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花   画   法

- 张茂林 -

一、菊花杂谈

    菊花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木植物,它既可食用、药用,又为传统著名的观赏花卉。菊花原产中国,约有三千年历史,久经培植品种多达二千余种。
    菊花“发在林凋后,繁在露冷时”,在深秋季节傲霜独荣。其花型多姿多彩,其神韵高古清奇,被历代文人、画家所喜爱,传世文章、诗篇、画作甚多。人们把它拟人化,称“菊君子”,把它与秋天联系起来,把它与松、梅结为“三友”,以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高尚的品格,如“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当我们了解菊是傲霜、清高、色佳、晚香的特性,不把它当作一般的草木花卉对待,才能画出菊花的神韵来。
    学画菊花是打好国画基本功的重要途径,通过画菊进行勾线、点  ,对提高笔墨功夫,对学习调色赋彩,对组织好花、叶、梗的搭配,都有很大帮助。对画好其他较大花型都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花头的画法

    菊花的色彩各异,有红、黄、蓝、白、绿、紫等。红色又有粉红、大红、玫红、棕红、暗红等。虽然菊花品种繁多,但总体可分为平顶式 (花瓣单层或多层,露画芯,由芯而发,外形呈圆形) 和攒顶式 (多瓣多层,包芯,外形大体呈球形) 两种。依花形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档。花冠的形状又很多,如荷花型、宽瓣型、卷散型、托挂型、午环型等。而这些花冠的形状是由宽窄、长短、曲直等不同类型的花瓣所组成。按花瓣的结构不同,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挂瓣四类。

    画菊花花头有三种画法:
    1、 勾勒法。画花头多用此法。用墨、用色勾线都可以。勾线时,把花头分作三个部分:中心、中间、外围。中间部分向中心包围,外围的花瓣向四周展开。先画花心较浓的部分,后画外围渐淡的花瓣。画花瓣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都可以。等线条干后再赋色,赋色时不要过于浓重,要色不掩线,染色要大刀阔斧,点到为止,不可反复涂抹。如画白菊花可填白粉,或用烘托法。勾勒法最重要的是用笔,要用中锋,下笔稍顿,线条流畅,以“松”、“活”为好,切忌工整呆板。
    用色勾线与上述方法一样,但勾线用的色,要重于画花的同类颜色。
    2、 点  法。此法的关键在于调色和笔中蘸色,通过笔尖、笔肚的不同蘸色,能画出深浅不同的色阶来。同时,也要画出瓣与瓣之间深浅的不同变化。画花头如果分不出色阶,深浅都是一个调子,画面必然死板。至于用笔与画花的顺序等,基本与勾勒法相同。
    3、 勾点并用法。这种画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先勾花后点颜色;另一种方法是先点出花瓣,然后再用线依照画出的花瓣轮廓进行勾、提。此法要灵活运用,不可死抠多描。

    花苞起丰富画面的作用,花苞有大小,有半开等形态,画时要向内紧抱。
    花萼形状如犬牙齿状,画时可墨可色,二、三笔概括画出,以浓重色为好。
    花芯要画得醒目,平顶式花头可先画芯后画瓣,攒顶式花头可省略。

三、叶的画法

    菊花叶形边缘有缺和锯齿,一般为五歧四缺,形如“出”字,中间宽大浓密,根部叶子稀少。

    画叶有三种方法:
    1、 点叶法。用大笔侧锋一笔一歧点写而成。
    2、 勾叶法。用墨勾出叶的轮廓和叶脉,干后着色。
    3、 勾点结合法。可先勾后染色 (色破墨) 或先点后勾墨线 (墨破色) 。这两种方法必须在第一道程序将干未干时,再进行地二道程序,使墨与色相破相融。

    画好叶比较难。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画好主叶 (组) 。主叶 (组) 衬托主花,主叶 (组) 同时也根据枝梗的走向来确定。要把主叶画得厚重,次叶 (组) 画得淡些,使主次分明。
    2、 画好叶的姿态。要画出叶的正、反、卷、侧,使其有圆缺、尖钝的姿态。有的叶组也可画得模糊点。
    3、 要虚实疏密。密处敢加笔墨,疏处注意留白,使干湿浓淡对比明显。
    4、 调配好墨色。画叶可墨可色,也可墨色混用。但调配好墨、色最为重要,不要用原色或单一色相,要经调配,画出深浅浓淡不同的色阶。
    5、 勾好叶筋。勾叶筋一般在将干未干时为好,也可湿勾,但不可干勾。主筋勾得不可过细,可厚拙一点。有的可简勾,有的也可不勾。

四、花梗画法

    花梗如同人的脊椎骨一样重要,它决定花与叶的姿态。画好花梗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求画得挺而不直,曲而不折,富有弹性。
    2、 把握好梗弯曲的角度。花梗的弯曲处称为“颈”,“颈”部的长度,相等于花冠的两倍左右长,这个长度加上稍弯 (约在135o -- 180o之间) ,看起来就比较美观。
    3、 出梗多用“女”字形,使高低、横竖相互交叉。画完梗后再添小枝,把枝与叶联系起来,使整个画面穿插得当,错落有秩。
    4、 出梗形式采取上插、下垂、横穿,都可灵活运用。
    除此之外,为增加层次,平衡画面,根据需要也可添加竹篱、石块、秋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