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 第五章 民族精神的表现第三节 聚合作用 【《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是作者在1983年到1985年间 撰写的,1986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文化哲学丛书出版,约30万字。出版后立 即引起广泛注意,第一版印刷35,600册。198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导演夏骏 先生与《河殇》摄制组的其他解说词撰稿人看完该书,发现该书提出的“海 洋文明与内陆文明”概念和有关的论述和史实,以及有关“中国文化心理的 分裂”、“黄河文明”、“长城精神”等论述,十分切合摄制组希望进行的 黄河文明的探讨,因而决定邀请作者共同策划并撰写《河殇解说词》第一稿。】
考古学表明,早期文明大多起源于城市,古代国家多为城
郊(城市国家,。象苏美尔诸城邦后来统一于巴比伦帝国,埃
及诸城郊统一于"古王国",殷代诸城郊("x方")统一为周朝
等等。而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西北印度前雅利安的哈拉
帕文明等等,发源地均为一个同名的城郊。因此,了解城市起
源的特点和早期城郊的性质,有助于探索它们所哺育的神话及
其精神的形成。
经过对古代城市生活的系统梳理,就会发现城市都具有两
种聚合作用:一为伦理意义上(道德,的聚合,一为力量意义
上(技术,的聚合。这两种聚合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时空
中,具体到某个城市上,则各有强弱的不同。
用现代术语说,前种作用偏重于"精神文明",其功能对社会群
体有保持连续的稳定作用,后者以"物质文明"取胜,其功能是
更积极地推动文明的进步。
依据城邦面临的内、外问题的不同性质和曲线变化,上述
两种作用并不是均等的,时而前者占上风,时而是后者。同理,
在不同的城郊中,特点和需要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古代城邦,
对上述两种作用的需要,有时可能恰恰相反。
如在中国古代城邦和其他"东方"的内陆城邦,是宗教与道德作用更
强,而古希腊和后来西欧的城邦,则技术作用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我们注意到,古希腊城郊制度及其"古典文化"兴起的前提
条件,是希腊人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而意大利城郊及其
"文艺复兴"的运动,也与威尼斯、热内亚等商业共和国频繁的
海外活动缔结了很深的缘份。至于近代西方文化及其社会制度
的形成,更与"地理大发现"之后,航海事业的空前发展息息
相关,是地理大发现这一经济行为的文化反响。
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度,欧洲的资产阶级(市民)革命,都
是海上活动中迫切需要的"力量.技术的聚合"对传统的。伦理、
道德的聚合"的反抗与破坏。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反封
建的、反土地贵族的、反内陆文明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海行为,不偶然也不孤立。
早在9一10世纪之交,北欧海盗(失势贵族与浪人,颇似
500年后东方的"倭寇")就通过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相继征服
了冰岛并发现了格陵兰、北美诸地。
在南欧,希腊人的航海贸易传统被威尼斯人与热内亚人继
承下来。后来,不论是发现东向航路(好望角)的葡萄牙人,
还是发现西向航路(美洲)的西班牙人,其海上主力与骨干大
都是受到雇佣的意大利人。甚至为英国发现并殖民北美的卡波
特,也是出生于热内亚而身为威尼斯公民(如哥伦布就是热内
亚人)。
航海经商-殖民,这是从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明创始,尔
后为克里特人、迈锡尼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近代西欧
人 一直承袭的传统,是"地中海生活"特有的产物。它具
有东方的马来人航海文明所无的定期交往的特点。马来人航行
的海域过于宽阔(太平洋,后来是印度洋,,原始的航海技术
工具(独木舟等,不足以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文明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