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中間路線的政治哲學

 

◎設定全民議題是臺灣躍昇的關鍵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為期三天的北約組織五十週年高峰會閉幕,美國總統柯林頓與四位歐洲盟國領袖:英國首相布萊爾、德國總理施洛德、義大利總理達勒馬、荷蘭總理柯克共同討論﹁第三條路﹂的問題,探討如何在內政、經濟政策上,走出一條不同於﹁自由市場﹂和﹁國家干預﹂之間的新路徑,我自然會特別予以注意。

九○年代流行於歐美政壇的﹁第三條路﹂、﹁新中間路線﹂、﹁新社會契約﹂諸現象,事實上就是﹁設定議題﹂的體現。而建立新典範者正是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六年兩度勝選的美國總統柯林頓。

柯林頓所推動的﹁議題革命﹂,不但使他兩度入主白宮,甚至影響了歐陸。環顧歐盟十五個國家,其中已有十三國在九○年代進行了政黨輪替,尤其英國工黨布萊爾所提出的﹁新工黨,新英國﹂最引起震撼。因為,英國長期以來由保守黨執政,工黨已經在野十八年,卻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大選中,由布萊爾領導而取得了執政地位。當時布萊爾年僅四十三歲,是從一八一二年以來最年輕的英國首相。

英國工黨由長期在野走向執政,對民進黨是一大鼓舞,而布萊爾促使工黨轉型,把暮氣沉沉的英國帶往活力新生的歷程,也可以作為民進黨師法的對象。

布萊爾對人民訴求的主軸是:保守黨主政十八年,已經成為腐化、沒有願景、不想改革而且是少數人把持的政黨,英國需要新目標、新方向、新領導與新認同,而關鍵就是發掘人民的潛力,使英國再度成為年輕的國家。

為了改變人民對工黨的刻板印象,布萊爾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重新詮釋人民心有疑慮的社會主義教條。他強調共產主義已經解體,社會主義目前只是一種道德信念,並不是國家機器或社會制度唯一或最好的選擇。

布萊爾揚棄了八○年代工黨的基本教義主張,並提出下列主張:全力發展經濟與科技︵不再堅持企業公有制︶,提供就業機會,改革社會福利制度,鼓吹教育改革,推動資訊革命,英國應與歐盟統合等等改造大綱。這些主張,徹底改變了工黨的形象,說服了人民支持工黨執政。

布萊爾所著︽新英國:一個年輕國家的願景︾一書,以及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安東尼.紀登斯所寫的︽第三條路︾,給我帶來許多啟發與靈感,因此決定提出﹁新中間路線﹂做為選戰的思想訴求。但是,台灣的國情與歐美不同,這些向國外借鏡的心得,必須被轉化成一套符合台灣社會的政治哲學。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日的民進黨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我正式提出﹁新中間路線﹂的政治主張,做為總統選戰的理念主軸,並做為台灣在國際競爭間勝出的利器。

﹁新中間路線﹂以全球化視野建立新思維,它所強調的﹁新個人主義﹂不僅是權利,還包括人民的責任、義務與工作權、教育權,是超越省籍、族群、政黨、統獨的矛盾以建立最大公約數的政治中間路線;它以多元、包容的觀點進行新思考、新融合,不再走任何極端。﹁新中間路線﹂重視社運團體、非政府組織、單一議題組織,視之為公民社會機制,要達到官民攜手合作;同時也關注生態、環保、國土規畫、綠色革命等國家永續發展的問題。

台灣的政治環境,除了與西方國家相同的必須發展、繁榮的問題之外,積弊已久的黑金問題、經常引起內部對立的意識型態之爭,都使我們相信,台灣需要全新角度的政治思考。台灣的政治比英國更需要徹底改造,台灣必須進行政治換班,以全新團隊來重建新台灣。這關係著台灣的未來,以及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NEXT

BACK