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向东方〗

  

谢选骏

现代人的感情

第四节

生活的本位观

   对人类来说,“生活”是最基础的,又是最重要的。任何高级的精神活动,也都是一种 生活,它的存在和发展,比它得出的具体结论与成果,都更重要。

   精神活动并不意味着人一 定要到自己以外去追求什么。“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 诸如此类的提法,实际上只是在更深的意义上体现了为了(精神的)生活本身而去进行学术、 科学与艺术的活动,而不是意在追逐一时间动人可喜的功利之果。它强调,有必要为了学术 的严整之美而去探讨;为了科学的秘密而去钻研科学以及为了艺术的快乐而去创造艺术。总 之,生活本身被目为高于一切。

   象李贺那样为了诗歌之美而牺牲了生活的人,象王弼那样为了思想之秘而捐弃了生命的 人,在我们看来,只是在新一层楼上找到了生活之美的秘境。由于种种因素,他们的世俗生 活已经受到无情的障碍,所以,他们便“步出夏门行”----以新的形式去填充旧的内容,这 就是文化与本能的关系吧。

  “为了什么而什么”的公式,细细推敲下来,无非约等于”为了生活而什么”的公式。 让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的本位观”。这种生活本位观拒绝为生活以外的东西而牺牲或贡献 生活本身。它的快乐只来自生活的兴趣,而非源于功名的刺激。

   生活的领域既宽广又分成众多层面,我们无法要求人们仅只为了衣食住行、寻求配偶抚 养后代、进行社会合作这些属于肉体和物质领域的生活内容,去展开自己在学术、科学、艺 术诸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内容。但同样也无法要求前一种生活就必得屈从于后一种生活。 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在生活本位观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多元观。

   生活多元观是从生活的本位观(为生活而生活)自然生发出来的。它认为:人们从事的学 术、科学、艺术诸精神活动的终极价值,不在人们之外,不在人们的生活之外;而在人们之 内,在人们的生活以内。如果有谁公开宣称(而不是私下认为),他的心灵活动和精神生活的 目标,是要追求一种在人以外,在人的生活以外的绝对值,那是自相矛盾的--这些追求本 身不就是一些生命现象和生活现象吗!那么,尽管他的这种志向令人钦佩,但其真实性(尤其 是可行性)又在哪里呢。

   粗看之下,这仿佛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历史场的是是非非和彼此玄黄中,人们看到, 为了追求绝对值而奋斗终身以至牺牲性命的佼佼者群像。人类最崇高的精神活动,始终是朝 向着比人并比人的生活更为持久、稳定和巨大的某种存在。哪怕这存在到头来被经验、科学 证明是纯粹的虚无。但从过程看,它已完成了使命,哪怕你认为这只是一种高级的欺骗。如 果不去推究这一现象后面的动力,就难免对各具象间的矛盾感到困惑。所以,重要的在于揭 示这种现象----为了源于生活的意念而牺牲生活本身----的动力。

   人的行为不可能不受到动机的驱使,不论它存于意识之内,还是游移于意识之外(“尚 未被意识到”)。没有人想否定那些追求“生活以上”的精神目标的人物毕生所求的价值。 没有人去指斥他们有意隐瞒了自己的动机,以便神道设教、欺世盗名。只是,他们也许没来 得及反省过并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动机和行为发自的那种需要,是化自生命的动力本身;但 动机和动力并不完全等同----动机是一个意志中的、受条件塑造的暂时物;而动力则相对永 久,是盲目而又渴望摆脱条件的。这就是人改造环境(即摆脱条件)的契机。动力比动机埋藏 得更深,作用更恒定。

   在人的各种生活形式中,其动机上的区别根本改变不了动力上的一致。此力即源于对环 境条件的压力作出反应。从最高级的精神活动到最普通的生理过程,都贯穿此力。它在促人 热受生活、创造文明的同时,又助人抗拒文明的异化,以便保留人自身的价值。所以,任何 过激分子在生命意义上都是个保守派。

  

  

  

〖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