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文明的毁灭
对《三国志》的两层分析 检视一下《三国志》的本文,就赫然得见全书充塞了军事味十足的动词:征、伐、侵、略,遣、 破、斩、获,拒、守、击、拨,攻、克、围、陷,禽、纵、解、救,募、讨、屯、督,避、退、降、 没,伏、胜、平、定……诸如此类,无法枚举。在这些戾气蒸腾的动词后面,隐伏着攻城略地、赤地 千里、白骨蔽野、高级文化被涤荡的事件。一个现代的头脑可以理解,这已不是寻常意义的战争,这 是场场相连、绵延不绝的连台屠杀。 据多种记载综合分析,这些"战事"的死难者中,和平居民的人 数要大于作战人员。"大相砍"的劫运突然降临中国,它不分青红皂白,不把郁积的能量消耗殆尽, 就不收兵。 暴力化的动词结构,指代着文化结构被暴力所崩解的现实。 深入《三国志》的本文,当发现全部叙事都以军事行动及其后果为轴线。甚至《后妃传》中的宫宫闱 秘事,也与此相扣。倾城倾国的文昭甄皇后那凄婉的命运,不是被曹袁二氏决死一斗的官渡之役一 分为二了吗?战前,她是袁绍的儿媳;战后,成了曹丕的禁脔。而曹丕登基的政治事件,却成了这旷 世丽人个人命运的绞索。她被遗弃,并被杀死。以致多情善感的后代凭吊者纷纷猜测,她竟是曹子 建《洛神赋》中女神的原型! 《三国志》中众多的列传人物,也依具和战争与屠杀的关系而分为三类: 1, 军阀首领,如董卓、袁绍、曹操、张鲁、刘表、孙氏父子、刘备、吕布之流; 2,军阀干将,如曹操、孙权的部将,和刘备的关、张、马、黄、赵之辈; 3, 军阀的谋臣,包括指导战略的荀 、郭嘉、诸葛亮之辈;也包括被迫滞留在营垒之中的"建安七子"和 其他文化人。甚至曹操的同乡、千古神医华佗,也逃不过军事结构的清算。 囿于当时社会政治的氛围和文化观念的框架,陈寿的《三国志》以魏帝为正统,而以"蜀主"、 "吴主"作陪衬。但这只是史籍本文的表象。"本文之外,别无他物"。而《三国志》却也提供给后 人一种体例与概念之外的、真正的叙事本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而折服当时史家的陈 寿,以其敏锐捕捉了那个时代的脉搏----他在尊魏的空泛形式下,着实缕出了自董卓到孙皓(吴国末 帝〕的整整一个世纪的"暴君系列"。 此系列及其主角,恰是三国时代主流精神----一种反文化的主 流精神一一的代表。这似可说明,把董卓、二袁、刘表、张鲁列入三国时代有充分理由:他们都是势 力不等、程度不同、割剧一方的"暴君" 是文化的兀鹰。在生年上他们属于东汉,但在精神和行为 的模式上,却全然归属后来的魏晋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