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有感

       自京抵港至今已近一星期,但京華風物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長城之上俯瞰居庸關、天安門前看升旗禮、北海仿膳等等都令人畢生難忘。口中的茯苓夾餅又使我緬懷北京之旅的日子。

       「五日京兆」令我對這個五朝古都有更深的了解,北京再不是書本上的北京、歷史亦不再是史書中的記載、北京話更不再是課業上的內容,一切都不是在課堂書本上的死東西,而是真真實實的事物。

       我在是次旅程參觀許多歷史名勝。例如在長城之上一嘗做好漢的滋味,但自古好漢不易為。只因從居庸關徒步踏上山上的長城委實是艱難,長城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起伏不定,加上梯級或高或低,真是步步為營。許多旅客就是為了長城的崢嶸崔巍,在行上一兩座箭樓以後便裹足不前,真是「一夫擋路、萬夫難上」。難怪當年毛澤東留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壯語,但我想「不登長城非好漢」才是他老人家此句的深意。到長城是不夠的,還上去流一流汗、看一看風景,才知道好漢不易為,才值得稱好漢。

 

 

北京是一個歷史古都,歷史留給她許多珍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上述的長城,還有頤和園、故宮、十三陵等等建築。身為中國人,故然會為這些建築而感到自豪。但我個人對這些建築而有所感慨,當我身處定陵之時,見到地下宮殿的建造精妙、巧奪天工的背後是花費八百萬兩白銀和六年時間建成的,是工匠們小心奕奕地營造出來的成果,但為的只是一個四十年不上朝的「道友」 ------ 萬曆皇帝。再到頤和園,背靠萬壽山、面向昆明湖,真是美不勝收。但它的代價是北洋海軍軍費二千萬兩白銀,為的只是慈禧這個老而不的六十萬壽。結果北洋海軍大敗於小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開近百年屈辱之先兆。從這些名勝我看到在古代專制之下全中國人的心思只為皇帝一人服務,這正正是古代中國的悲哀。

這次旅程參觀兩間國內有名的學府,分別是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並和她們中文系的學生進行交流活動。在匆匆的對談、上課、用膳之中,說不上建立甚麼友誼,但總算對國內的大學生有一些了解。雖然他們是國內學生的精英,但他們並沒有甚麼架子,很親切和友善,實在是我們始料之外。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何謂認真治學的態度。他們沒有設備先進的校舍,無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較香港學生遜色,而且大專教育並不如香港般普遍。物質上的不足反而激勵他們的意志,令他們對任何事都更為積極、對擁有的都更為珍惜。相比像我這樣馬虎的學生,能得到專上教育的機會實在是主對我的恩賜,他們對學習的熱誠和珍惜實在令我感到慚愧。這一種對生命和學習熱誠,以及他們強韌的意志是香港新一代所欠缺的。

這次北京之旅對我來說真是獲益良多。除了知識上的長進外,還有能夠認識一班很好的師兄、師姐,是我這次旅程的意外收獲,而且在這次旅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雖然口裡的茯苓夾餅是融化了,但旅途上的點點滴滴並未化掉,這次北京之旅肯定是畢生難忘。

 

    主頁     北京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