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文明的毁灭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试验狂 文化的僵尸,刺激了兀鹰的贪欲,触发了文化的兀鹰运动。它不仅摧毁可见的文化物质,还否定 了不可见的文化精神,从而开启了一个虚无主义横行的哲学时代。 行动者的暴戾和思想者的玄虚更向 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完整映像。 魏晋玄学之畅行一时,是因为它浓缩着当时的大思潮。玄学的要质,在 于一个"无"字----视"无"为"有"的本体。 高度的思辩牲和深隽的神秘感,是为了力图挣脱时代 的苦难,在此,魏晋玄学,与新柏拉图主义达到了历史的相似性。即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毁灭与悲惨 的景象,转而观照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将来有机会对它们作一通盘的文化哲学考察,想必是有 意义的。 魏晋百年是一个面对着虚无并崇尚虚无的苦闷时代。旧的文化破坏无遗,新的范型还没有建 立。它遗留给才智之士的,是刻骨铭心的空虚。这空虚只能依靠哲学的洞天来填补。 例如,在"以无为本"的否定中,却潜合着对一切可能性的肯定。对两汉宫学而言,魏晋玄学带有精神 文化领域中兀鹰运动的特质:它以真切的虚无主义否决了经学幻构起来的实在主义,从而创造了一个 意想不到的思想空间。 正如那些实干的兀鹰们摧垮了一元的社会模式,从而为新的社会力量及其多元 化的组织形式,拓开了广泛的生存空间。欲行彻底的专制者,反倒为专制掘下了坟墓。此功实不可没。 反观这部趋向专制的历史,自秦始皇开辟新纪元以后,中国文明就被一元化的宿命给紧紧裹胁住 了。那文明对人的多元化的个体活力进行无微不至的压抑,遂被吸入这外观统一坚固、内里解体衰朽 的沉沦之运。它散发出死亡的气息,激起了众多的兀鹰,招致了自己的消解。 由于这种原因,文化的兀鹰就决不只是三国时代的特产,而几乎贯穿在各个时代的文明历史中。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也算得一头示范式的"化及无穷"的文化兀鹰。他一举荡平战国社会文 化结构的实践虽然成功了,但建立反文化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吏为师",的企图却遭到惨败。秦皇对 前代文化的兀鹰式行为,激起了对他的"大业"的新一轮的兀鹰运动。"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 不读书"----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的西楚霸王继起,不仅活埋了秦兵降卒二十余万,更统率关 东诸军大肆屠杀咸阳人民。烧毁秦宫,火三月不灭;发掘始皇陵,使本来就所剩无几的秦文化真的面 临末日。 秦汉如此,魏晋南北朝亦然。西晋"五胡乱华"尽扫中原文物不说;南朝有出了个侯景,北朝出了个尔朱 荣----把南北各朝几百年间好不容易形成的文化势头又一一击毁,大肆吞食其余孽。从反面推动了文化 的革命。 隋唐以降,几乎每一皇朝寿终之日,必有大批兀鹰腾空而起,落地而食,争当反文化的先锋。 是在"三国"这个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的夹缝时代,这种兀鹰运动展开得格外引人注目罢了。 我们的文学史、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制度史常以朝代而断。论者有以为此非科学分期法。其实, 只要考虑到我们特殊的国情----文化兀鹰周期性的历史人盘桓----就不难发现,这种分期法还是有其 参考价值的。因为,在大一统帝国的历史上,文学、思想、经济、社会制度的转换,常与政治的大变 乱一同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