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在不少民族的神话中,充满对死后另种生活的希望与 想象。关于大地之下的"冥府"和彼世生活的神界描写,构 成神话的大宗。 古埃及神话的冥界主宰大神奥西里斯死而 复活的故事深入人心。"奥西里斯的阴间审判"是世界上记 录最早的死后惩罚的观念。这种要津位置,使奥西里斯成为 尼罗河神(死而复活象征尼罗河的每年定期泛滥)和农业之 神(象征季节的循环:冬天的死亡与春天的复苏)。 《伊莎塔 尔下降冥府》是巴比伦神话的一大经典。种子和植物神坦姆 兹落到了下层宇宙(冥府)中受难(象征播种),他的情人 爱神兼大地肥沃之神伊莎塔尔为救他而自愿闯入冥府(象 征肃秋)。其中,则把下层宇宙描绘得极其阴暗、肮脏,令人 恐惧、绝望,把下层宇宙是与"死亡"同义的观念,表达得 淋漓尽致。后因大地荒芜、诸神营救,两位生殖、生命之神 才得以战胜死亡、返回上层宇宙(象征再生)。从此,春回 大地,万物复苏。 希腊神话涉及冥府的篇章就更为丰富。冥 界之后珀尔塞福涅本是谷神得墨特尔之女,一次在野外采 花时,大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跳出来劫走了姑娘,并强 娶她为冥界王后。她母亲谷神悲痛欲绝、四处找寻,致使土 地荒芜、天下饥馑,最后,主神宙斯出面调停,准许女儿每 年春天回到妈妈身边,所以大地每年荒芜一次、繁荣一次。 希腊英雄、竖琴大师俄耳浦斯和女英雄、"人类的灵魂"普 赛克都曾为了寻求爱人或经受爱情考验而各自下入冥府。 这表明,冥府的普遍含义是"死亡",只有英雄神的力量才 能克服它的淫威,这个无情无光的下层宇宙,与充满永恒生 命、生殖和爱情的上层宇宙相对应。而人间这个中层宇宙, 则是宇宙上下层间的中介 在原始神话里是个空间的缓 冲地带,到高级宗教中则成为时间上的过渡。人间的本质不 论在神话或宗教都充满"中和"的意味。 中国上古神话有关下层宇宙的描写略而不详。《楚辞. 招魂》篇记录了这样一段警诫、呼唤游离人体的灵魂(如病 人,不要误入下层宇宙的咒语: 魂兮归来! 君无下(降)此幽都(冥府)些! 土伯九约(弯曲成九道), 其角(疑角)(疑角〔(音"疑",意为锐利)些! 敦(月眉〕(音"梅",脊内侧的内)血拇(手指), 逐人(马丕)(马丕)(音"丕",疾走的样子)些! 参(同叁)目虎首, 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归来(以吃人为甘美)! 恐自遗灾(自找灾难)些! 王逸《楚辞章旬》解释说,"幽都"是地下世界的首府 (地下后土所治),"地下幽冥,故称幽都"。而"土伯",则 是冥府的大将("后土之侯伯")。他长着凶恶的虎头和利角, 守卫冥府之门。 但冥府内的情形怎样?《招魂》没有描写。下 层宇宙的景观如何,上古其他典籍也很少记载。与别族神话 的冥府不同,上古中国的幽都,并不是《招魂》的作者所设 想的灵魂的唯一去处,因此,它告诫灵魂:东南西北、天上、 地下等各个去处都不值得向往,唯有故土才是舒适的归宿。 上古神话中这种深刻的爱恋故土精神,一直遗留在近代中 国人的心灵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爱恋故土的深情和传统的 观念。而上古的幽都,与我国死亡观念受佛教影响后形成的 冥世景观,大不一致。后者认为,任何人死后都要等待同一 个"阎罗"来审判,这与埃及的奥西里斯审判倒颇相似。 在上古的灵性世界中,关于天界(上层宇宙)异境(同 层宇宙中的仙境)和神怪之地描绘颇多,乃至对梦境的神奇 亦有大量的叙述。唯对于这幽冥险恶的下层宇宙没有正面 的铺陈。除了《招魂》中的星点旁涉,就只是在《左传》中 透露了些许信息:郑庄公的亲生母亲武姜,因支持幼子段夺 取郑国政权,而遭到郑庄公的流放,郑庄公发誓说,"不及黄 泉,无相见也!"(见《左传.隐公元年》。) 这是说除非到了黄泉,否则决不相见。说 明古人心中确有"黄泉"的存在,还肯定了人到黄泉之后仍 有知觉感情可以"相见",亦即可以过另一种生活。但这是 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黄泉世界的具体风貌如何?古籍资料均 未言及。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下层,我们看见一个动物 神在用力地托住大地。有人认为这就是土伯的形象。在上古 神话中,这是相当珍贵的资料。 (在日本古籍《古事记》中,有关于"黄泉国"的专门描写。据 说,男神伊邪那歧命追踪妹妹兼妻子的女神伊邪那美命,到了黄泉国 (冥府)里,但看见亡妻的变形后感到恐怖,转身逃走,女神非常愤怒, 双方角逐一番,断绝了夫妻关系。从此,黄泉国与阳世分庭抗礼、永远 对峙。) 无疑,中国古代也曾广泛流行对冥界(阴间)的信仰, 因此,古人极其重视墓地的观测、选择("风水")、营建和 葬礼、葬式。"观测墓地风水"的知识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专 门的学问。早在史前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已有这种文化现 象的萌芽。 (参见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六章第一节《鬼魂崇拜》、 第二节《古代丧礼和葬礼》。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81一206页。) 关键在于,为什么这种极发达的死后生活的观 念,在神话中却得不到相应充分的表现? 上古神话缺乏冥界描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有可能 涉及到民族心理的某些特点,如: 一、乐观主义。中国民族 的心往往充满实际的乐天精神,其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生活 中比较实在的事物上,容易发现生活中积极可取之处。即使 对现实生活有所不满、批判,也不会流于悲观、绝望,或转 向对另种生活的渴望。因此,他更多注重现世生活的延续 ("长生")。 二、现世主义。中国古代文化以"中庸"为本。 表现在神话上,形成重视中层宇宙(人间、世界)、以人为 本的特点。而上下层宇宙并未受到本体式的崇拜(或恐惧), 因而,有关的神话也为数不多。 三、缺乏宗教上的罪恶感和 惩罚观念。因此,虽有明界观念,却无"地狱"神话。西汉 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有关神话才蔓延开来。上古神话的 这一特点,不适于高级宗教的萌生与发展。 与上古神话不同,近代搜集到的神话则不乏下层宇宙 的故事,其中有些珍品甚至没有受过高级宗教观念的渗透, 相当质朴地变奏着"死亡与复活"这一永恒的神话主题;体 现了神话思维对力量(而非信念)的崇拜,对人类感情(而 非利害的抉择)的眷恋。 珞巴族神话《宁崩鬼》生动刻画了一个人间英雄阿巴达 尼(太阳的女婿)闯入地下世界的无畏形象,通过死而复生 的故事,表现了斗争意志与恋旧情绪的奇妙混合。阿巴达尼 与兄弟阿巴达洛斗争并击败了他。达尼用咒语裂开大地,使 达洛跌了进去,又随手往地缝里扔了一个核桃。过了整整三 年,核桃树苗长出了地面,达尼想去看看达洛究竟怎样了, 便带上弓箭,顺着核桃树根一直下到地底。在核桃树根的下 面是通往宁崩鬼住的地方。达尼来到了宁崩鬼的住地,看见 一个宁崩鬼看守着一个枯瘦干瘪的人。这人一见到达尼,就 叫了起来:"乃尼、乃尼(达尼的呢称)!雅洛、雅洛(达洛 的昵称)!"达尼在这人身边坐下来,让他在自己头上抓虱 子。这人一边给达尼抓虱子,一边"巴达、巴达"地流着眼 泪,眼泪滴到了达尼的头上。达尼明白了,这就是达洛。达 尼要救出达洛,让他脱离宁崩鬼的地方。 达尼拉弓搭箭对准看守达洛的宁崩鬼射去,宁崩鬼死 了。但这时所有的宁崩鬼都从外面回来了,他们一拥而上, 撕扯着达洛的皮肉往嘴里填。开始的时候,达洛还"乃尼、 乃尼;雅洛、雅洛"地叫了几声,但不大一会儿就剩下一块 骨头了。达尼把嚼食达洛皮肉的宁崩鬼一一射死了,最后只 剩下了一个老宁崩鬼,他的乳房很长,像个皮口袋似的搭在 肩上,达尼怎么也射不死这个老精怪。老宁崩鬼向达尼猛扑 过来。达尼拨出别在腰间的弯柄小刀,老宁崩鬼也拿出了 "达马当拜"(珞巴语"编织木梭"的意思),他们展开了你 死我活的残酷争斗。达尼和老宁崩鬼正厮杀得不可开交时, 飞来了一只乌鸦,它朝着达尼叫道:"乃尼、乃尼懊懊,快 砍倒地上的竹子。"原来,宁崩鬼住的地方周围是一片大竹 林。达尼听了乌鸦的话,急忙砍倒了一大片竹子,留下了很 多竹桩子。老宁崩鬼追赶达尼被竹桩子绊倒,戳死了。达尼 砍了他的头,这颗头变成了一只黑鸟飞走了,就是现在的宁 山鸟。 达尼战胜了死亡回到家里,他对着达洛的尸骨念咒: "过五天我来叫你,你若真是达洛,就'呼又呼又'地答应 我;你如不是达洛,就发出别的声音。"过了王天,达洛 "呼又"一声复活了,站在火塘旁边。 ………… 这篇冥界神话,不论是亡灵的形象还是诸鬼的形象,都 极为鲜明。冥界位于核桃树下的地底,但周围却遍布竹林, 这想象极为奇特。在精神上,达尼虽然憎恨并杀死了兄弟达 洛,但兄弟之间的情谊却久久不能忘怀,甘冒生死之险闯入 鬼域,用意志与力量战胜了死,杀死了鬼魅,救活了弟弟。 行为上的这种矛盾,揭示了原始心理中存在二元对立的强 烈反差,这强烈的反差,是神话魅力的一大要素,也使冥 神话具有了艺术上的耐久力。 超自然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超自然描写 在神话中决不止以上四节所示,其发展、形成的情状也 颇为复杂。如《楚辞·大司命》中的"天门"、《山海经.大 荒西经》中的"天枢",就是上层宇宙之门户。 据洪兴 祖《楚辞补注》说,天门是"上帝所居"的"紫微宫"的大 门。王逸《楚辞章句·招魂》解释"虎豹九关"句时,则明言 "天门凡有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关闭"。这些解释想必去古未 远。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 (女巨)天门,日月所入。"这一记载更为古朴:天门神话的 自然性多于社会性,它还没有成为上帝超自然的威严象征, 只不过是太阳、月亮自然运行中的关卡而已。可见,超自然 世界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社会、文化 分化已深的新时代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