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Study Online


巫 达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彝族两个村子的个案研究》

第二章,历史背景与彝族的内部分布


第四节 族稱

(一)從"羅羅"、"夷族"到"彝族" 彝族之所以被稱為彝族,源於"夷族",這個名稱至少在民國時候已經很流行了,常和"夷人"、"夷民"等交替使用。許多著作正式採用這些名稱作為現涼山彝族的族稱。這個時期出版的與涼山彝族有關的書籍有:四川都督府主持的並出版的《峨馬雷屏邊務調查表冊》(1912),彝人曲木藏堯寫的《西南夷族考察記》(1933)以及《寧屬調查報告彙編》(1939),黃炎培的《蜀南三種》(1941),莊學本的《西康夷族調查報告》(1941),四川省教育廳的《雷馬屏峨記略》,蒙藏委員會編的《寧屬洛蘇調查報告》(1942),四川省建設廳的《大小涼山之夷族》(1947),中國西部科學院的《雷馬屏峨調查記》(1935),曾昭掄的《大涼山夷區考察記》(1945),楊成志寫的《中國西南民族中的羅羅族》(1943),徐益棠的《雷波小涼山之羅民》(1943),任映蒼著的《大小涼山儸族通考》(1943),林耀華的《涼山夷家》(1947),江應樑的《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1948)等等,都採用"夷""儸"作為現在涼山彝族的他稱。又如,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 過涼山時,為了安全通過彝區,前鋒劉伯承與冕寧縣彝族沽雞支首領沽雞小葉丹喝血酒結盟,沽雞的部隊被編為一個支隊,並頒發一面旗幟,上面書寫"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紅軍在涼山境內張貼的佈告也是用的"夷族"、"夷人"等稱謂。其中一則由紅軍總司令朱德簽署的佈告是這樣的: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夷人太毒, 苛捐雜稅重重,又复妄加殺戮。 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 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 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 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 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 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朱德 (摘自《涼山彝族自治州概況》) 在那個時候,"夷族"是他稱,是漢語的稱法,但後來也為彝族自己所接受。"羅羅"則是彝族原來的自稱,元朝的時候曾在涼山設立"羅羅斯宣慰司",現在的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仍自稱"羅羅"或"羅羅頗"。羅羅這個名稱後來在涼山卻演變為蔑稱,與"蠻子"一詞等同,所以涼山彝族特別忌諱有人這樣叫他們,往往為此而大動幹戈,這種情況現在仍是這樣。曲木藏堯所著 《西南夷族考察記》中提到:"還有'夷人'的稱呼,是當地漢人對猓玀的平常稱呼。但遇有夷漢爭執時,漢人就把向來對他客氣的稱呼'夷人'放擲,仍改用'猓玀'或稱'蠻子'。"(曲木藏堯 1933 :3-4)。莊學本在《西康夷族調查報告》(1941)中"名 稱"一節中說:"夷族'本來是一個廣泛的西南夷族的總稱,惟本文所指為'羅羅'一種民族,即寧屬各地所稱的'夷族'或'夷人'亦僅指'羅羅'一種民族"。"夷族在歷史上所見的名稱很多:周時首稱'盧',《史記》有'烏氏裸',漢時稱'西南夷',晉稱'爨',唐稱'盧廘'、'烏蠻',元稱'羅羅',尚有未知的名稱很多。近年都稱'猓猓'、'猓玀'或'盧廘',最近為避免民族間之誤會起見,又經民族學者一致書作'羅羅'。"(莊學本 1941:1) 以下僅舉1940年代西康省主席、軍閥劉文輝給莊學本的《西康夷族調查報告》所寫的序,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政客對"國族"以外的"宗族"的態度。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正是從"他觀"的角度認同了一個族群。 西康夷族調查報告序 寧屬羅羅,在吾國各民族中,其文化不惟遠遜漢族,即蒙藏各族亦所弗及,而數千年來,恃其強悍之性,深閉固拒,竟能不為漢族所同化。不第如此,且進而同化漢族,今佔其全族人口什九之白夷,其先皆漢族或藏族也。羅羅既具此特質,更有廣土眾民以濟之,故最號難治。清代於其地置戌,其意惟在防變,而乏一勞永逸之計。國家有數十萬樸質勇敢之民而不能用,亦足惜矣。昔孫子以為製勝之道,在知彼此之情狀,為治何獨不然。夷考昔人載藉能明著羅羅之全部情狀者,可謂絕無。士大夫弗屑措意,出入夷巢之負販走卒者流又不足以語此,則政府之措施,庸有待焉。 余在民國十六年接防西康以後,即先以調查為重,以求知其情狀,故在廿七年建省委員會接收寧屬時乃懲前毖後決取同化政策。製定剿夷計劃,期以五年,分別清剿頑強黑夷,以立威信。凡投誠夷地縱橫達百里者即置一政治指導區辦理管教養衛事宜。復於兩鹽邊境置夷務指導所十,徐對夷民灌輸各種常識,以圖同化。此余治夷大概情形也。 上海莊君學本對邊境情狀素極留心,足跡遍青康各省,前年赴寧屬考察,初意本不在夷務,以其學養有素,對夷務獨能深入,以八月所得,成夷務調查報告一巨帙,識鑒精到,敘述詳瞻,循覽既周,鉅細畢見。其整理夷務兩原則與軍事政治文化各辦法,尤與余若符契,得此而後治夷之道愈有以日信。因亟為代印,以資流布,莊君若更有餘暇,加以補益,使成專著,其有裨於後之經邊者當尤不尟也。 民國三十年五月西康省政府主席 劉文輝序 當彝族作為這個族群的稱謂時,它即具有了象徵的含義,它包含了具有某種特徵的群體。彝族的情況,自從"諾"和"曲"被誤解為"黑"和"白"以後,彝族人自己也接受了下來,並被其象徵含義所左右,表現出不同的亞族群認同。以甘洛縣為例,從曲木蘇(次亞族群名稱,下詳)的角度出發,如果他們是在和"黑"(諾)對應比較時,就要強調"白"。顏色作為象徵符號表達了不同的族群認同。從土司統治區的人的眼裏看,"諾"地方的人野蠻,不開化,是不好的,和漢語所說的"生蠻"相吻合,而自己是開化的,靠近政府的,是好的,故強調白;而在諾地方的人的眼裏,自己是正宗的彝族,保留了彝族的傳統,不屈服於政府勢力,不效仿漢族的傳統習慣,他們稱曲地方的人為"赫蘇",意為"外面的人"。意思是與自己有差異,是和漢族接近的彝族。國家權力(土司)可以在彝族群內部區分次亞族群認同:國家權力所及的土司管轄區是"曲木蘇"次亞族群,而非土司管轄區或說國家權力影響小的地區是"諾木蘇"次亞族群。這種認同是通過族稱和顏色詞的同音而產生的象徵結果。田壩土語的人對外也稱諾蘇,只是針對其他土語區諾蘇時才自稱曲木蘇。由此可知,在甘洛縣,兩個彝族次亞族群分別自稱為諾木蘇和曲木蘇的原因是歷史上國家權力影響了次亞族群的不同認同。 (二)涼山彝族的自稱:諾蘇 涼山彝族自稱"諾蘇"(Nuo Su) ,"諾"是詞根,"蘇"是後 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某類人或具有某特徵的人,相當於漢語的"者",可譯為"……人"。"諾蘇"即"諾人"的意思。但是,"諾"是什麼意思呢?學術界卻有許多爭論,主要的論點有以下這些: (1)李永燧:"諾"、"黑"同源說 李永燧(1993;1995)認為彝族族稱"諾"和"黑"有關: "'諾'和'黑'同出一源,但兩者的語音發展不完全同步"。"一個群體以'諾'為名,看來與尚黑有關,但也不過是以當時的群體心理為背景,得名後這種心理可以持續至今也可以在某些時候有所改變或補充,對此我們應持歷史的觀點"。他認為彝族自稱"諾"來源於"黑"但不是黑的意思。他說:"'諾'源於'黑',但又不等於'黑',這無論從語法上或語意上都是如此。'諾蘇'由'黑'和'人'組成族稱,指的是以'黑'為標記的群體。'諾蘇'並非'黑色的人'。我們說'諾蘇'含有'黑'義,只是就其詞源而言:'諾'來自'黑',用作族稱後形容詞'黑'的原義有了變化。'諾蘇'非'黑族'或'黑人'。" (2)朱文旭:彝族尚黑說 朱文旭(1993)認為"彝族自稱按照字面直譯就是'黑人' 或'黑族'的意思。這類似於滇、川、黔白族和湘、鄂土家族尚白,自稱'白子'或'比玆'"。"彝族以黑自稱'諾',還表示彝族奴隸社會中的統治者'黑彝'等級。黑彝通常以彝族主體民族成分自居,這與彝族社會中以黑為貴的文化現象不能說沒有關係"。"彝族以黑為貴還突出表現在服飾和器皿以黑色為貴的習俗上。" (3)伍精忠:彝族不尚黑說 伍精忠認為""諾"有三義:黑色、主體、窺視,認為彝族並不尚黑。彝族送靈《指路經》上有三條路:黑路走入地獄,白路進入天堂,還有一條花路介於兩者之間,呈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由此可見彝族並不尚黑。 (4)戴慶廈、胡素華:"諾"非黑說 戴慶廈、胡素華(1993;1995)認為"諾"是彝族族稱,與 "黑"無關。他們列舉了許多彝語方言和彝語支語言來証明,彝族自稱"諾蘇"與"黑"無關。他們認為這兩個詞是同音詞, "諾"僅是自稱,不能由此而說彝族是"黑族"。 (5)作者的觀點 彝族的"黑"、"白"不是皮膚的黑白,不是人種的黑白,而是觀念上的黑白。這種觀念上的黑白,首先來源於彝語"黑"(nuo)、"白"(qu)兩個顏色詞與彝族內部等級(ranks)名稱的 偶合:貴族等級為"諾(nuo)",平民等級為"曲(qu)"相同。而"諾"和"曲"在古代可能是兩個族群,"曲"即"邛",是今涼山地區的原居民。歷史上"邛"的分布很廣,以邛都(今涼山州府所在地西昌市)為中心。據《後漢書》記載:"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汙澤,因名為邛池,南人以為邛河。後复反叛,元鼎六年,漢兵自越巂水伐之,以為越巂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俗多遊蕩,而喜謳歌,略與牂柯相類,豪帥放縱,難得制御。" 古邛都的東、東南、南邊以金沙江為天塹與夜郎、滇等政權相鄰,北達臨邛。臨邛即今雅安邛崍縣。華陽國誌說:"雅州邛崍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也。" 另據《史記》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彝語裏的"黑色"叫阿諾(axnuo)或諾(nuo),與彝族諾等級的 "諾"(nuo)發音相同;"白色"叫阿曲(aqu)或曲(qu),與曲等級的稱謂"曲"(qu)發音相同。於是,許多人稱諾等級叫"黑彝",稱曲等級叫"白彝"。這是一個誤會。其實很簡單,如果"諾"翻譯成"黑彝",那麼"曲諾"就應該翻譯成"曲黑彝"。再假設 "曲"是"白"的意思,就要翻譯成"白黑彝",顯然,這是不妥的。另外,與漢語相反,彝語形容詞修飾名詞時,形容詞要放在名詞的後面。比如,"紅花"彝語的語序是"花+紅"。依此類推,假如"曲"是白的意思,"諾"是"彝",那麼,"白彝"在彝語裏應該是"諾曲",而不是"曲諾"。因此,我認為彝族分黑彝白彝的說法本身是錯誤的,是套用漢語語法造成的誤解。


[回首页 Back to homepage] [上一节Prev] [下一节Next] [回上页Back]

给我来信Email me:wuda999@yahoo.com

上次修改时间:2001-05-23 1:53 AM

版权©香港中文大学;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