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竹   法

- 张茂林 -

一、画竹杂谈

    竹子属于本科的竹亚科。竹子非藤非木非花非草,比较特殊。它有三百余种,全身都是宝,给人类物质生活提供很多的实用价值。
    竹子还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人生伴侣”之一。这是由于竹子的秉性有较为具备人们所尊崇、追求的君子之品、之德、之风、之貌。竹子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劲健挺拔,经风雪严寒不凋,这体现了人的坚强傲骨,不畏邪恶与其抗争的品质;二是竹高心空,节节向上,昭示着人的虚心进取,高风亮节的优秀品质;三是朴实无华,毫无粉黛媚俗之姿,展现了人的廉洁简朴,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竹子的这些品格值得人们学习,“以竹为师”。千百年来,人们以竹“托物言志”、“状物抒情”,把人品与竹品融化在一起了。所以爱竹、咏竹、画竹之风经久不衰。我们学画竹,虽然不能像苏东坡爱竹成癖 (他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也要对竹子的内涵有所了解,具有爱竹的心情,并在画竹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画好竹。
    同时,画竹的练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画竹的道理与技法,能画好芦苇、柳树,及花卉叶子的组成等。
    画好竹子重在一个“写”字。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曾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要八法通,若要有人能会比,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讲明了书与画的关系。我们画竹,要运用书法艺术的不同笔法,做到用笔肯定利落,并有法度。所以我们学习国画也要学习书法艺术,使其互相促进。
    古人云:“竹一生,兰半世”,这并非危言耸听。要学会画好竹子的确很难,但只有我们增强悟性,狠下功夫,多加练习,是可以把竹子画好的。

二、画墨竹的技巧

    自古以来,在画家笔下的竹子,大都是生长较为普遍的人们常见的中小型竹子作为艺术作品,大都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为依据,再进行艺术加工、提炼,集中、概括,使之更典型、更带普遍性,而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照搬。古人画竹就是抓住各种竹子的一般生长规律和基本特征加以表现的,如竹杆有节,节间生枝,竹叶分披,布叶如人字、个字、介字,等等。

1、画竿

    竹竿的分布与表现如盖房的立柱一样,起着分割、支撑画面的作用。画竹一般是先画竿。
    (1) 用笔多用中锋。用笔要悬肘,圆正平直,挺拔劲利,不可迟疑。在留节处须顿笔,向左挑出,随提便按,节节相隔,上下画出两个马蹄形,中间留空,待后勾节。
    (2) 画竿顺序。一般都由下而上,上下相承,节节提按,一气呵成。亦有自上而下画的,方法类同。画竿要两头短 (上与下) 中间长。两竿以上不要平行,节与节不要相对。
    (3) 画竿用墨较淡。一般是竿淡叶浓,粗竿淡,细竿浓,能表现空间感。但也不要过淡,否则轻薄,不易与枝叶协调。笔中含水不宜过多,多则易洇,使竹竿臃肿无力。但也不可过干,否则显枯涩。画竹竿用墨要上下一致,不可忽浓忽淡。如画三竿以上,竹竿的墨色要有浓有淡,以表现前后虚实变化。画竿最好两边稍浓,中间稍淡,使其有园润和立体感。
    (4) 组织好竹竿的分布。在布置多根竹竿时,要使其有变化。其基本要领是:凡两竿以上的,应有主次、高低、粗细之分,亦要有偃仰、偏斜、呼应、左右交叉之别。若画丛竹,可采取孤一迸二、攒三聚五,或用穿插重叠的办法,并须多带斜势 (要弯节不弯竿) ,以表现动感。切不可竿竿直立,竿竿平行。竿与竿交叉时,偏上或偏下,切忌在中间交叉如“米”字,或如夹篱笆等。
    (5) 选用大小不同的笔。要根据竹竿的粗细不同,分别选用大小不同的笔,甚至可用双笔拼成画出。用扁刷不是不可以,但要防止单调,缺乏韵致,甚至匠气。

2、勾节

    画完竹竿后,随之画竹节 (又称勾节或点节) 。画节的作用是把上下两节互相连贯,使竹竿园润,分清前后、俯仰,增强空间感。
    (1) 用“乙”字和“八”字形。这是前人形象的用法。“乙”字形多表现俯视或向前倾斜的竹竿;“八”字形多表现仰视与平视,向后倾斜的竹竿。用笔都是两头重中间轻,以表示竹竿的园意。在同一画面上用一种弯形为好。
    (2) 节的大小,一般是细竹竿节大,粗竹竿节小。点节时一般宽于竹竿的相接处,使之成为一体,但不可过宽。
    (3) 画竹节要用浓墨,要在竹竿的墨色未干时勾点,使其两节之间融为一体。

3、出枝

    竹竿画好之后,便要出枝。竹枝的安排与穿插,对于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叶的分布起着主导作用。要心中有数进行安排,不可随意画枝。
    (1) 竹枝结构多数是互生,有主枝与分枝及若干分枝与小枝,节节生发。画时要注意粗细长短,相互穿插交搭,但不可过于繁杂,小枝不可画得太多。
    (2) 用笔要劲利挺拔,用中锋为好。要笔笔送到,实起实收,画出弹性来。画枝一般用墨较重。
    (3) 出枝要根据叶的不同变化生发。叶少枝上仰;晴竹出枝要左右成弓形;风竹出枝要倾向一侧;雨竹出枝则要下垂。
    (4) 画枝顺序先后都可,竹枝不一定一次性画完,可待竹叶画完后再就势添上去;也可先画竹叶,然后再画竹枝,这样更便于穿插;也可边画枝边画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先画枝为宜。

4、布叶

    画竹布叶最难。竹叶画的好坏对一幅作品的神采、风韵和意境的表现至关重要。画好数片竹叶并不难,难在能不能熟练掌握多组叶子的组织结构,如疏密的分布、前后穿插、偃仰侧正、长短大小、浓淡层次、阴阳向背等多种变化和统一。不然就容易形成平板、呆滞,或杂乱无章。
    (1) 明结构练程式。古人根据竹叶的生态结构,从不同角度观察比较,给我们描绘了画竹叶的多种程式与符号,我们要很好学习与运用:
    - 用“人”、“个”、“介”、“分”字组织竹叶。以这些符号为基础,然后加以破之。如“个”字必破,“人”字相搭相错等,在叶与叶之间的累叠与搭配时,注意叶的长短、大小、侧正、偃仰等形态的变化与统一。画竹叶时,切忌孤生、并立、打叉、井字等。
    - 仰叶中有:一笔横舟、二笔鱼尾、三笔飞雁、四笔交鱼尾、五笔交鱼雁尾、六笔双雁;
    - 偃叶中有:一笔片羽、二笔雁尾、三笔个字、四笔警鸦、五笔飞燕、六笔双个字。
    以上这些形象的组叶形式,我们在练习中可以借鉴,但不可机械的生搬硬套,要由“有法”到“无法”,善于灵活运用。
    (2) 组织安排好各叶组交错与搭配。这是画叶最难处。画叶不在于如何表现“人”、“个”、“介”等字的问题,而在于把众多的叶子交错、搭配、重叠好,使其既多姿变化,又统筹一致。为此,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点:
    - 把竹叶组成大小不同的叶组,按组画叶,重叠搭配,使其形成大大小小的组叶,大小相杂。
    - 把各叶组组成大小不同的不等三角形 (有正三角形、有斜三角形等) ,这样就比较活,而如果组成扁方形、正方形、长方形就很呆板。
    - 参差错落。竹子生长有大小、高低、疏密,因此竹叶的分布状态要高低有别、参差错落,特别是要注意外缘叶子的错落变化。
    - 可采用三段式进行组织叶组。上部结顶用“分”字,使其疏朗;中间用“介”字使其加密;下层用“个”字,使其明显。特别要把边缘“亮相”的叶子画好。
    - 组叶要有动感,方向要统一。画竹重在势。历代画家都喜欢有一定风势的竹子,甚至是狂风暴雨的竹子,以表现竹子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精神。既然有风势,必须有一定的风向,除少数叶子外,绝大多数的叶子都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即使是完全下垂或上仰的竹叶,也应有一定动感。如果布叶时四面开花,就会杂乱无章。
    - 组叶要疏密聚散。“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布叶该密处用“加法”,该疏处用“减法”。布叶不可平均,过散或过满。
    (3) 用笔要劲健流畅,干净利落。一般的叶子长度约10至15公分左右,宽度约两公分左右 (两头尖中间宽) ,不可把叶画得过短 (似桃叶) 、过细 (似柳叶) 、过长 (似苇叶) 。在表现竹叶用笔时,起笔可用藏锋,运笔用中锋,也可用半侧锋,画时用笔要重按轻提,实起虚收,一抹而过,不可迟留。
    (4) 用墨要有丰富的浓淡变化。中国水墨写意画,就是运用墨的浓淡与枯湿变化来表现物象的空间、主次、虚实、轻重等关系的。一般来说表现前面的或近处的竹叶时,要用浓墨;如表现后边或远处的竹叶时,用墨可依次减淡;如画雨中竹叶时,可用湿笔淡墨;如画老竹叶或枯竹叶及雪中竹叶时,可用枯笔浓墨。在画一组叶子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不要太大,防止“花”、“乱”。

5、画笋

    竹笋是竹子的幼苗。“雨后春笋”,在春雨之际,破土而出,表现一种倔强的生机,为人们所喜爱。
    (1) 竹笋的一般画法按照箨片的结构,由上而下,一左一右交互用笔,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一气呵成;如画较细的竹笋时,可由上而下一笔或二、三笔直接完成。
    (2) 画笋以中锋或侧锋为宜,用墨整体宜淡,但画时要由上而下逐步减淡。
    (3) 笋竿画好后,要以浓墨画箨叶尖,在画箨叶尖时不可左右对称,并在箨叶上点斑点。点斑点时不可平均,要攒三聚五,疏密错落。
    (4) 画三棵以上竹笋时,要注意其疏密、高低、粗细及交叉掩映变化,用墨亦应有浓淡虚实之分。

三、风晴雨雪竹画法

    在国画艺术作品创作中,画家们为了抒发或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情绪或意境,往往要通过竹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显现的不同形态来“状物言情”。如通过画晴竹祝愿平安,通过画风雨雪竹来表达坚贞不屈。郑板桥画风竹提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风竹画法

    (1) 竿、枝均须向一方倾斜,并有一定的弯曲势态。在表现较大风力时,竿、枝的弯曲程度就较大。画竹竿最好先逆后顺,画的竿、枝一定要有弹性。画风竹时把竹竿、竹枝画的平直则显呆板。
    (2) 竹叶均须取斜势,倾斜的方向要与竹竿、枝相一致。倾斜的方向,一般向左上方与右上方,或左下方与右下方。切忌左右分披,“四面开花”,杂乱无章。
    (3) 也可穿插少数相反方向或是反折的竹叶,以增加叶态的变化。

2、晴竹画法

    (1) 竿可微弯,做到直中有曲,但不可大弯。出枝多向左右上方自由伸展,到梢顶处,可做向下微弯状。
    (2) 叶的姿态要平静自然,可左右分披,布叶是下垂是上仰均可,但一幅画中,要确定是以下垂为主,还是以上仰为主。切不可上下各半,上下穿插更不可“四面开花”,更不能向左或右一方倾斜。
    (3) 画晴竹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用笔中速,不快不慢,用墨干湿适中。

3、雨竹画法

    (1) 由于受雨水的压力,竹竿要稍倾斜,枝、叶要下垂,用笔要湿,用墨要稍淡,使其水墨淋漓。
    (2) 要把雨水的气氛或感受表现得更加充分,可用两种技法:一是先将画面用清水或矾水或清洁剂作局部喷洒,待将干未干时,落笔作画,枝叶上会产生雨点的效果;二是在画完枝、叶后,再用水墨渲染,或趁竹叶将干未干时喷水或撞水,也可增加雨水效果。

4、雪竹画法

    (1) 布叶应较松散,不宜茂密。这是由于寒冷的关系,另外由于积雪的压力,枝、叶可多作下垂状,枝、叶之间,叶与叶之间可以适当断开,若断若连,多留空白,特别是叶组的上部及枝叶的密处要多留空白。
    (2) 用笔宜枯,用墨宜浓。运笔的速度可适当加快,使竿、枝、叶带些飞白,这样能表现雪的效果。
    (3) 重在渲染。在竿、枝、叶画完后,要用较淡的水墨渲染背景,就能显现雪的效果。在留白处渲染时要特别谨慎,要留出高低不同,厚薄各异,参差不齐,合情入理的空白,以增加画面的美感。
    (4) 洒矾与弹雪。为雪竹增加效果,一是可用胶矾水洒在纸上然后作画,干后胶矾点就不吸墨;二是用白粉弹在已作完的画面上,使其有很多白点,如同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