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居庸關
我在是次旅程參觀許多名勝古蹟,上長城做好漢自是少不免。原以為到長城便成好漢是一件容易得很的事,但來到長城方知做好漢原來委實不易。從居庸關下往上看,只見長城形狀宛然巨龍倚伏在崇山峻嶺之上,山峰畢直斗峭,成六十度向上,一看便知徒步踏上實在是一件苦差。加上長城建在起伏不定的山嶺,梯級或高或低,真是步步為營。
許多旅客都因為長城的崢嶸崔巍,只行上一兩座箭樓後便裹足不前,真是「一夫擋路、萬夫難上」。我和部份團友幾經掙扎之下登上第四座箭樓,登上箭樓之後一看山上山下的風景,不禁有所感慨。從居庸關樓到此已不容易,那麼當年守城的將士們和攻打的外族又要付上多少汗水和鮮血呢?
自古以來,中國人均以長城固守為界,以求天下太平。但長城又能保得住幾多腐敗的漢族政權呢?身處的長城是明代建造,但長城擋不往也先,救不了英宗免去土木之難;長城亦擋不到皇太極五次破城入塞,而朱明江山最終亦拱手讓與滿洲異族。
在居庸關上遙望,遙想當年蒙古鐵蹄踏破金人的居庸關,長駒直進攻入北京,在這裡不知流盡多少鮮血、冒出多少英雄好漢。難怪當年毛澤東留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壯語,但我想「不登長城非好漢」才是他老人家此句的深意。「到長城」是不夠的,還是要上去流一流汗、看一看風景,感受一下當年那種邊塞風情、歷史的沉重。方知道好漢不易為,那才毋負好漢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