单的,明了的动力学问题 。 我们已经知道“粒子基体”稳定态是建立在宇宙总的“光物质WG”的吸收和辐射的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粒子基体”对外的辐射频率应分解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作为质心的“B体”的振动频率νB ;二是“B体”核外WG云的辐射频率νw 。显然质心的振动频率较轨道WG的辐射频率低得多,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频谱,且νw >> νB 。具体就质子体和电子体来比较,质子体的外辐射以νw 为主,称为高频体;而电子体的外辐射以νB 为主,称为低频体。 我们知道,振动物体具有如下性质:振动频率相同或比较接近的两个物体间会发生共振现象,或是说振动可以互相吸收,而频率不同的物体间振动会产生相互抑制的现象,这就是共振原理。 我们研究质子体处于质子体的相邻空间(或电子体处于电子体的相邻空间)的情况。 图.11-1 http://www20.brinkster.com/tzr9/c12.htm
相同频体相斥的动力学机理 图 11.1 (b) 图 11.1 (c) 显然,对于每个单独质子体,原来图 11.1 (a)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它们相邻表面发射的WG驻波频率是相同的,会产生波动原理下的共振现象,或是两质子体间的WG的对流,而且距离愈近,两相对表而共振(或WG的对流)加剧,其动力学效应是相互排斥。而且,不难用数学方法推导,这种“斥力”的强度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库仑斥力的情形,支持这种解释的条件,就是WG波粒,驻波间的相互作用,作用传递的速度是光速。 图 11 – 1(c)的情形是不同频体的粒子相互接近(质子处于电子的相邻空间)的情况。与图11.1(a)不同之处是它们相对表面的WG辐射。因两质体固有的WG辐射频率截然不同而相互抑制。对每一个质体来说,与外部空间的总体平衡被打破,产生的动力学效应是相互吸引。当然,这种引力的强度也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2.3 “ 电荷量子化”的本因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不管是质子型的高频体或电子型的低频体,它们都处于对同一个外部空间即同一个宇宙空间的吸收和发射的动态平衡之中,具有同样的质心“B体”。显然,同一基本质子体对外辐射的WG的通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电荷量子化”的本质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找到稳定的分数电荷的本质原因。反过来说,“电荷量子化”的基本事实正是证明上述电相互作用本质机理解释的最有力依据。 12.4 电,磁学主要实验定律的理论推导。物理学界都知道这个事实,电磁学的所有理论是在三大实验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事验定律只是说明它们产生了这样的作用,满足这些数学关系。但却并没有说明这些作用的产生原因和本质机制。库仑定律,或者量子力学关于电相互作用中带电粒子交换光子的学说,都无法解释所谓正,负电荷互相吸引的动力学机制,这类似乎简单的问题,原因在于这些实验定律,以及定律给出的能量关系,完全没有涉及产生这类作用的动力学机制。所以物理学只能认为电场是一种 特殊物质。这“特殊物质”的用词确实表示我门尚无办法深入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本质原因。正象以往的科学家曾用燃素来解释火及火焰,可是最终却发现火是由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它是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而产生的物理现象而不是什么燃素的所谓特殊物质所引起。 12.5 电量与WG通量本章,我们论述了基本稳定的“带电”的“粒子基体”就是我们熟知的质子和电子,它们质心都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质量,相同的质心半径。通过WG的辐射和吸收,都与相同的外部总体系保持 动力学的平衡状态。因此,稳定粒子的电荷量是相同的,电荷是“量子化”的,不存在稳定的分数电荷 。我们可以用 物理学方法 和术语来表达 :对于一个稳定的带电基本粒子,它对外的WG辐射,穿过包围该粒子的闭合球面的通量是一个常量,也就是说,所谓电学中的电量这一物理量是可以用带电的物体对外辐射WG总的通量来表示。而电相互作用的大小也可以用相邻带电体相互间交换WG的具体情况来表示(譬如单位时间交换WG的数量)。 物理学总是要把一些物理特性数学化,数学已经为计算闭合球面的通量问题提供了成熟的方法。利用曲面积分,我们直接导得电学的“高斯定律”,进而,可根据波动作用强度与距离的反平方关系以及与电荷量的正比关系导出库仑定律,“WG”理论对电相互作用本质机制的研究结果使电磁学三大实验定律的理论推导成为现实,它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也是成熟,简单,不具争议的经典方法。 第十三章 WG以太涡旋和磁场效应 13.1 WG 的吸收或释放场与WG 以太旋涡的复合场下面,我们准备用WG理论在对电场本质原理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讨论磁相互作用。当然,我们不是去研究这些作用的性质,而是去了解这种作用的产生原因,它的作用机制。我们要了解和搞清楚下面的一些问题:磁场是什么?两个磁极间为什么产生磁体相吸或相斥的作用?磁场到底是特殊物质,还是某种物质的运动状态? 从形式上,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我们可以首先研究电子的运动与磁场的关系。电子自身处于一种类空轨道的状态,它具有吸收WG趋于满轨道状态的倾向,因而电子在空间产生一种 WG的吸收场。同时,考虑“安培电流体”的情形,电子一般处平几率运动态(原子轨道上的几率运动).在空间对WG以太作用产生一个空穴形WG的旋涡场。 我们用动力学知识检验这种旋涡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旋涡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它与电磁学的左右手定则完全相符。 如果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将“原子”的运动变成类似电子的高频状态,由于“质子”本身是处于一种“满轨道状态”,加振加旋后会产生“WG”的释放场,如旋涡场的复合场,这种场的性质与电子的空穴型旋涡场的性质相反。我们把WG的吸收场(或发散场)与WG的旋涡场的复合运动状态称作磁场。我们在已有的数学理论中非常容易地找到处理上述问题的适当方法。 13.2 电,磁实验定律理论推导的数学方法设电子处于“安培电流体”状态,又定义基本旋量单位为b0,我们用计算极限的方法来研究包含P点的面积元,设由内部存在的“安培电流”产生的旋涡对P的强度的贡献,即所谓的空穴型WG旋涡强度为BW,有
我们只要令常数部分 K· b0 = b (韦伯), 则BW 的值就是磁场强度实验定律中的B (特斯 拉)。 进而我们讨论,对于一个闭合曲线所包围的平面S作曲线积分:
如果上述积分 则WG空穴旋涡相对于S面的平行分量的合作用不为零,因而在S面法向有一定强度的电荷通量,即电流效应。有 式中的常量μ0 实际就是磁导率 。 过去的电磁理论用处理“旋涡运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验问题,是属于非机理性的引入,属于实验定律范畴。现在我们完全明白,用“旋涡”的数学方法方能正确处理磁场的问题,它的根本原因在于磁的运动确实是实物粒子及其以太的涡旋运动问题,它与流体中的涡旋具有相同的运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