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文明的毁灭
文明是会死的 《三国志》是蜀人陈寿(公元233一297年)所撰,南朝刘宋时裴松之(公元372一451年)注。 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此书有三个特点: (一)分别叙述了三个大体上平行发展的国家魏(公元220一265年)、蜀(公元221一263年)、吴(公 元222一280年)的历史,生动描述了那个"三足鼎立"时代文化间歇、民族分裂的社会政治格局。这 种平行政权(国家)并存一书的笔法,在传统的正史中并不多见。 (二)三国分立前的人物多被收入《三国志》的历史中。董卓、李 、郭泛等社会屠夫自不必说, 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等建安人物,也都毕济于三国名下。名为《三国志》 实则描写了黄中起 事"震荡天下"之后,直到西晋重新统一中国之间的整个大乱。 (三)《三国志》是正史中唯一缺乏《表》、《志》等文化史录的著作。这表明,三国时代中国文 化的温度已接近零点,以至后来的各个混乱时期,在这一点上郡无有出其有者。自从司马迁的《史记》 首创十表人书,《汉书》继之以八表十志,表志之作已构成一个史学传统。但生当乱世之余的陈寿, 却无力绍续这一传统。这是时代的大震撼造成的"学术缺陷"。 南朝宋时的范晔所作《后汉书》有八 志,时隔两百年后的范晔尚可收录到东汉的文化史料,这说明,三国时代的社会破毁与文化凋敝,已 经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程度。 在二十五部正史中,只有记叙持久分裂时期的《南北史》像《三国志》一样不著《志》、《表》 但它尚有"文学"、"儒林"、"隐逸"、"文苑"、"艺术"等文化列传以为补充。而《三国志》 仅仅保留了一篇记载古代科技史录的《方伎传》 就文化素养而言,这已跌落到秦始皇时代的水平。 三国时代,已成为一个斩杀故有文化之根的文化虚无主义时代。文化人若不托庇于某个封建主, 就会大祸临头,无法容身。那是一个甚至容不得隐逸之士的时代。即便屈节托庇的,也难免除危殆: 蔡邕死于王允之手,孔融被曹操杀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来最少文化气的军营,这时反倒成了文 化人的避难之所和文化的残存之地。遥无了时的暴乱和军事行为,使军营一变为相对的安全岛。 即便 是决心适应新野蛮状态的文士,即便他努力把自己改造为军阀的谋士,只要还保留一星一点的独立人 格,也很危险。名倾一代的荀或 、崔琰,本为曹氏夺得政权立下绝大功劳,仅因一事不合"孤意" 即可招致杀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