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題綱】
《完璧歸趙》
撰曲: 王勝焜
此獨唱曲是王勝
焜特為此演唱會撰寫。內容取材於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
事,表達智勇雙全的忠臣甘犯險報國的情懷。秦強趙弱,秦王欲假
借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寶玉「和氐璧」。本屬布衣之身的藺相如甘冒風險,攜璧
入秦,若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到秦廷後,只見秦王將璧玉傳給美人觀看,這
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換城,於是假稱璧有瑕,取回璧玉後表示同歸於盡,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此曲描寫相如決定連夜派人攜
璧返趙,自己留下應付秦君。他深知欺騙大王論罪當
誅,但也明白先國後家之道,決意向秦王請赴湯鑊之刑,即使果真殉國,尚幸膝下有兒可繼承大志。
《沈三白與芸娘 -上卷》- 原唱者:林家聲, 陳好逑
灌錄年份:1979年 撰曲:楊石渠
此曲題材選自 沈三白所作的「浮生六記」
之「坎坷記愁」一段,內容經過增刪,加強了悲劇感。沈三白,既非達官,亦
非名士,是個不見經傳的布衣。唯情操高尚,既不追名,也不
逐利,待人處事,重情義、守信諾,在貧困逆境中仍豁達樂觀,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地對待生活,實是寒士中的佼佼者!對其妻子芸娘之愛, 尤其深摯。此曲上卷描述三白因不容于父親, 被迫遠走他鄉, 面對妻離女散, 萬般無奈之情。此曲難唱,因為
唱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唱功外,對內心感情的掌握還要很準確,層次分明,才可發揮曲中神髓。
《題紅記》原唱者:林家聲, 馮玉玲
灌錄年份:1957
撰曲: 葉紹德
根據明代同名傳
奇編寫,描述宮牆內外的一個愛情故事。說是有一風流才子在禁宮高牆外徜徉﹐見宮中流出的脂粉河裡飄一片紅葉﹐葉上有幽怨題詩。才子珍藏起紅葉﹐又另選紅葉
題詩﹐於小河上游放下。題詩之宮女又恰巧拾得此紅葉。二人憑詩互相傾慕,後來才子佳人終得因紅葉共結連理。此曲與後來撰寫和灌錄的《紅葉題詩》同一故事,
且同屬葉紹德手筆。
《天姬送子 -下卷》原唱者:林家聲, 陳鳳仙
灌錄年份:
1968年
撰曲: 蘇翁
此曲分上下兩
卷: 上卷《槐陰別》
寫玉帝七女因憐董永,私自下凡相許, 後為玉帝所知,
命她速返天宮,兩人訣別於槐陰樹下; 下卷《天姬送
子》 講董永高中狀
元,途經槐陰樹, 七仙女特送回她
為董永誕下的愛子。此下卷包含了一些昆牌子《天姬送子》套曲的唱段, 著重吹打敲擊
樂,是一齣場面熱鬧的大排場戲。
雖用廣東白話唱出, 但唱腔的處理, 又有別於其他曲
式。
[粵劇早期的昆牌
子,曲文與昆曲是一樣的,由於受地方語言的影響,曲調稍有變化。粵劇昆牌子唱詞句格多用長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的,但為數不多。昆牌子的使用也是借用
曲調填詞,但與高腔牌子不同的是比較注重套式。]
《三夕恩情廿載仇 》原唱者:林家聲,李寶瑩
灌錄年份:
1968年
撰曲: 葉紹德
此曲是按《三夕恩情廿載仇》第四場之「盤夫、放夫」的故事重新整理, 灌錄成唱片, 曲詞優雅,激情動聽。 故事背景為元朝末年, 儒生范文謙一家
被害,幼歲逃亡,懷著血海深仇,寄居寺門,改名為趙孤生。 邂逅宦門千金,
以為入贅權門,可掩藏身份,豈料嬌妻是仇家女,國恨家仇,夫妻恩情,難捨難離。此曲是一齣純文戲,
寫盡了父母仇、兒女情、夫妻愛的複雜感情。唱者非投入非常
深摯而細膩的感情, 加上成熟的唱功, 不能演繹出以三
日的情義如何能化解廿載的仇恨。
《庵堂重會》原唱者:林家聲, 李寶瑩
灌錄年份:1989年
撰曲: 葉紹德
此曲改編自薛覺
先先生名劇《花染狀元紅》庵堂重會一節。青樓名妓花艷紅誤以為遭狀元余鳳聲拋棄, 萬念俱灰, 遁跡空門。
後與鳳聲重會於庵堂, 竟生出重重誤會, 經多番解釋, 最後得冰釋前嫌, 團圓收場。
演繹余鳳聲一角, 感情必須拿捏得
準確, 要冤氣但絕不能
輕佻。
《朱弁回朝 –
送別》原唱者:林家聲,吳君麗 開山年份: 1971年 撰曲: 葉紹德
七十年代初,粵
劇在香港正值危急存亡之秋。
此劇乃林家聲「頌新聲」劇團演出的救亡之作。 處此艱難市道,
一個純悲劇的文戲,居然能賣個滿堂紅,不單令行內行外刮目相看,對粵劇重燃信心,還改變了觀眾認為林家聲祗能獨擅武場的偏見,對他能夠運用內心感情,細膩
造手去演活這清風傲雪的朱弁,讚賞不已。當時<澳門華僑報>有這樣的評論:
「頌新聲的《朱弁回朝》,給港澳粵劇壇送來了一股清風,使粵劇觀眾迷呼吸到清新氣息。如果粵劇界的人士都能排演健康的劇目,排
除舊習,認真演出,消沉的粵劇壇,勢將會出現一個局面。」
「送別」一節寫
宋臣朱弁出使金邦, 因拒歸降而遭遣
冷山牧馬。 期間得悉金主對
己有不容之意,得公主襄助(實則兩人已互生
情愫),渡頭泣別,唱
出一段動聽的主題曲。 要單以唱腔來表
達二人惜別時的複雜感情,甚考功夫。 林家聲先生多年
來未有把此曲灌錄唱片,只在舞台演出。直至最近則夥同蓋鳴暉灌成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