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秦人与楚魂的对话〗

  

谢选骏

解放人才宣言

   培养人才的成败,有关民族的兴亡。其关键在于破除 对一元化教育观念的封建迷信。

   "人的因素决定一切。"但"人的因素"不在人的数量, 而在人的素质;不在受教育者的数量,而在他们的质量; 不在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于主动求索的智慧。多少年 来,"教育改革"一次次来去匆匆,但满足不了民族复兴的 根本需要。极左思潮,为什么能在一个文化古国里一度彻 底摧垮了尊师的传统?

   我们的教育机构缺乏自治传统,对 它的管理权十分集中。统得太死,就无法抵制甚至缓和一 下极左倾向的"煞气"。历史悲剧的根子竟有千年之深-- 这就是对一元化教育观念的封建迷信。

  

一,一元化思想的历史

   一元化教育思想,是我们民族最古老也最沉重的心理 遗产。早在孔子之前的神权时代,这就已是"巫师"和"史 官"们用来教化"愚民"的工具。古经《周易》明确自白:

   "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用字宙论("神")和伦理规 范("道")武装起来的一元化之"教",其目的在于使天下 的百姓由衷地顺从。它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定秩序,但阻碍 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孔子是我国划时代的教育家。他以"私塾"打破了一元 化"官学"的僵滞,其功不可没。但他的内心,却也脱不尽 一元思想的旧梦憧憧。他的教育理想以"仁"为本,目标是 培养那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务的"君 子"--理想化的模特儿。但文化的模特儿是否能解决实 际的社会问题?"君子"能否保证社会的繁荣富强?有秩 序,是否就意味着人生的幸福?孔子似乎是默认的,但历 史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太渺茫了。施行"仁政"的君 子,从未来过地球--因而无法肯定他的合理性。

   当代有些研究孔子的学者,认为孔子"因材施教"的著 名观念,是在倡导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但我总觉得这 误解了孔子。"因材施教"只是方法论而已。它讲的是根据 ("因")各种人的天赋("材"),去分别施教。这里的 "教"不是现代意义的"教育",而是一元社会的"教化"。因 材施教,目的是用一元化的教育结构,以不同材料造出同 一型号的"君子"。浸透了旧文化要素的君子,是历史变革 中的消极因子。

   远在先秦时期,封建教化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巳十分尖 锐,以致韩非在其著名《五蠹》篇中指责传统知识分子是 社会的"蠹虫"。他提出了取消主义的办法,除[掉]此五 蠹之民。对于这个终身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学者,作此结 论堪称惊人。这说明当时的文化弊端深矣重矣。终于,情 势急转直下--秦嬴政出于政治考虑,对之十分激赏, 接收过来,发挥一番,贯彻执行。

   孔子的一元化理念早被战国竞争的现实击为齑粉。 儒家式的理论模型,离历史变革的需求相去甚远。可悲的 是,韩非是个更糟的孔夫子,他竟然在一元论之外,又加 上独断论。在"一个真理"(一元)和"我才是真理"(独 断)的逻辑推导下,他得出了取消民问文化、取消私人教 育、取消个性创造、取消社会选择--这一类违反社会文 化进步的"秦始皇思想"。

   集中体现"秦始皇文化教育思想"的,是那几块置于高 山之巅用以"颂泰德”的"刻石",它们的浮夸辞藻充满象征 性。秦嬴政自命为伟大的导师,他的谆谆教导也汇集于此。 他自诩"专隆教诲",仿佛自己是个专科毕业的职业教育家。 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大义休明,垂于后世",可以"经纬天下, 永为仪则"。并要后代"顺承勿革"他的教化法则,使他那 "泽及牛马"的教化事业可以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地传下去("化及无 穷")。但好象很不幸,他的教学方法却是"若欲有学,以吏为 师";即让人民废除学校,去拜下等官吏为师。学习内容 则只能是歌颂"泰德"与严酷的秦法。学习目的,则只能是 做秦嬴政同志神权下的愚弱顺民。曾经有人这样认为:"以吏 为师",是对先秦文化教育制度的大革命。但事实上,这 只是一元论教育思想的恶性膨胀,是奴隶主们教化目的的 真正披露。这表明儒法两家在一元论方面,从来不是敌人而 是盟友。

   在秦嬴政同志眼里,他治下的"吏"乃是新时代的君子,是英雄 和社会的中坚。而他这个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则是功盖三皇、 势压五帝的至尊新神。在他的神话中,取消战国多元的开 放与选择,重建一元封闭并禁锢文化的桎梏使命,就天然 地落到了那些反文化的群吏手上。从孔子的"君子"到秦皇 的"吏",先秦文化摧毁与结束在无文化者的暴行中。这是 悲剧的现实。如果完全颠倒过来--受教育者都成了 "模范的君子",那么社会的发展前景同样也会停滞了。 从"君子"到"暴吏",只有一步之遥--这样的教育越成功, 社会就陷入越深的危险。

  

二,历史的危险

   一元化的教育,压制了民族的自主意识。儿童们从小 就被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层层"保护"束缚起来。我曾目睹过最 这样一件事:北京日坛公园靠近使馆区,中外游人很多, 有一人造池塘吸引了不少儿童,他们天性喜水。中国儿童 还未走到池塘边,就被父母拖离池塘,唯恐孩子掉下水 去。而黄毛的外国儿童却敢跑到池边尽情嬉水。中国游人多以 诧异的目光注视--他们的父母简直置孩子的生命于不 顾吗。后来我留心了一下,才发现那地水很浅,决不会有淹 死儿童的危险,至多只会弄湿孩子的衣服……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纳粹的战俘营中进行人 体受寒试验,一般人泡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冰水中,不消两 小时就会冻死,唯独苏联战俘竟能坚持七八个小时。俄 罗斯人的耐寒能力,不仅来自寒冷气候的锻炼,更与他们 的教养方式有关--沙俄时代有一种风俗,孩子出生后, 必须赤身裸体抱到教堂接受洗礼,哪怕天寒地冻。结果不 少羸弱的儿童就此夭折,活下来的大病一场,但从此极其 耐寒,成了"天生"爱好冬季户外运动的人。在我国,由于 教养方式有别,北部居民反而比中部居民更加畏寒,因为 冬天有取暖设施,身体御寒能力反而下降了。当然我们并 不赞赏旧俄的那种风俗,只是说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确为 至要:每个人今天受教育的方式,其总和构成整个民族未 来的能力。

   人人羡慕"美好的童年",但古今中外有造就的人,却 大多从小含辛茹苦--逆境、厄运与勤奋自主相乘,构成 了创造能力的源泉。过多的照顾,层层的关怀,养尊处优, 一帆风顺者却骄逸而平庸。关怀备至,是无形的限制;优越 的生活,能逐渐麻痹人的自主意识。在亲戚关系的网络中 讨生活、谋出路的年轻人,最后将发现,同一个网络同样 束缚他、规定他--他属于这个网,但这个网并不属于 他。这个网用它的"集体干涉"来消灭青年个体的自主性。 这是中国家族社会的一个遗产。它至今尚在腐蚀着灵魂。 裙带关系主导的社会风气,养成了"植物型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心理只讲辈份与资历,而不太在乎个人的能力,甚至 把杰出的把才能,看作不安分的表现。在这种遵循自然律 来决定人类发展的植物型观念下,自主的进步被当作"不合 传统"。

   人是生物的人,在社会中则是某个更大构件的一部分。自主意识薄弱,会 使人"晚熟"--四十岁才是青年,三十岁仅只成年,"至于 二十多岁呢,那还是"毛头小子"。这是农业社会的成见, 绑缚着现代人的想象力。用这中世纪的心态,跃入"电子 时代"的竞争,那将会是怎样的结局?

   由此可见,教养方式的失当,要比单纯缺乏知识糟糕 十倍。知识欠缺尚可弥补,教养失当则须从头做起。 学校教育,是社会与家庭教养方式的扩大与集中。我 们的学校教育倾向于被动地对待受教育者--灌输代替了 启发,知识代替了思考,程式代替了智慧。其结果,严守 师训的知识人倒是生产了不少,但多方创新的开拓者却凤毛麟 角。"这样不是很稳定吗?"有人很赞同这种局面,殊不知 在稳定中求发展,则是难乎其难。

   农业社会里一元化教育思想的遗留,使教师像是从一 个模子里浇铸出来时。他们的个性、才华,只能到课堂以 外和私生活中去发挥。在课堂上,则必须用相似的表情、 声调宣讲相同的教材。这种单调状况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和复杂性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学生感到困感、迷惘,从小 就受到"理论脱离实际"的暗示,很容易造成心灵分裂,最 后导致一种怀疑和玩世不恭态度的形成。从《儒林外史》 到当代文学都不乏这种描写,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就更多 了。

   一元化教育是我们最大的危险!

   文明史告诉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真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把人造的规矩,偶象化为绝对真理的模式,就窒息了民族与文 明的活力。多元,则可以发挥互补作用,以各元之间的对立与 竞争,使社会整体立于不腐、不败之地。相反,一元化思想则 因为长期排斥异端,而当历史的发展使这些阶段性的模式面临 危机时,就缺乏可以代替的合理方案和备胎了。

  

三,时代的希望

   认识到一元化教育的消极、危害,表明我们民族的思 想重新具备了活力。当代中国社会希望不是"解放思想", 而是"解放人材"。

   我们需要像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那样解放我们的人才, 给予他们迁徙自由和思想与创造的权利,才能使中国成为当今 世界的一流国家!

   中国近代"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启蒙先驱龚自珍 (1792--1841年),在《病梅馆记》中,以梅花的栽培来比 喻人才的培养。他指出,企图用统一的园艺观念(即一元化教 育)去衡量、制约、培育出充满自然情趣的梅花(喻指人 才),违背了生命的本性,结果产生了大量的"病梅"(喻 指被失当的教育毁掉的人才)。这些矫揉造作的病梅,原 先各有特点、天赋和自然之美,而病态十足的"文人画士" 们以其"孤僻之隐"驱使"鬻梅者"群起效尤,他们束缚、扭 曲、强行改造了万般梅花,使之失其天然之美,成了无可救 药的"病梅"。粪自珍信任人类的天性和健康的本能,他要 求松绑--解放人才。龚自珍解放人才的思想,与早些时候的法国启蒙 思想家卢梭(1712--1778年)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在一元化的教育垄断下,"一睨人材海内空"(《夜 坐·二》),其原因在于"一山(人才)突起丘陵(庸人) 妒"(《夜坐·一》)--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是奇妙的孪 生体;社会舆论与个人迷信常常互为表里。在权力与腐朽 的交结中,最高掌权集团也是不学寡能,治国无术。龚自 珍的时代,已是"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西郊落花歌》)--一元化的封闭社会,终于步入了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文化死寂态。胸无 大志,只顾饭碗的知识分子越多,国家民族就越稳定,就越 没有希望。"教化"本来只是造成社会退化的危险,现在已经 成为文明的灾难。

  

四,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在解放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 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元文化和专制政治就是这样纠结的。 我们认识到,社会的活力来自各"格"(个性、类型、风格) 人才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任凭政治一元主宰与窒息其他各元, 只能落个"万马齐喑"的萧条景况。

   中国历史一百多年的震荡,扭转了民族命运, 现在封建统治仿佛已成历史的陈迹,但人们还是无法 摆脱一元文化、一元教育思想这些封闭社会的心理遗产。

   怎样逐步摆脱这些不幸的遗产?笔者认为教育的分散 化、多样化、自主化,是唤起民众的创造潜能,激发民族 应变力量的关键。

   A:"分散化",是发展多种教育机构。即不仅有中央 级、地方级国立教育,也有因地制宜的集体教育、业余教 育、私立教育,甚至各种知识、学术领域的家庭教育(不 仅限于音乐、外语等预习或补习课程)。这些教育机构, 享有法律保障的自主权。

   B:"多样化",是发展多种教材、教法、教育方向。 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呈现"百花齐放"。允许有地区特 色、民族特色、学派特色。既有中国民族的整体特点,也 允许汉族各地区和各少数民族有其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地 区、民族特色。而学派教育更是磨砺思想、增进社会文化 水平的必由之路。

   C:"自主化",是调整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 系。以法律保证人才合理的社会流通,这是从根本上实现 "解放"出开拓型人才的关键。合理的人才制度,允许一个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进行几次选择。"一板定终身",阻碍多 元化的文化群落的自然形成,也对个人进取心构成消极影响。

   上述三点意见的核心是"允许竞争、鼓励竞争",亦即 "允许进步"、"鼓励进步"。

   进步来自多元竞争。新一代的受教育者将因此成为新人, 他们有知识也有智慧,是富于个性的创新者,而不只是标 准化的专家。他们不是模式化的完人,而是按照自己的天 性去发展民族整体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不拘一格。每个人 固然微不足道,但这样富有个性的人物互相协调起来, 就会展现民族的辉煌未来。

   (原载“文化哲学丛书”《秦人与楚魂的对话》第315----323页。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l版。)

   《秦人与楚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