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保健站/簡介高溫環境作業注意事項及相關疾病


高溫作業

  依據民國八十七年修訂的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高溫作業"是指勞工工作日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達第五條連續作業規定值以上之下列作業

      一. 於鍋爐房或鍋爐間從事之作業

     二. 灼熱鋼鐵或其他金屬塊壓軋及鍛造之作業

     三. 於鑄造間處理熔融鋼鐵或其他金屬之作業

     四. 鋼鐵或其他金屬類物料加熱或熔煉之作業

     五. 處理搪瓷、玻璃、電石及熔爐高溫熔料之作業

     六. 於蒸汽火車、輪船機房從事之作業

     七. 從事蒸汽操作、燒窯等作業

     八.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高溫作業。

綜合溫度熱指數計算方法

   一. 戶外有日曬情形者。

      綜合溫度熱指數=0.7×(自然濕球溫度)+0.2× (黑球溫度)+0.1× (乾球溫度)

    二. 戶內或戶外無日曬情形者。

      綜合溫度熱指數=0.7×(自然濕球溫度)+0.3× (黑球溫度)。

     三. 時量平均綜合溫度熱指數:

        (第一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一次工作時間+第二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二次工作時間+……+

          第n次綜合溫度熱指數×第n次工作時間)/(第一次工作時間+第二次工作時間+……+   第n次工作時間)

溫作業作習時間標準

 

    最大綜合溫度熱指數

作息分配

輕工作

中度工作

重工作

 可連續作業   

30.6

28.0

25.9

 75%作業25%休息

31.4

29.4

27.9

 50%作業50%休息 

32.2

31.1

30.0

 25%作業75%休息 

33.0

32.6

32.1

 **輕工作是指僅以坐姿或立姿進行手臂部動作以操縱機器者。

 **中度工作是指於走動中提舉或推動一般重量物體者。

 **重工作是指鏟、掘、推等全身運動之工作者。

常見的健康危害

  1.中暑 --死亡率相當高,是所有與熱環境有關的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

  • 原因 : 在高溫作業環境下,人體的熱調節系統因為過度負荷而失去作用,停止流汗.

  • 症狀 : 皮膚乾熱,呈紅色或斑點,發燒,體溫高達40.5℃以上,嚴重者神智不清,易怒,感覺寒慄,甚至於昏迷,精神狂亂,痙攣,而至死亡.

  • 緊急處理 :  早期發現徵兆,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使體溫下降,並儘速送醫.

   2.熱衰竭

  • 原因  : 於水份及鹽分的流失,導致有效血容不足所造成.

  • 症狀 : 皮膚濕冷,蒼白,還會排汗,體溫正常或稍高,患者會感覺虛弱,疲勞,暈眩,嘔心或頭痛,此外,心跳加快,動脈壓下降,嚴重者嘔吐,甚至失去知覺.

  • 處理方式 : 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及適當鹽份,一至數日內可恢復.

  3.熱痙攣

  • 原因 : 可能是因為鹽分流失,肌肉過度疲勞所導致,不過,真正機轉仍不明.
  • 症狀 : 肌肉抽筋,疼痛,可以發生在工作中或工作後.
  • 處理方 : 最重要是休息,並補充適當鹽份.

  4.熱疹(又稱粟粒疹或汗疹)

  • 原因與症狀 : 環境的溫濕度太高,皮膚上汗液無法蒸發,因而阻塞汗管,使汗腺發炎時, 皮膚上會起疹子,並且發癢,稱為稱為熱疹.

  • 處理 : 除了設法改善工作環境外,保持個人衛生也是非常重要.

 

高溫環境下的安全問題
  • 手掌出汗導致操作的問題

  • 鏡片易生霧氣

  • 灼傷,燙傷(熔融金屬,水蒸氣,高熱表面)

  • 熱疲勞

誰容易罹患高溫環境疾病?
  • 年紀大,或肥胖的人

  • 對熱不適應者

  • 穿著不透氣或厚重衣物者

  • 身體有脫水,發燒,感染,或剛施打疫苗者

  • 本身有其他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者

  • 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時

高溫作業勞工之健康評估

1.病史

  • 曾否從事高溫環境之工作

  • 是否使用個人防護具

  • 有無重大疾病或慢性病

  • 是否抽菸,喝酒

  • 是否正在服用藥物

  • 身高,體重,體能狀態

2.理學檢查及評估

  • 皮膚,心臟血管,呼吸, 神經,骨骼肌肉系統檢查

  • 血壓

  • 飯前血糖,腎功能,電解質,血紅素,尿液

如何預防高溫作業危害

1.環境改善

  •  避免空氣溫度高於皮膚溫度

  •  隔離熱源或使用防護屏

  •  增加風速,降低空氣濕度

  •  增加熱蒸散,減少濕氣來源

2.減少暴露

  •  適當環境偵測與監控

  •  調整工作時間或季節,以避開最熱時段

  •  提供可以休息的涼爽區域

  •  增加人力,避免超時工作

  •  適度用機械取代粗重工作

  •  依溫濕度狀況,配合法規之作息時間表

3.個人訓練與防護

  •  新進人員給予適當訓練與教育

  •  主管及勞工共同接受訓練及教育

  •  增進個人的體適能

  •  工作中補充足夠水份及鹽份

  •  使用適當防護具或熱隔離裝置

4.危害之辨識與預防

  •  利用職前及定期體檢做健康評估

  •  學習辨識高溫環境危害之早期徵兆,及警急處理

  •  高溫工作場所以海報標明高溫環境危害之症狀

 


請尊重著作權,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