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光阁出来,我们没上中巴车(从慈光阁到黄山大门居然要10元,真是抢钱),从步行下山的路过人字瀑再经一条翠竹扶疏的小路到黄山宾馆附近的路上,路边是哗哗奔流的碧绿山泉,这里没有游人,只有刘海粟的半身像有些寂寞地守在布满青苔的石桥边。华东自助游之一 宏 村 - 桃花源里人家
我们在路边拦了一辆面的,说好去屯溪,每人15元。但在问清楚了各周边景点之间的距离之后,我们决定先去西递和宏村,然后回屯溪,讲好包车一天150元(宏村、黄山与屯溪是一个大三角形,我们这种安排还是很省时省钱的)。我们的司机年纪很小,看起来很老实,简直不象黄山人。他并不知道宏村在哪里(可见那里游人之少),只知道与西递在一个方向。
沿浔阳江边上的公路,开始的时候很宽很平,行数里,临近路边突然出现一石碑,上书“桃源洞”。据说当年桃源洞旁曾是桃林依依,桃花灼灼。有一首美丽的古诗写的就是这儿,“浔阳台下浪淘沙,风送残红水面霞,不是水深鱼不饵,溪头日日食桃花。”。过了这里,峰回路转,眼前突然开阔,一块平整宽阔的盆地呈现眼前,路却开始变窄,变得泥泞。天空有星星点点的细雨飘落下来,层层的远山也变得朦朦胧胧,轻纱般地云雾就盈盈地绕在山腰,山脚下偶尔会有古老的小小村落,粉墙青瓦,高高的马头墙(也有人叫封火墙)错落有致,映着村前金黄灿烂的油菜花,让你恍惚地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西递在黟县城东8公里,是一个规模很大的船形村落。村口有一座十几米高的黑色大理石牌坊,上书“胶州刺史”。牌坊后面有一个长数十米的走马楼,是清朝道光年间,这里的首富为自己的儿子与当朝宰相的女儿定亲而建的(如今这座是复建)。村内有园林、水塔、绣楼、祠堂,门票35元。我们并没有进去,只在村口照了几张相就离开了。
又经过了南屏(电影《菊豆》的外景地),在反复打听之后,终于有两个波光涟艳的湖出现在眼前。湖边是依依的垂柳,一座玲珑小巧的石桥横跨在湖上,桥的尽头便是鳞次栉比,黑白分明的民居,在朦朦的斜风细雨中,恬淡清丽得如诗如画,这就是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是个依山傍水的牛形古水系建筑村落(有点象丽江,但丽江更华美辉煌一点)。我们刚才所见的湖叫南湖,是“牛胃”。曲曲折折、清可见底的水如“牛肠”穿庭入院,所有的民居基本上都依水而建。窄窄的小石板路夹在高高的院墙之间,有如迷宫,好在处处可见带箭头的“由此参观”的引示牌,还不至于迷路。走过那个似曾相识的如经典的风景明信片的村中水塘(我肯定在哪部电影或画册上见过),拐进了承志堂(距今已有百余年,是一个清末汪姓大盐商的私家住宅),有两桌外国人正在中厅里吃饭。高大的梁柱以及镂空的门窗上,到处是繁复精美的木雕,表层饰金,那种烈火烹油的富贵豪奢,在几个世纪以后,依然隐隐地向你逼来。
离开承志堂,我们有点迷失方向,很偶然地走进了一家叫做松鹤堂的宅院。这家的女主人很热情地让我们坐,沏茶给我们喝。开始我还推脱不喝,后来闻着茶香清醇,也就顾不得客气和戒备了(说来惭愧,我开始不喝是担心她收钱)。
这间大宅子气势上已远不及承志堂,但触目也是美丽精致的木雕,木雕的人物都胖嘟嘟,可爱得很,连紧握着大刀的追兵,脸上都带着笑眯眯的和蔼表情。我那时的占有欲真的很强烈,甚至想卸下一扇窗或门背回北京。但女主人说这不算什么,附近有“雉山木雕楼”,那里有更多珍品。她还给我们看了一个叫“徽州女人”的台历,说就是在雉山木雕楼拍的。那台历制作精良,画面上清装打扮的女人衣着华丽,云鬓半挽,眼睛里却全是哀怨(因古徽州多商人,多数女人婚后即独守空房),这样的房子,与这样的女人真的是很契合。
女主人虽只是个普通农妇,却很健谈,给我们讲她家里住过的客人(这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小客栈),多是艺术家,或学生。灶台上飘来很浓的香味,她说是冬天没吃完的野味。我们也饿了,就决定留下来吃中饭。女主人动作麻利地炒了两个菜,有笋衣烧肉、清炒莴笋,还有一大碗蘑菇汤,两碗红米饭。这时又有几个客人上门,女主人忙着招呼去了,让我们慢慢吃。
雨,还在稀稀落落的下,和着灰白清明的天光从大厅正中的天井里落下来。我们吃饭的木桌椅没有任何修饰,甚至没有油漆,对面是一个很大的青瓷鱼缸,缸边的石台上摆着一串盆景之类的小摆设,周围刚刚还有人声,转眼便什么声音都没有,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羽吃完了一碗便自己去灶间添饭。这里的气氛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却又无比熟悉的,这种气氛松散而懈怠,是那种回家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悔。当初应该在宏村住上一夜,宏村的私人小客栈包吃住一天每人四十到六十,村里最好的茶楼一壶茶也只要八块钱。虽然进村收每人20元的门票,但如果你从黟县坐当地的中巴车来(只几块钱),不去停车场,这门票钱是可以省的。村里有一些免费的导游(不过如果你没买门票的话,就要小心),可以给你讲一些人文掌故,值得一听。村周还有“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景点,在许多旅游杂志上都出现过。可惜这次也没来得及去,不过相信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