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走出黄河心理
第六集
环境保护与文明的本来
黄河的存在,黄河与人交织而成的命运之网,使中国人很早就认 识到,大自然的不可征服性。 因此,与西方精神不同,中国精 神从来没有萌生过征服自然、无限制地驾驭自然的奢望。它的最 高理想,仅仅是更圆顺地与自然协调关系,以便在其中获得一个较 为舒服的位置。这使中国思想明显地带有相对的、现世的、小康的 享乐色彩,而不具绝对主义特性。 “人定胜天”的意思是说,“人 定则胜天”,人的定意要胜过天的赐福;而不是普遍误读的“人一定战胜天”。 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和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表朗人类(严格地说, 是现代社会的意识)正在重新认识自然、着手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在黄河心理的孕育下长起来的我们来说,最好不要把这种国际 新思潮与黄河心理的旧取向等同起来,因为前者是在急剧工业化的 过程中爆发的一种反思;而后者却是在传统农耕的经营方式下残留的 无意识。也许,对于那些"过度"工业化了的社会来说,摄取一些黄 河心理的落后要素,是不乏教益的,因为那可以达到一种中和。 同样显而易见。对我们来说,类似的过程,将是尽力从黄河心理的受虐 中走出,面对海洋,面对新世界,从另一种方式,达到中国的现代化所 需要(而非欧美的后现代化的焦虑所赞许)的新中和。 这样,过度工业化的社 会和不够工业化的社会,"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将在各自的基础上, 从各自不同的历史----走到一起,面对这个充满新意的时代。 环境保护的需要,否定了人战胜自然的命题;同时也否定了人在因循中屈从 自然的习俗----因为这两种态度(可分别称为"浮土德精神"与"黄河心理"), 最后都导致对自然的破坏。而这破坏的重量,最终将反转到人类自己头上, 从而阻碍他在文明史上的继续跋涉。 从鸦片战争时代迫于外力的开放,到而今发自内部压力的开放,历史走完了 一个圆,从而显示了它的进步。 两种开放的形势当然不同,但都是面向世界 即面向蔚蓝色的行动。 闭关自守和改革开放,在这两极运动的交界线上,也 许只是一念之差,是个策略问题,即中华民族如何更有效地对付列强的挑战。 但是很快地,这两极运动将分道扬镳,各自的指向不再相同:一个是退回古老 的农业文明,一个是朝向新兴的国际文明;一个是在固步自封中坐吃山空,一 个是在锐意进取中与世界对流。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把人引入不同的命运。文化的历史表明,民族是精 神的载体,而作为"民族脊梁"的先进分子则天生负有一种脊梁般的使命,这就 是表达民族的精神,把国家推向日新自强的路。 知识是一个民族自新自强的有力手段,而知识份子往往就成了民族复兴运动的 有力前锋。纳粹德国灭亡波兰的计划凸现出了一个真理:要毁灭--个民族,必 先消灭它的知识份子。 这正如要奴役一个人,必先麻痹他的想想意识。当人们说 到"知识份子"这个字眼的时候,不仅指代一种知识的保存者、应用者,还指代 知识的洗涤者、创新者,甚至指代民族的脊梁。一个够格的知识份子,必定是 民族的一脊梁----这是从社会功能上去看。 从文化功能上看知识份子,就会发现两种知识份子。一种主要肩负 传播的使命,他们是教师、翻译工作者;还有一种肩负设计与制作的 使命,他们是思想家和工程师,是文化的创造者。实际生活领域中 的知识份子,则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分担这两种使命。 知识份子问题不仅是个社会措施问题,也不仅是个让长官来使用人才 和安置就业人员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的晴雨表。被称作 "知识份子"的那种人,是整个社会中最敏感最能动的一部分人;他们 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关系,集中体现了这个社会的内部关系。 知识份子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前奏。 知识份子和社会,在交互作用中变化。 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知识份子被区分 为新旧两种。 今天,我们无疑是更为推崇"五四"以后的新知识份子, 因为他们代表近代史发展的方向。 但是,我们却也看到了问题的另外 一方面,就是在新旧两种知识份子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上,"五四"以前 的旧知识份子,其实要比"五四"以后的新知识份子,具有更大的力量。 几十年来的经验表明:知识份子越新,他的社会影响力反倒越小!这 是令人深感不安的。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所激起的深刻社会变革, 就是一个知识份子大起影响的显著例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 以知识份子为先驱的。 有人把知识份子问题简单理解成"知识分子脱离 实际"或者"知识份子打击知识份子"。这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也多少含 有一点真情:知识界的骚动,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动荡、混乱甚至最终解 体的伴生现象。 知识份子社会影响力的消长,从另面说明了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 文化的需求的变化幅度。知识份子群体内部团结并形成一股的合 力,也是从一个侧面指示出这个社会的文化,正在形成内在的有 机系统。 可怕的不是政策的失败,而是失败所意味的沉沦。 沉沦和沉沦中 涌现的超巨量腐败是令人绝望的,但沉沦也激发了崛起的力量。 上升和下降,永远是在交替中进行,以便用这两种方式的总和, 去完成世界运动的鼎沸过程。 我们的自信心只能表现在,相信中 国文明及其传人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力量曾被一再证明。 中国人的自信,就在他敢于吸取一切异己的力量,然后再使之同 化于己。 是走出黄河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