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秦人与楚魂的对话〗

  

谢选骏

耶稣,病痛者之友

   耶稣是基督教传说中的创始人,他是怎样成为病痛者 之友的呢?原来,他还是一个云游四方、富于同情心的医 生。这种双重身份,在古代本是常见的事。我国东汉末年 黄中起义的领袖张角,既是"太平道"教的创始人,同时, 也用"符水"替大众治病。经他治愈的群众成千上万,慕名 求医者络绎不绝。由于他的人道精神感人至深,因而团 结、教育和唤醒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终于兴起了一 场轰轰烈烈的历史性的斗争,摧毁了黑暗腐败、残酷暴 庆、没有人道精神的国家机器。

   耶稣也是这样一位关心劳苦大众疾苦的医生。据传说, 他初出传道的时候,便在加利利地区的民间四处行医,治 好了各色各样的疑难怪症。结果,成群结队的人们从各地 赶来追随这位"神医",并称颂他是基督(意为"救世主")。 耶稣对待病痛者们亲如手足,碰到麻疯病人,他竟至不顾 传染的危险,亲自抚摸他们,医治并安慰他们。相传他 医术高明,能够治好聋哑病和瘫痪症;能治疗热病、癫痫 和精神错乱等疾病。他手到病除,极受大众拥戴。

   他有着一种"平民精神",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善良知识分子 的感情。他有对人的理解、同情与仁爱精神。有一 次,耶稣和门徒们正在匆匆赶路,恰巧碰到两位患眼病近 于失明的路人,他们听说"基督"来了,就大声喊叫:"大 卫的子孙(传说耶稣的母系是古代犹太国王大卫的后裔)啊! 可怜我们吧!"门徒们怕这两位路人打扰耶稣,就不让他们 喊叫,但耶稣却停下脚步询问病情,并"动了侧隐之心", 为他们解除了病痛。耶稣为人治病,既不索取报酬,更不 看人行医。几有求于他的,一概热心接待,不分时间地 点。可是在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这反使他自己的处境 变得危险起来。

   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安息日(周六)严禁工作,这是 祖辈相传的"律法和诫命"。但是耶稣这位"宗教家"为了治 病救人却毅然抛却这种"神圣的传统"。一次,他到会堂 去,看见一个患有枯手病的人,就热心为他医治。但心怀 恶意的教条主义者却逼问他说,在安息日治病是不是违 犯法规?耶稣当即反问道:"假如你们中的一个人有只羊在 安息日掉到坑里去了,你们难道不把它拉上来?况且,人 毕竟要比羊贵重多了!"他用生动的实践和充满感情的人 格,驳斥了荒谬的理论。那些教条主义者理屈辞穷,恼羞 成怒,于是就阴谋杀害他。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然热心 为病息袁解除为病患者解除病痛。他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珍域。 当时,耶稣的故乡正处于罗马的强权统治下,照理说, 罗马人是犹太人的敌人,犹太人仇视罗马人理所当然。 耶稣也有这种感情。但有一天,一个罗马军官的仆人 病了,军官亲自跑来求耶稣去诊治。去还是不去?在一个 医生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的驱使下,他,祝福了一个不幸的 罗马人,并治好了他的病。在以"野蛮落后"而著称的古代, 耶稣这位"宗教家"却具有如此"现代的意识",令人惊奇!

   也许有人会说,"耶稣的传说都是些宗教的神话、统 治阶级的鸦片烟,是为了宣扬基督教的'神迹'而编造出来 的,何足凭信!"其实不然。在宗教的神话中也有历史的 真实--张角的"替天行道"不就是真实的历史吗?其次, 记载耶稣事迹的《四福音书》形成在公元一、二世纪,那 时,基替教还是民间宗教。没有登上统治宝座,因而具有 广泛的人民性,也就没有被宗教组织谋求权力和酒色财气的 冲动给腐蚀掉--它更多的是寄托了人民的期待,而非统治 者的权力梦。

   在关于耶稣行医的传说中,还有一个核心观念--信 心--被历来的学者们误解了。

   怎样看待"信心"?

   传统的解释只是从宗教意义去理解,信心只是对"上帝"、对"永 生"、对"上帝之子"的信仰。其实,"信心"也是对生命普遍 而无畛域的热爱。信心,是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是对人类 感情的尊重,"传说"的魅力之所以至今不衰,正是因为它 还给人以信心:

   哪里有仁爱,哪里就有生命;

   哪里有仁爱,哪里就有文明;

   哪里有仁爱,哪里就有胜利与征服!

   当然,耶稣的医生品格是从属于他的宗教使命的,他拯救人 的躯体,是为了补充灵魂的拯救计划。在关键的时刻,他也 曾宣布:拯救灵魂比什么(包括医治病痛)都更重要。 他决不仅仅是个医生。他的治疗并不是为"现在"服务, 他是替"未来"作准备的。

   一心追求"现在的世界",其含义近乎"撒旦"。而"未来" 才指向"上帝的国度"。但未来却又是不可全知的。 这不是出自虚无主义,相反,因为未来是有待于人去创造的! 探测未来既受挫折,人们才把眼光自然逆转到了过去的时光, 想从业已消失了的旧梦中寻觅一种稳定感。人们更乐意依据已 然的座标去判断变化中的现实,不能握有那注定要去开辟未来 世界的巨大圆规。新的圆规比旧的方程拥有更多的智慧, 掌握它,当然需要更大的勇气。

   (原载“文化哲学丛书”《秦人与楚魂的对话》第281-284页。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l版。)

   《秦人与楚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