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台灣光復初年,政府為開發東部國土,甄選具農作實務經驗專長者擔任[班頭],負責帶領當地原住民墾荒栽種農作物.當時先父在苗栗大湖一貧如洗,一連生下五個兒子生活更形艱困,於是抓住機會,勇敢的舉家遷居花蓮縣光復鄉,擔任班頭職務辛苦奮鬥,每月薪水拼命累存的目的,就是先父後來遷回大湖從事香茅油事業的本錢.因此,花蓮對我們兄弟而言,是經濟的根.

老婆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孝是什麼?只是順而已.]從學生時代未過門到先父先母過世為止,她都身體力行,凡事順著公公婆婆.老人家多健忘,惟獨往事卻能記憶猶新,且能不厭其煩的一遍又一遍的訴說著那一段艱辛的歲月,家裡人都聽怕了,老婆卻耐心的照單全收,因此她是家族中最清楚當年父母在花蓮墾荒,歷盡生活艱辛細節的人,甚至能倒背如流.

老婆常回憶母親口中所述,當年舉家東遷時,三哥因過繼給大伯父當養子不能隨行,母親心如刀割的離別場景,到今天由三哥的口中轉述,他都還淚眼模糊.第二年熬不過母子相思的苦,年幼的三哥才委扥親戚帶領遠赴花蓮團聚,晚年的母親,時常提到當年一見到三哥時的情景,都還心痛異常唏噓不已.而三哥,對當時旅程的艱辛,雖是幼小年紀卻都記憶深刻,這也是他比其他哥哥,對花蓮老家記憶更深的原因吧!

父親在晚年,時常希望能帶領孩子們回花蓮一趟,然而終因身體的不能負荷而作罷,母親一直體弱多病,也不敢奢望再回去,然而對花蓮的思念,在父親重病時老是誤以為自己身在花蓮而表露無疑.父母相繼過世之後,[回花蓮看看]成為兄弟間的一種期待式的口號,卻始終未能如願.我排行第七,是母親在花蓮受胎,回大湖出生的,所以對花蓮的感受不如其他哥哥們深刻.
民國85年,也就是四哥過世的前一年,二哥,三哥,四哥結伴赴花蓮尋根,當年由父親親手搭蓋的簡陋木房,竟然還存在.他們拜訪由父親當年帶領的原住民,雖然經過了半個世紀了,卻能逐一叫出哥哥們的日本名字,讓他們頓時淚如雨下感動不已.如今,四哥作古,每回回山莊小住,三哥提起這段往事仍哽咽不已.

上週末花東之行,當車子經過三哥所說的萬里橋,進入光復鄉時,雖然努力尋找,卻未能找到當年舊址.但是看到週遭環境就是父母當年胼手胝足備極艱辛的地方,而如今已物是人非,遙想父母在天之靈可曾回到這思念的地方,念及此,我和妻早已淚流滿面....尋根的滋味雖不足為外人道,卻是點滴在心頭啊!


--
心靈捕手--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