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与楚魂的对话〗

  

谢选骏

疯狂的天才

  

   "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有足足二百多天陷在纯 粹的痛苦之中……"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是 著名哲学家,首倡"追求权力的意志"说,鼓吹"超 人哲学",被目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他 多才多艺,一度梦想成为钢琴家,还写下不少乐曲。 他的诗和散在德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历来纷坛,有说他是邪恶的魔鬼, 毒害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有他是纯净的天使, 持身严谨,有如圣徒。其实,他是麻痹症患者,一个可能 被感染过梅毒的先锋派人士。他的病和由此产生的变态心理 对其哲学的形成,可能起过直接的作用。

   尼采认为,“一个人洞察自己和时代的深度,与自身所受痛苦 的强度是成正比的。"这种论点,正来自他的自身遭遇。

   他自幼多病,敏感脆弱,五岁上死了做牧师的父亲,从此长于 妇人之手,性格内向,忧郁。一八六七年,他二十三岁,本当 风华正茂之年,在接受军事训练时,却不慎从马上摔下,致使 胸骨重伤,一生都未完全康复。一八七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 因身残和眼疾,体检落选,不能从军,只能充当一名救护人员。 这个脆弱的书生,一看见伤员的鲜血竟致晕了过去,如此过 敏,终于惊恐成疾,被遣送回家。这在当时军国主义气氛 浓厚的德国,当然并不显得光彩。他后来的著作中充斥军 事化的比喻和爱好战争、渴望冒险的渲染,实际上正是对 这一内心缺憾的某种"弥补"。

   战后,他继续在瑞士巴塞尔 大学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过着单调的书斋生活,总算风 平浪静。但命运女神并没有向他粲然微笑,刚到三十四 岁,他就因日益严重的神经麻痹症被迫退休,又加上眼疾 的折磨几乎失明(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切不幸都起源于尼采 的梅毒病,如果不是他的牧师父亲遗传给他的,就是他自己 不慎从坏女人那里感染的)。他怕见光亮,只好终日躲在小 屋里用写作来打发时间(尼采的信徒、日本留学生、肺结核 患者鲁讯诗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 就是受此悲剧人生的感召),除了几次暂短的好转,他的病 情日渐恶化。

   这是多么恐怖啊!像慢性绞杀似的,他渐渐失去了生活的快 乐。他不得不从自己的痛苦去透视、思考人生和世界,并以此 为自己生活的基本方式。他把对生活的不满和对自身健康的绝 望,发泄到文字上(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痉挛"),凝炼成为震 聋发聩的“新哲学”。

   初读尼采著作的人也许很奇怪,为什么他的著作都由 短小精悍的警句、格言构成。其实,这种著述形式也与他 的眼疾有关,由于不能长时间使用目力,他只能写下段段 "语录",然后连缀成文。无怪有的评论家说,除了处女作 《悲剧的起源》而外,尼采的著作都是"未完成"的。读尼 采的书,不宜视之为"定论",而应视之为他思想变化的轨 迹。这些变化和他疾病的反反复复不无关联。但对于这位 哲学家来说,如此病态的生活也只维持了十年。

   一八八九年一月,他突然爬上旅居中的顶楼,写了几封语无伦次的 信件,等到几个好友闻讯赶来,只见他正在一片狂乱中, 用臂肘奋力弹压锅琴,高唱亢奋的歌曲--一代天才, 终于在生活的重压下,精神错乱了!又过十年,他就死了。

   尼采是魔鬼。尤其因为和犹太人一样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纳粹分子,曾经广为利用过他的学说,尤其是他死后经过 他妹妹伊丽莎白编辑出版的《追求权力的意志》一书,为 二十世纪的集权主义(资产阶级份子说是列宁主义;无产阶 级先锋队则说是法西斯主义--脚注)提供了精神论据。尽管据说尼 采的妹在整理这部书稿时,作了不少改动,甚至引伸、强化 了许多极端思想,但尼采本人也确有类似的倾向,是不容抹 煞的。否则,他妹妹是编不出如此内容广泛的一部书的。

   尼采又是天才。他用波澜迭起的散文诗和锋利、深邃 的格言警句,抒发了对历史的预见和有关人生的种种体 验。结果其学说风靡二十世纪,甚至在犹太人最擅长的 现代派艺术、精神分析法、存在主义哲学上,都打下了 无可磨灭的印记。

   尼采是一位疯狂的天才。他的学说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 的问题,但并未能引出举世公认的中肯结论。这是因为, 他的疾苦使他不去做冷静的思考和批判的自省。他鼓吹通 过战争去培养一批具有超常能力的新人("超人"),这因 为他自己是个大弱者,一个受害者,一个在行为上被迫离 开了生活的人。

   他的思想与生活并不协调,但却是互补的:

   一,体弱不能从征,却鼓吹通过战争来提高人类的能力。

   二,性格腼腆,终生困守书屋,但却塑造了无视一切 的"超人"与无所顾忌的"金发猛兽"等哲学形象。

   三,持身严谨,生活简朴,却大力阐扬"一切都是假 的,什么都可以干"的虚无主义和非道德主义。

   显然,他的哲学,对他被疾病扭曲的心理和受到伤害 的自尊心,起着最后的激励作用。

   他说,"宗教上的实际麻烦,我根本没有体验过。"

   但事实并非如此。尼采生长于一个路德教派新教牧师的世家中, 作为长子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少年时代由于虔信,被人们 称为"小耶稣"。大学里又攻读神学专业,宗教意识其实已控制 他的全部身心。后来,理性的发展,尤其是梅毒的发展,才使 他日益叛离了传统宗教,终于宣布"上帝已死"和"打碎偶像"的新信仰。

   但是,在他塑造的"超人"形象,难道不能发现新型偶像的影子吗?

   "永久轮回"的观念,同样极富宗教意味。只不过不是基督教的,而是 东方宗教的,尤其是印度教的,是基督教意义上的魔鬼的信仰。

   这位魔鬼信徒于是说自己是未来社会的"立法者",预言在他死后, "将有一个革命和战争的世纪",而"未来的两百年,则是虚无主义 的时代"……可是凡此种种,难道不使人联想到《旧约》中《先知 书》上的言论吗?实际上,他陷入宗教的泥淖太深了,才选择了一 条反抗传统宗教、建立新的生活准则的艰辛道路。

   他不善于和人交往,在女性面前尤其腼腆,他一生很 少几次和女子亲近,一般都过着孤独的日子。得不到常人需要的爱情 和理解,他就转而歌颂孤独:"我这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的 最重要的著作)整个就是对孤独的赞颂。假如能理解我的话,这书也 可以说是对纯洁的赞颂。"于是他创造了"超人"学说,为自己的孤独 作出理论的说明。但他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那种渴求摆脱孤蚀的 生活愿望。

   尼采曾写道:"我将赐人以恬静的态度,因为这是一切 文化的基础。"但"恬静的态度"恰恰是尼采的哲学所缺少 的。他显得缺乏自我平衡的能力,这不是低能,而是因为 他终生为神经麻痹症所折磨。《大英百科全书》对此有如 下评述,堪称精当:"尼采的人生观并不是从他的内心意识中形成的, 而是从生活和痛苦的经历中形成的。"

   《美国百科全书》进一步认为,尼采的哲学是"一个注定 要遭劫难的头脑,于本身失调状态所发出的灿烂而不一 贯的反抗。"联系尼采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 这有相当的道理。

   尼采的自传《瞧,这个人!》有这样一些刺激人的标 题:"我为什么这样明智","我为什么这样聪颖","我 为什么写出了这多的好书"……不了解他不幸的一生, 会把这种态度视为狂妄;理解了他的生活,就知道其中 包含无尽的痛若和对痛苦的反抗。因为这个身患绝症的 天才,未能得到人间的爱。

   尼采的祖先是波兰人,这在当时大日尔曼主义思想喧嚣 不已的德国,难以引为自豪。因此,他对德国沙文主义 是十分厌恶的。他曾写道:"世界上没有比德国人更卑劣 的了。"他对所谓"德国文化"十分蔑视,大施贬辞,宣称 "我所爱的是几本法国的古书"。而法国恰恰是德国的"世仇"。

   尼采本人并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不同意反犹太主义 观点。他妹妹费尔斯特·尼采女士,与一个反犹主义者结 婚后去了南美洲。对此,尼采是反对的。那么,尼采的超 人哲学为什么会被种族主义者利用呢?这同样与他的疾病 有关。由于得不到人所向往的正常生话,他就完成了心理 的巨变:"对自己本能的重新建立,使我禁止了贫困和消 沉的哲学。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怎样做一个超人!"在某些 方面达不到正常人的水平,在其他方面就要求大大超常 的发展,以成为"未来世纪的立法者"--这正是寻求代 偿的结果。尼采的超人,并非生就的,而是不断地自我 提高、自我磨炼的结果。这与种族主义有关天生优秀的 血统论,是根本不同的。

   尼采痛恨平庸的生话,他向往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 生涯。因此,他热爱文艺复兴的沸腾时代和古希腊的向上 精神。他以热情无畏的酒神狄奥尼索斯自命,甘愿饱尝人 间的苦难,"我不以斥责的手,指着生命的罪恶和痛苦, 反而满怀希望有一天生活会变得更罪恶、更充满痛苦……" 这其中隐含的殉难式的,迎接生活挑战的意志,正是 对自身所遭遇的不幸的激烈反抗。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 这些哲学可以是有争议的,但作为一个人,你却不得不钦 佩他:没有被疾病压倒,反从极端的痛苦和无边的绝望中, 酝酿了一种带有"高原气候"的奋发精神。

   尼采在苦痛煎熬中写下的著作,有独到的思想,也有 鲜明的风格,给二十世纪的哲学与艺术以深刻的渗透。而 这一切文化影响,又与尼采的不幸,有机地联系着。把二十 世纪西方文化潮流的转变,单纯归于尼采的"病",是过份 的夸张。但他的"病"确实塑造了他的"哲学";而他不乏病 态的哲学,正与现代文明的危机状况暗合,终于掀起了一 股世界性的思潮。

   人们往往只把思想的产生筒单归结到"社会性"上,其 实,人是透过自身(生理、心理等)条件去理解社会的。 可以说,没有尼采的不幸,就没有尼采其人。有了不幸, 文章才更为动人。

   (原载“文化哲学丛书”《秦人与楚魂的对话》第66-71页。 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l版。)

  

   《秦人与楚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